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测定浙江省余杭区长乐林场、建德市更楼街道洪宅村薄壳山核桃品种园、安吉县抱福镇薄壳山核桃种植地栽培的50多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余杭区长乐林场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含油率为45.36%~65.40%,建德市为56.63%~67.95%,安吉县为43.82%~61.58%,经一元方差分析得出,3地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含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薄壳山核桃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棕榈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组成,余杭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平均饱和脂肪酸为6.80%,极显著地小于建德(7.08%)和安吉(7.27%),而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余杭(91.41%)略高于建德(91.09%)和安吉(90.54%).以果实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来评价薄壳山核桃无性系,余杭区无性系Y46号和Y26号较优;建德市无性系J103号和J99号较优;安吉县无性系2号和C46号较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产自贵州、湖南和江西10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油率为26.79%±0.16%~54.98%±0.76%,其中,浙江红花(ZHH)油茶籽仁含油率最高,贵州松桃正大(岑软)油茶(GCR)最低;油茶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油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82%±0.26%~84.13%±0.14%,引进品种(HYZ)油茶的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为4.62%±0.29%~16.2%±0.23%,GCR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10种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8.29%±0.04%~13.92%±0.26%;硬脂酸含量为1.38%±0.02%~2.80%±0.1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二者之和介于84.67%±0.19%~89.28%±0.04%。这些结果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星虫状海葵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星虫状海葵的营养成分,干物质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2.3%和51.9%;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6.6%,氨基酸分为48。脂肪酸组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6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为75.27%,高于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52.71%)较高;EPA和DHA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3.88%和10.98%。星虫状海葵是一种开发前景较好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4.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果仁、果皮、叶子中的脂肪酸。产物经甲酯化后采用GC分析鉴定其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果仁脂肪酸的粗提率最高,果皮次之,叶子最少。果仁中均含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分别为88.51%和88.73%,其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种植略大于野生。果皮中含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且为野生大于种植,而叶子中均未检出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实验中选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作为甲酯化试剂对样品进行处理,再用正己烷提取,通过气相色谱仪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离和鉴定。总共分离出15种脂肪酸,结果表明: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主;只有胡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为31.7%,其他四种植物油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高于75%;而菜籽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大豆油中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五种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四种油料作物中脂肪酸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煚  李晓蓉 《甘肃科技》2010,26(22):171-176
油料作物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决定着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以油橄榄、油菜籽、胡麻籽、葵花籽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油菜籽、油橄榄、胡麻籽、葵花籽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5.00%、81.60%、89.12%、87.59%。油橄榄中棕榈油酸(2.24%)和花生酸(0.20%),菜籽油中二十碳烯酸(9.13%)和芥酸(40.98%)为二者的特征脂肪酸。油橄榄中油酸含量高达68.02%,胡麻籽中亚麻酸含量高达50.75%,葵花籽中亚油酸油含量高达61.82%,在所测定的12种油料中最高。依据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亚油酸与亚麻酸比例为评价指标,油橄榄的油质最好,依次是胡麻籽、葵花籽、油菜籽油质较差。  相似文献   

7.
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以油茶主栽品种‘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为母本,‘长林166号'、‘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对不同授粉处理的当代杂交种实特征以及油脂脂肪酸组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两个母本品种在果实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特征方面差异显著; 花粉直感效应对座果率、果质量、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影响显著,而果形指数和种子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 果实性状座果率、果质量和鲜出籽率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RX值)分别在-10.00%~81.14%、-46.15%~38.60%和-8.31%~19.29%之间变化,种子性状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的RX值分别在-24.63%~22.69%和0.30%~11.17%间变化,说明通过杂交授粉能提高种子含油率。可见,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果质量、单籽粒质量、鲜出籽率的影响并不都是向着优于亲本的方向转化,其效果受亲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杂交座果率是油茶品种配置栽培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该研究中‘长林3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长林4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果仁油脂肪酸的测定及其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对“米良1号”猕猴桃果仁油中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猕猴桃果仁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14.4%, 亚油酸13.6%, 亚麻酸53.4%, 花生四烯酸3.8%, 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85.2%以上,且脂肪酸组成较好.  相似文献   

9.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自交结实率低,严重影响产量,需要配置授粉树.为了给‘长林53号’‘长林166号’‘鄂油63号’‘鄂油81号’及‘鄂油102号’等5个湖北省主栽油茶品种筛选合适的授粉品种,在花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授粉实验,对坐果率、果实性状、种仁含油率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盛花期主要集中在11月,其中‘长林53号’、‘长林55号’的盛花期约晚7 d;除‘鄂油63号’外,授粉品种对其他4个品种的坐果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授粉品种对果实性状、种仁含油率、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综合依据花期、坐果率、果实品质等指标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各品种的坐果率高、果实品质较好的授粉组合是:‘长林53号’ב长林55号’、‘长林53号’ב鄂油81号’、‘长林166号’ב鄂油81号’、‘鄂油63号’ב长林166号’、‘鄂油63号’ב鄂油81号’、‘鄂油81号’ב鄂油63号’、‘鄂油102号’ב长林53号’、‘鄂油102号’ב鄂油63号’.研究结果为这几个主栽油茶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参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根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19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46个化合物,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2,2’-亚甲基双[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0.56%)、1,2-苯二羧酸二异辛酯(6.52%)、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5.45%)和乙酸-13-十四碳烯-1-酯(4.14%).  相似文献   

