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以红壤区湿地松林下栽植的6树种为研究对象,监测了各树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同时系统分析了Pn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麻栎(Quercus acutissima)、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木荷(Schima superba)和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的Pn日变化均呈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分别为(1982±266)、(1458±179)、(1611±482)、(1492±367) μmol/(m2〖DK〗·s);而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和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则呈现为双峰曲线,最大值分别为(891±181)、(1085±163)μmol/(m2〖DK〗·s)。各树种日平均Pn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麻栎、木荷、黧蒴锥、胡枝子、杨桐、椤木石楠。方差分析发现,麻栎、黧蒴锥、木荷的Pn显著大于椤木石楠和杨桐(p<005)。通径分析发现,黧蒴锥、麻栎和胡枝子的Pn动态变化主要受饱和水蒸气压差(VPD)、温度(T)、相对湿度(RH)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木荷主要受VPD、T和PAR的影响,而椤木石楠和杨桐的主要受VPD、T、RH的影响,且各物种各因子均具有较大的间接通径系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小气候效应,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经营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内、外2个气象站36 a(1983—2018年)连续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2个站点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以及风速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分析了绿洲防护林内、外小气候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 ①绿洲防护林内、外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蒸发量和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绿洲防护林体系使大气温度降低0.2~1.6 ℃,地表温度降低0.10~5.49 ℃,相对湿度增加0.5%~18.6%,降水量增加0.5~100.7 mm,蒸发量降低18.4~1 282.8 mm,风速减小0.45~1.98 m/s;②绿洲防护林内、外的每10 a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7、0.32 ℃,地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0.36 ℃,降水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2.5 mm,相对湿度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1.3%,蒸发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2.5、-78.4 mm,风速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0.2 m/s;③绿洲防护林内和林外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内变化规律均为先增加后降低,为单峰曲线,而风速的年内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④绿洲防护林内、外各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蒸发量增长率均为林外高于林内;四季相对湿度均为林内高于林外,风速则相反;降水量春、夏季林内高于林外,秋、冬季为林内低于林外。【结论】 绿洲防护林体系具有降低气温和地温、减少蒸发、降低风速、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等生态功能,防护林及其内农作物生长季节尤为明显,这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作用,进而改良土壤,并对维持绿洲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林分类型结构复杂性的评价来确定影响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为后续森林结构经营的精准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的不同林分类型(白桦林、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林分类型的30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从林分结构、林木大小多样性、林分活力和土壤状况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采用雷达图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结构复杂性状况进行评价。【结果】3个林分类型林分直径分布均为倒“J”形;林分整体呈随机或轻微均匀分布;林木大小分化呈劣势和中庸分化状态;林分密集程度从中等状态向密集状态转变;林分混交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有最大值,而林分蓄积和健康木占比在兴安落叶松林有最大值;林下天然更新数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不同林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林分结构复杂性评价指数大小依次是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0.45)>兴安落叶松林(0.37)>白桦林(0.31),其中混交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健康木占比是影响林分结构复杂性的...  相似文献   

4.
中亚热带甜槠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甜槠林生态定位站2004年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对林内外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林内气温年平均日较差为8.4℃,林外空旷地年平均日较差为11.7℃.不同月份之间,林内和空旷地平均相对变差分别为0.343和0.335.(2)林内外各月份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12月与7月份,其余月份林外空旷地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林内,但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3)观测期间的降雨多为小雨,4、5、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1767.4 mm)的48.36%.穿透降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关系式为T=0.730 7P-0.4027(R2=0.988 2,n=20).所测定的林内小气候特征基本反映了该地区顶极森林群落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数量生态学分析. TWINSPAN分类将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分为14个类型和10个类型,分类的结果与林分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DCA排序将不同林分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都分为了4个生态类型, 其中,灌木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是光照和水分,而草本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则是水分. 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不是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有Gleason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6.
