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强明 《科技信息》2007,(14):206-206,229
无被害人犯罪是西方学者在犯罪日益增多、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目前,有关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学说都有待商榷,应将其界定为:基于被害人同意,且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危害的行为。从刑法的人权保障思想和刑法的歉抑思想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3.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被害人自杀的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归入"致使被害人死亡"调整。客观归责理论是对以"条件说"为轴心的归责体系的限缩,无论根据"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还是"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都倾向于不将被害人自杀的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但这一结论在我国不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套用,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和司法实践的做法,客观归责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将被害人自杀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有一定道理。在我国,可以适用类型化的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由被告人李某在一公交车站实施扒窃行为时被被害人发现后,继而伙同他人在公共场所对被害人实施追赶并殴打的案例分析入手,提出了三种不同观点,并从犯罪构成要件、一罪与数罪、转化型抢劫罪等多方面,浅析了行为人在盗窃未遂后对被告人实施暴力行为之定性问题,并从司法实践、社会因素等方面阐述了该案的审判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精神伤害案件日益增多,但由于现有立法对精神伤害行为规定的不够完善或不够明确,对此类案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精神伤害罪,民法,行政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规定也比较粗略。因此,弄清精神伤害行为的类型和实施方式,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严重伤害行为为犯罪,并明确界定刑法、民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管辖范围,对于进一步完善精神伤害行为立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于斌 《潍坊学院学报》2005,5(3):42-43,104
由于医疗过程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认定医疗损害的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更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探究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二分法的一般规则,在步骤上,分二步走.首先,考察事实因果关系,其次,考察法律因果关系.特殊情况下运用相当因果关系及盖然性加以认定.其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是盖然性因果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杨帅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167-169,177
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成立,直接涉及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只有严格区分和限定被害人承诺有效成立的条件和范围,才能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对于被害人承诺的成立,主要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可以承诺的对象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对承诺行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侵权案件大量增多、侵权行为日益复杂,侵权因果关系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英美法系采取"两分法"的方法将因果关系分成"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两个步骤:首先,确定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造成受害人损害的事实上的原因;其次,在确定了行为人的行为确实造成了受害人损害的前提下,进而判断该损害是否属于法律上应当承担责任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功能,学界看法并不统一,因果关系错误是指经过与行为人认识的因果进程不同的因果经过而发生了预期的犯罪性结果的情形。本文拟结合刑法中因果关系错误的学说纷争、类型进行探讨,以使对因果关系错误处理方式和结果与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实践相一致。即在构成要件的基础上相当因果关系的范围内处理因果关系错误的构成要件性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规定:行为人明知对方为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嫖宿,以嫖宿幼女罪论处。200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嫖宿幼女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进一步界定为: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幼女而嫖宿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嫖宿幼女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把嫖宿幼女罪主观方面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对受害人的年龄知道是不满十四周岁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这一规定显然在该罪构成的主观方面有所放宽。在司法实践中“知道是“容易把握,确定性强。但如何把握“可能是“较为艰难,因此,司法实践中引起争议,直接导致定案的准确性。笔者现就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求得指正。  相似文献   

11.
共同加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上,除要有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外,理论和司法实践还特别强调主、客观上存在的"共同"要素,这直接涉及对加害行为的性质确定及责任分配。对行为人的主观关联,现已有基本共识,但对客观关联仍存在不同看法,如何认定客观关联要素及针对《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解释》的规定,是否要坚持"同一损害后果"。本文通过解析共同加害行为的客观关联要素,以期进一步厘清承担连带责任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过错是困扰我国刑事司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对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的量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理论对被害人过错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更严重的是我国的刑法对被害人过错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丁世界 《科技信息》2011,(16):I0057-I0057
为规范危险驾驶行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威胁,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了危险驾驶罪。该罪名在行为上包括飚车和醉驾,前者为情节犯,后者为行为犯,二者在罪与非罪的界限上有所不同。而在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上,如果行为人实施危险驾驶行为发生实害后果构成他罪,可能转化为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4.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常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得不到赔偿.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司法实践的需求,其模式各国不同,也存在理论基础上的分歧及理论障碍.该文从障碍分析入手,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最终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中的常见的犯罪行为,近年来,出现了犯罪分子用盗窃所得的被害人财物向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这样的案件,关于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应该批捕以及以何种罪名起诉在全国各地的处理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相关类似案件的定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便服务司法实践并为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诈骗罪为目的犯,行为人除了实施诈骗行为外,还需证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较难.司法实践中,可以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对诈骗罪作出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效益,就是财产的观点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效能,致使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技术秘密的“主意”,以牟取暴利。从司法实践来看,该类案件有窃取技术成果的;有出卖专利技术的;也有假冒他人技术成果的等等。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刑法中尚无侵犯技术秘密罪条文,致使一些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定性,从而使一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科学技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对此,笔者建议刑法应当尽快增设侵犯技术秘密罪,对行为人科以重刑,才能切实保护技术秘密不受侵犯,主要理由有  相似文献   

18.
在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去骗取财物的情况下,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可以考虑对诈骗罪、招摇撞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在立法上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刘国敏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12-14,17
近年来,诉讼欺诈现象日趋突出,有关案例层出不穷,但刑法理论界对该行为的定性尚存争议,司法实践中也是做法不一。首先对最高检《答复》提出质疑,接着分析诉讼欺诈的犯罪认定,最后提出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将其作为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刑法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20.
立法的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往往不能正确分析交通肇事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和客观事实,不同地区适用法律的情况也不一致,影响了法律的威信,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为达到罪刑相适应的目的,只有通过立法,或通过修改刑法来加以解决并使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