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Brij35)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_(cm))和胶束集聚数(N).固定复配比,实验测定各表面活性剂不同温度时的临界胶束浓度.25℃时,复配比分别为1/10、1/20和1/40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005、1.316和1.567 mmol/L.当二苯甲酮的浓度在0.2~0.4 mmol/L范围时,测定不同n(Brij35)/n(SDS)比值下的胶束聚集数N.复配表面活性剂浓度为c_(cm)的2~10倍时,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增大;用外推法分别得到n(Brij35)/n(SDS)为1/10、1/40时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m分别为7.38、11.95(25℃)和10.29、19.01(35℃).  相似文献   

2.
以芘(Py)为荧光探针,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为猝灭剂,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的新型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溶液,根据芘的荧光强度比(I373/I38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该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聚集数(N).结果表明,在25 ℃时该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cmc为0.711 mmol·L-1,与用表面张力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在猝灭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浓度为0.16~0.24 mmol·L-1(25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是其临界胶束浓  相似文献   

3.
以N -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基础研制了①N -异丙基丙烯酰胺均聚凝胶 (非离子型 ) ;②N -异丙基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酸钠共聚的凝胶 (离子型 ) .研究了 2 5℃时它们在NaCl水溶液中 (浓度为 10 -3 ~ 5mol/kgH2 O)的溶胀行为 ,探讨了共聚单体浓度 ,交联剂浓度和单体总量对溶胀行为的影响 .同时测定了NaCl在胶体相和与之并存的液相中的分配 .  相似文献   

4.
以芘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孪尾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二己基丙烯酰胺)[P(AM/N aAA/D iC6AM)]在二次蒸馏水、1 m o l/L的N aC l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当摩尔投料量比n(D iC6AM)∶n(AM)=0.064∶99.936~0.560∶99.440、表面活性剂与疏水单体的摩尔比值(SMR)为12.5~25、水解度x(N aAA)=12.3%~29.2%、聚合物浓度为0.05~0.50 g/dL时,芘的发射光谱中第一振动峰的强度(374 nm)与第三振动峰的强度(385 nm)之比值I1/I3为1.76~1.11。研究表明疏水基团间存在疏水缔合相互作用,随摩尔投料量比n(D iC6AM)∶n(AM)、聚合物浓度及介质极性的增加,SMR值、水解度的减少,芘的I1/I3值降低,疏水缔合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浓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温度(10、15、20、25、30、35℃)、盐度(10、15、20、25、30、35)和硅酸钠添加浓度(0、2、5、10、15、20 mg/L)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培养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10℃低温也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最适硅酸钠添加浓度为5 mg/L.在适宜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添加浓度条件下,其增殖过程基本符合单胞藻的S形生长曲线.藻体在高温(35℃)时不能繁殖、盐度低于25时生长较差,硅酸钠添加浓度在0~5 mg/L时,随浓度增大,藻细胞最大密度逐渐增大,超过10 mg/L时,藻体繁殖受到抑制.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和盐度,添加适量硅酸钠以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和成本.  相似文献   

6.
1950年 B.E.Douglas,H.A.Latinen 及 J.C.Bailar 曾经用极谱法研究了镉离子 Cd~(++)及吡啶 C_5H_5N(在本文中以 Py 表示)在水溶液中形成的络合物,他们认为在镉离子和吡啶之间存在着两种络离子:Cd(Py)~(++)及 Cd(Py)~(++),在吡啶浓度为0.4—1M 时主要是前者,1—2M 时则为后者;并求出稳定常数分别为 K_2=10~(2.14)及 K_4=  相似文献   