卧龙森林生态站林内外主要气象因子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岷江冷杉林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卧龙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卧龙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林内平均大气温度、土壤温度以及降水量相对林外明显偏低;②林内大气温差和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变化幅度明显较林外低;③受林地地形条件影响,林外风以东风和北风为主,但林内基本处于静风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定量分析城市滨水带状绿地不同下垫面温湿度调节效应,选取安庆滨水带状绿地江滩公园为研究 对象,分析不同下垫面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城市滨水带状绿地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天气晴 朗夏季,选取 6 种下垫面(草地、乔草、乔灌草、水体、硬质铺装、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开阔的无植被区域作为对照, 测定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比较不同下垫面之间降温增湿作用的差异。 结果 6 种下垫面均具有降温增湿作用,温 度日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变化规律,湿度日变化呈现出 U 型变化,且各类型下垫面均在中午 11 ∶ 00—13 ∶ 00 达到 高温低湿状态,其中乔灌草与乔草两种下垫面与对照点之间的温湿度差异显著,水体与对照点之间的湿度差异极 显著,温度差异不显著,草地、硬质铺装、建筑与对照点之间的温湿度差异均不显著。 此外,不同类型林地中常绿阔 叶林降温增湿作用最为明显。 结论 不同类型下垫面表现出不同的调节作用,植物群落与水体能有效改善周边环 境小气候,该结果对合理配置滨水带状绿地植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独龙族成人200例(男97例,女103例)的9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国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其他17个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独龙族9项围度性别问比较,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他围度值均大于女性;(2)不同围度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同一年龄组,表现出各部位围度发育的不一致性,但男女绝大多数四肢围度指标最大值在30-39岁组,反映了四肢围度发育的同一性;(3)男女同年龄组闻比较,除头围外,其余8项围度值性别间差异均在40-49岁组,而且差异最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17个民族比较,独龙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数值均较小,与布依族、仫佬族、黎族、苗族等南方人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影响新疆阜康荒漠地区红砂光合日变化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新疆阜康荒漠区域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光合及其影响因子的日变化,分析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气孔导度、相对湿度、叶面温度、胞间CO2浓度和空气CO: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CI-301 CO2气体分析仪,测定光合及其影响因子的日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光合速率日变化形成典型的双峰型;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日变化和叶面温度的日变化曲线相近,在午后均呈逐步降低趋势;气孔导度与生境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为先下降,然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水分利用率全天递减。空气CO2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叶面温度和气孔导度对红砂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论红砂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形成典型的双峰型,温度是影响红砂光合特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气孔因素则是导致其光合速率下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供暖期城市不同位置温湿环境日变化差异,本研究以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太原市为例,选取位于市中心、近郊区域及郊区三个不同观测点,用以分析供暖期典型天气过程(雾霾、大风)条件下距地面1.5m高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观测点气温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14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值,气温降温速率较增温速率小.相对湿度表现为规律性的昼低夜高.当大气层结稳定、无明显天气过程影响时,气温值表现为:市中心近郊区域郊区.相对湿度表现为:郊区近郊区域市中心.雾霾天气条件下,三个观测点气温均有提升,相对湿度却有下降,降幅具体表现为:市中心近郊区域郊区,此外雾霾还可延缓温度的下降速度并降低相对湿度.大风降温天气条件下,三个观测点气温、相对湿度迅速降低,差异变小,基本趋于一致.本研究通过实测研究,定量分析城市不同位置温湿环境的日变化特征,可为区域人居环境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不同数据源分析不同林冠层中探测提取树高的异同,探索适用于中国北方天然次生林树高估测的方法。【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中林施业区0.25 hm2样地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aser scanning, ULS)、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和Vertex IV超声测高仪实测单木树高,根据冠层高度分布(canopy height distribution, CHD)对林冠层进行分层,对不同林冠层(上层和下层)、不同树木类型(针叶树和阔叶树)探测提取的树高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由CHD计算得到的冠层分层阈值为8.5 m。树高的离群值大多产生在林冠上层,阔叶树比针叶树更容易产生离群值,ULS比TLS更容易产生离群值。在林冠上层,ULS比TLS估测树高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低2.56%,ULS提取针叶树树高的rRMSE比阔叶树低2.68%;在林冠下层,ULS仅能探测到少量树木,ULS比TLS探测提取树高的 rRMSE高6.31%,TLS提取针叶树树高的rRMSE比阔叶树低1.16%。【结论】针叶树的树高估测精度普遍高于阔叶树;当TLS和ULS均能对单木进行完全扫描时,具有准确提取树高的潜力;树高离群值多由冠型不规则或相互交叉的阔叶树产生,而大部分针叶树,由于具有规则的冠型,所以产生的离群值较少;基于CHD对林冠层进行划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数据源估测树高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72个400m^2样地的调查,了解特大冰冻干扰对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冠和林冠状况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大明山海拔934~1223m的范围内,按上、中、下坡设立3组调查样地,每一组样地包括24个20m×20m样方,对胸径≥5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记录种名、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座标及受损类型等。【结果】经统计,在调查的胸径≥5cm的2538株林木中,有1714株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占总数的67.53%,其中轻度损伤占47.75%、重度损伤占19.78%。总体上,不同坡位的冠损状况相似,均以轻度损伤为主,但表现有所不同,上坡轻度损伤比例最小(40.94%),严重损伤的比例最高(26.49%);中坡与之相反,轻度损伤比例最大(52.38%),严重损伤比例最小(16.52%);下坡损伤比例最低。胸径影响树木的受损类型和程度,呈现出随着胸径的增加,树冠受损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30~40cm径级(上坡)和40~81cm径级(中坡和下坡)达到最大值。断枝比例(包括断枝少和断枝多)随胸径增大而增大,而断梢和失冠则随胸径增大而减小。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受损更重。