11.
实验以白花油茶籽和红花油茶籽为材料,研究了三氯甲烷、石油醚、丙酮、正己烷4种溶剂对油茶籽的提油量和主要成分的影响,并对经甲酯化处理的茶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白花油茶还是红花油茶均以丙酮溶剂浸提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但是,该溶剂浸提油的色泽等感官品质较差;石油醚浸提的茶油颜色为浅黄色,明亮剔透,没有混浊物或者漂浮物,油质好,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次于丙酮居第二位.综合比较分析,石油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浸提溶剂.  相似文献   

12.
茶树花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茶树花营养成分的含量.主要对茶树花的水分及主要的有机物质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同时测定了茶树花的生物量.结果表明:茶树花每667m^2的产量可达114.85~146.61kg,且茶树花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蛋白质、茶多糖、可溶性糖、Vc、氨基酸、水分,其含量分别为2.41%、4.67%、6.45%、0.63%、0.813%、0.503%、82.54%.且蛋白质、茶多糖明显高于茶叶的平均水平.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适于花饮料、保健品以及医药等多种行业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油茶产业发展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油茶产业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笔者概述了油茶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总结了近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辩明了油茶产业的定义、内涵与发展趋势;从生产、技术、市场和社会等层面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定位与目标。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顶层设计、修订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构建油茶产业链,明确各环节功能与利益;整合科技资源,重点攻克油茶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拓展油茶产业领域;大力推广新品种和低产林改造;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油茶丰产栽培水平;创新经营模式,调整油茶产业生产组织形式;搭建油茶产业发展的大数据与交易平台;强化规范市场产品质量控制;加大政府权威宣传力度积极创建油茶知名品牌;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等11条建设性建议。笔者从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疏理了应对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对进一步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油脂中不饱和成分,以动物油为对照,主要分析检测了常见的7种植物油.本文确定了紫外谱图分析油脂的检测条件,将原始油配制成0.2%的环己烷溶液;以相似度为指标比较光谱曲线,验证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异性;用 W 检验法确定了共有峰,运用紫外谱图检测化合物共轭结构的原理,对各种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进行识别并计算相对含量.紫苏油和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最丰富,紫苏油中不饱和双键数4的脂肪酸含量为核桃油的1.5倍,橄榄油中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此种脂肪酸.其次,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杏仁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递减,动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未检出.经过碱皂化、甲酯化等方法处理后的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明显减弱,因此该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贵州普安特有植物四球茶Camellia tetracocca Chang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科Theaeeae之山茶属Camellia L.是一个热带亚洲分布的植物,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饮料——茶,重要油料——茶油,常见观赏花卉——茶花等经济价值植物,该属是珍稀濒危植物较为集中的一个属,历来是植物学研究的焦点。而四球茶是山茶属茶亚属Subgen.Thea茶组Sect.Thea五室茶系Ser.Quiquelocularis中的一种,为贵州特有种,仅产于贵州普安普白,是产地重要饮料植物。本文在详实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四球茶的分类学特征、地理分布状况、生境条件及生长状况、种群的更新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论述和分析,并对前人的论述做了相应的补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对其开发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姬松茸J3子实体油与原菌株J1子实体油中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J3与原菌株J1脂肪酸GC指纹图谱极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姬松茸J3子实体油中亚油酸占74.0%、不饱和脂肪酸占74.7%;而生产上用原菌株J1子实体油中亚油酸占71.3%、不饱和脂肪酸占72.1%.表明姬松茸J3与原菌株J1的子实体油具有同样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油脂和肥皂中脂肪酸组份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皂中脂肪酸组份的配比是制皂工业的基础。动、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组份的含量随产地、品种差异很大,研究油脂和肥皂中各种脂肪酸组份的情况至关重要。 用双柱补偿气相色谱法,对厦门国际比学公司使用的椰子油、牛油等10多种原料油,以及对国内外性能优良的10多种肥皂中所含C_8~C~(20)饱和与不饱和的脂肪酸组份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各种油脂中主要的脂肪酸成份与有关资料报道的基本相符,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为制皂生产中油脂配方的数据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几种油脂的脂肪酸含量。对测定条件进行了选择,色谱柱为SE-30弹性石英毛细管柱(25 m×0.22 mm×0.2μm),柱温为190℃,载气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1∶100。对棉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小米乳芽油、猪油中所含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普遍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大豆油中亚油酸的质量分数(下同)最高,达60.02%;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猪油,其中小米乳芽油的最高,达84.33%,而猪油只有5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