7.
1.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及八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以及加入NaCl的下同等离子强度溶液在25℃时的表面张力。 2.自无盐溶液及等离子强度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斜率比值之计算,得出结论:对于不水解的1—1价型表面活性电解质水溶液的表面吸附,自低浓度至较高浓度(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下),皆应以2RT形式的Gibbs公式计算。 —dб=2RTг′dlna实验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无表面水解。 3.用2RT形式的Gibbs公式计算了上述二化合物溶液(无盐)的表面吸附量,从而求出分子在不同表面压时所占面积,得出表面状态方程: π(A-5)=1.34kT(十二烷基硫酸钠) π(A-15)=1.40kT(八烷基硫酸钠) 4.自吸附等温线及表面压——分子面积曲线的分析,认为表面吸附层不是单分子层而是多分子层。 本工作得到傅鹰教授的关怀和一些同志的协助,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8.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了环烷酸在四氯化碳中单分子(HA)和二聚分子(H_2A_2)的克分子消光系数分别为 ε_1(1776cm~(-1))=(1.72±0.09)×10~2 ε_2(1728cm~(-1))=(1.05±0.02)×10~3 环烷酸在四氯化碳中的二聚常数及其与仲辛醇的缔合常数为 K_2=(H_2A_2)_0/(HA)_0~2=(2.3±0.2)×10~2升/克分子 K_(缔合)=(HA·ROH)_0/(HA)_0(ROH)_0=(3.9±0.3)×10~1升/克分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和化学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种子对不同温度和化学试剂的响应.用3种不同浓度的化学试剂(NaOH、GA3和CaCl2)分别处理种子,将其置于5,10,15,20,25 ℃恒温条件下进行光照培养.结果表明:四川嵩草种子萌发温度幅较宽,在10~25 ℃范围内均能萌发,但在20 ℃和25 ℃恒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最佳萌发温度为20 ℃,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可达96%和7.06.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化学试剂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有显著性影响,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用适当浓度NaOH处理过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高于用其它两种试剂处理的结果.10 ℃条件下,NaOH的最佳处理浓度为30 g·L-1;15~25 ℃温度条件下,最佳处理浓度为20 g·L-1.对于GA3和CaCl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0~25 ℃)有不同的最佳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HDEHP在煤油/H_2O体系中的二聚常数(K_2)和两相电离常数((K_d)/(K_a))位,其结果(25±0.5℃)为: 其中[],()分别表示浓度和活度, (o) 代表有机相,水相不加下标。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考察了HDEP—煤油/0.1M(N_a,H)Cl体系萃钠的行为。在不直接取样分析两相纳含量的情况下,通过对两相滴定数据的数学处理,表明: 当α(体系中HDEHP被NaOH中和的分数)较低时,萃取反应为当α>25%且有机相HDEHP的初始浓度C_(HA(0)=1×10~(-3)M时,萃钠的反应为1g K_(1,0)~(Na)=-6.70±0.04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五种长碳链的正烷基亚氨二乙酸(Cn H_(2n+1) N(CH_2COOH)_2,其中n=6,8,10,12,14)的合成。在25±0.1℃,表观离子强度0.1(KNO_3)的条件下,用pH电位法测定了上述各酸根离子的三级加质子常数。用HClO_14标定pH计求取了混合溶剂中H~+的浓度;推导了线性回归法计算K_2H和K_3H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用N_(235)的煤油溶液(按体积计,加有作为助溶剂的仲辛醇20%)在盐酸体系中从钒酸钠水溶液萃钒的机理。在35±1℃恒温下,用饱和法及等摩尔系列法测得,当水相平衡pH分别为2.7~3.3和3.9~4.0之间时,N_(235)萃钒的萃合比(钒∶胺,摩尔比)分别为2.5和2.0;水相平衡pH在3.5~3.8之间时,萃合比在2.0~2.5之间。在35±1℃恒温下,用斜率法测得,在本文报导的实验条件下,N_(235)的盐酸盐在有机相中的平均缔合度为1.5。因此,对应于萃合比为2.5和2.0的萃取反应方程式可能应分别为3HV_(10)O_(28(a))~(5-) 10(R_3NHCl)_(1.5(O))=3(R_3NH)_5HV_(10)O_(28)(O) 15Cl_((a))~-3H_2V_(10)O_(28(a))~(4-) 8(R_3NHCl)_(1.5(O))=3(R_3NH)_4H_2V_(10)O_(28(O)) 12Cl_(a)~-  相似文献   

13.
低酸度介质中铀酰和dl-酒石酸的络合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阳离子交换法研究了低酸度介质中不同温度下 UO_2~(++)-dl-酒石酸的络合形成,证明在溶液中存在有 UO_2 HL~-,较高温度时还发现存在有 UO_2HL(H_2L)~(3-),在25、35、45和55℃时,β_1为1.5×10~(-6)、1.1×10~(-6)、6.6×10~(-7)、3.8×10~(-7);在45°C、55℃时,β_2为2.0×10~(-3)、4.2×10~(-3),求得△H(β_1)是—4.8千卡/克分子.  相似文献   