冰冻灾害后,林冠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散射透光系数和直射透光系数显著增加。【结论】特大冰冻干扰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已造成严重影响,受冰冻灾害的长期影响,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树冠和林冠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半圆球形树冠演变为狭窄的圆柱形树冠,以适应冰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苹果的自由纺锤形、小冠疏层形、高干形和主枝下垂形的冠层特征及树体茎流进行了初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主枝下垂形的叶面积指数为1.91,比自由纺锤形的和小冠疏层形的小;林隙分数为22.903,开度为27.003,叶倾角为82.440,比其他3种树形的大;树冠截获的光能量和树体日茎流量小于自由纺锤形的和小冠疏层形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3种树形。表明主枝下垂形是可以降低水分消耗、提高产量和保证果实品质的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灾后恢复中冠层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动态,为监测灾后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及灾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采用半变异函数和Moran’s I指数对其林冠开度(Canopy openness,CO)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冰冻干扰后4年间,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的均值先减小后微弱增加,叶面积指数的均值先增加后微弱减小,2011年林冠开度最小、叶面积指数最大。半变异函数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各年度样地林冠开度和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异质性。2011年和2012年林冠开度的空间变异程度大幅增加,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大于随机因素;2010年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异质性大幅度增加,但随后两年其空间异质性大幅度降低并趋于稳定,空间异质性尺度较小且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结论】在灾后恢复的第3~4年间,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已有较大恢复,但恢复程度在空间上的变异极大。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在空间上向着越来越不均匀的方向发展,而叶面积指数则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叶幕尺度上,通过分析微域环境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来揭示叶幕微域环境对无患子果实的影响,并为后续无患子叶幕结构优化和营造适宜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福建建宁地区进入稳定结实期的10年生自然圆头形无患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格子法将整个叶幕分成144个小区,在整个生长期内逐月测定小区的微域环境因子,并在采收期测定各小区果实产量指标,以此来绘制整个生长期微域环境因子和产量的叶幕空间分布三维图;根据距离树干位置远近和自然分层现象将144个小区归并到9个不同的叶幕大区域中,对大区域的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产量、品质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分层探讨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特征的相关性,并依此构建果实产量、品质与叶幕微域环境因子的回归预测模型,最终得到无患子果实优质丰产的微域环境条件。【结果】①随着叶幕区域由内膛到外围、由下层到上层,整个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3 和1.5 ℃、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增加了330.76和463.53 μmol/(m 2·s)、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下降了1.1%和3.0%,果实产量显著增加,下、中和上层果实产量比例为8:17:75,内、中和外围果实产量比例为24:32:44。水平方向上微域环境和果实产量的差异明显小于垂直方向的差异,结实部位主要集中在叶幕外围和上层;②叶幕9个大区域的果实数量、鲜果产量、干果产量、果实含水率、单果干质量和油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假果皮占果质量比、出籽率、种子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的差异均不显著;③果实产量、种子出仁率、油产量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光合有效辐射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最大,与果实产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8,温度对果实特征的影响仅次于光合有效辐射,而相对湿度对果实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④通过构建叶幕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特征的单因素二次回归模型可以得到无患子果实优质丰产的微域环境条件为:温度28~30 ℃,相对湿度小于74%,光合有效辐射830~1 203 μmol/(m 2·s);⑤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度更高,对果实和油产量的估算更准确,可用于自然圆头形无患子果实和油产量的初步预测。【结论】叶幕微域环境因子影响果实特征的形成,其协同效应对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更大;叶幕中、下层果实产量、品质更强烈地受到微域环境的影响,通过基于叶幕结构和结实特性的园艺措施改善中、下层叶幕微域环境有利于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6.
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树干和树冠下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的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林窗边缘与林内树干的表面温度差异。指出在林窗区域存在4 个热力作用面( 林冠面、林内地面、林窗林缘壁面和林窗地面)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壁是林窗最主要的热力作用面;4 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制约了林窗的热力变化。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并为研究林窗的演替、更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饲用甜菜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在上午10时和下午14时分别有两个高峰,且第二高峰低于第一高峰,在中午12时有一低谷,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相对湿度(RH)日变化呈双峰型,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间与光合速率(Pn)吻合.叶片温度(T1)日变化呈单峰型,高峰出现的时间为上午10时.覆膜饲用甜菜光合速率在第一高峰与对照差别明显,第二高峰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地区6个气象站的大雾记录及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露点等逐小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建立北部湾地区海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北部湾海域大雾天气的关键的影响因子。在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大雾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大雾天气在相对湿度为95%~100%、风速为0~3 m/s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利用相对湿度和风速所建立的大雾预测模型对无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5.2%,大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7.9%,总预测准确率为76.6%,总体预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