14.
以胜利油田提供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电导率法和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了HAPAM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用黏度法测定了HAPAM的临界缔合浓度(CAC),并分析了该聚合物的疏水缔合行为和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冷冻蚀刻技术观察了不同质量浓度下HAPAM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HAPAM分子在溶液中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作用逐渐增强,进而形成超分子聚集体;随着质量浓度进一步增加,高分子链束相互碰撞、缠绕的几率增加,最终形成网孔密集的空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快速法测定COD的准确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催化剂及反应温度对测定准确性的影响.水样COD质量浓度在18.14~54.42 mg/L时,绝对误差为0~1 mg;在较高质量浓度(72.56~390.53 mg/L)时,绝对误差为1~10 mg;当增加到585.80~1 952.65 mg/L时,绝对误差增加到10~30 mg.而相对误差值在以上3种质量浓度情况下为0.8%~5.1%.反应温度在140~165 ℃时,相对误差为0.9%~1.0%.用快速法测定了工业废水中的COD值.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已有许多关于铜基和银基有机固体电解质的报道,其最佳离子电导率值在室温可达10~(-2)(Ωcm)~(-1)数量级。我们用六次甲基四胺的氢碘酸盐C_6H_(12)N_4HI与碘化银AgI反应制得的固体电解质,25℃时电导率为7.5×10~(-2)(Ωcm)~(-1)。比Takahashi等人用六次甲基四胺的氢碘酸盐C_6H_(12)N_4·HI与碘化亚铜CuI反应制得的固体电解质,及Owens等人用六次甲基四胺的氢氨酸盐C_6H_(12)N_4·HCl与氯化亚铜CuCl反应制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都高一个数量级。用NNN’N’-四甲基乙烯二胺的碘氢酸盐C_6H_(16)N_2·2HI同AgI反应,制成了固体电解质,25℃时电导率值为1.01×10~(-2)(Ωcm)~(-1),达到季胺盐类固体电解质的最佳电导率值。  相似文献   

17.
向量值函数奇异积分加权模不等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 设H_1和H_2是两个可分的Hilbert空间,用|·|_(H_1)和|·|_(H_2)分别记它们的模,B=B(H_1,H_2)是从H_1到H_2的有界线性算子的空间,用|·|_B记它的模,它是一个Banach空间。我们称向量值函数f(x):R~n→H_i属于L~P(dx,H_i),如果,对1≤P<∞,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盐胁迫对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2个种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 (D.Don) Hara)和荞麦(Fagopyrumemarginatum (Roth) Meisner)种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NaCl浓度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最高时温度是35℃,最适温度是25℃,该温度下荞麦种子的萌发率(73.67%)显著高于金荞麦种子的萌发率(54.78%),金荞麦种子25℃萌发率与35℃时萌发率(55.48%)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荞麦种子25℃时种子萌发率只比35℃时萌发率(75.67%)低2.00%;0.1%NaCl浓度与CK(NaCl浓度为0)时对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2个种种子均有抗低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NaCl浓度下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的相对变化,得出金荞麦种子比荞麦种子具有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ω—十一烯酸钠(SUA)存在下丙稀酸丁酯(BA)的无皂乳液聚合,着重考察了ω—十一烯酸钠浓度、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并与传统Smith—Ewant理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SUA与普通乳化剂作用不同,所得乳液制成的胶膜耐水性能远优于传统乳液所成的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用的目的,在实验室进行了静态法与流动法研究TNT水溶液光氧化动力学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TNT水溶液在UV—H_2O_2作用下遵循lnc╱c_0=-kt(1)的动力学方程式,式中c_0为TNT水溶液原始浓度,c为t时浓度,t为光氧化时间,k为光氧化速率常数。用(1)式可估计TNT水溶液光氧化达排放标准所需时间。 (2)光氧化速率常数k,在相同条件(UV光强,光照面积,液层厚度和H_2O_2浓度),与TNT水溶液初浓度有关,遵循lnk=-mc_0 B(2)关系,式中kc_0与(1)式同,m和B为经验常数。用(2)式可估算将TNT水溶液稀释以节约电能的程度。 (3)光氧化速率常数k与温度无关。 (4)速率常数k与H_2O_2初浓度有关,存在一最佳H_2O_2初浓度,而且此最佳值随TNT水溶液原始浓度增加而增大。 由液相、薄层色谱分析知此光氧化过程是一复杂反应,其机理正在进一步研究中,上述宏观动力学规律是否适用于工业废水也待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