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湖口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南京~湖口间421km长的江段有江豚约697头,其中以华阳至湖口一带密度最高.江豚的分布为聚集分布.此外,江豚还具有很强的趋岸性,88.8%的江豚出现在离岸500m的范围内.长江江豚的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以本文中的平均密度粗略估计江阴至武汉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1481头,比张先锋等(1993)报道的该江段江豚的数量低171头.  相似文献   

2.
《科技知识动漫》2012,(9):26-27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  相似文献   

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是江豚的扬子亚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 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极大的影响,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室内豚池、石首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均构建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该文概述了40多年来国内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成果及现状,探讨了今后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做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是根本措施;开展长江江豚繁殖学研究是主要对策;规范和统一保护行动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均为水生哺乳动物,生活在长江中。白(?)豚食鱼,江豚以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由于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对长江的污染,水质中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白(?)豚、江豚体内积累。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残留毒物的检测,可以反映长江相应江段水质的污染情况及其对此两种动物的影响;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可以探讨这些元素在这两种动物肌肉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一个亚种,其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栖息地正在丧失。我国已有长江江豚30年饲养实践经验,建立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同时开展长江江豚饲养下的行为学与繁殖学研究,是保护本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铜陵江段豚类资源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唯一常年能发现白暨豹Lipotes uexillifer,且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利用铜陵白暨豚养护场现有的条件,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中开展豚类人工饲养是保护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们能否帮助江豚摆脱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终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大型通江湖泊中。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对长江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一直在加大,  相似文献   

8.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也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暨豚已不足百头并濒于灭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白暨豚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江豚的明天呢? 长江江豚在哭泣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淡水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暨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会“引起”第二天的狂风  相似文献   

9.
“2006年12月初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束后,白暨豚没有找到,已经接近灭绝,生活在长江中的江豚正以每年7.3%左右的速度递减,江豚也很可能会步白暨豚的后尘,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同时,长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还在继续受到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条养育几亿中国人的河流正陷入更深的生态绝境。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7年第4期刊发了王克雄老师的《我们能否帮助江豚摆脱困境?》一文,7年来,王老师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对江豚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保护。曾经处于生存危境的江豚如今过得怎么样?它们是否会重蹈白豚的覆辙?我们还能在长江中见到江豚吗?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我们再次邀请王克雄老师延续7年前的主题,为读者介绍江豚的生存状况和保护研究工作进展。希望此举能呼唤更多的人关注长江、关注江豚、关注更多濒危野生生物的命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系统地开展白鳍豚的研究及保护工作,与此同时,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也随之受到关注。当时有关专家认为,威胁白鳍豚生存的几个主要因素,即酷捕滥捞、航运及水利设施建设、水体污染等,同时也威胁着江豚,由此导致了白鳍豚和江豚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直接威胁到种群的兴衰存亡。当时就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江豚极有可能面临同当时白鳍豚一样的濒危处境。因此,江豚的保护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要尽早、尽快地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江豚的心脏,主动脉弓和头颈部的动脉,并与多种齿鲸相比较。与陆生哺乳类相比:江豚的心尖偏右,江豚左、右头臂动脉干的直径差别很大,右胸后动脉由右头臂动脉干发出;无椎动脉,颈内动脉退化,颈外动脉明显粗大;无明显的颈动脉窦结构;左、右舌动脉分支为3支和2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江豚的心脏,主动脉弓和头颈部的动脉,并与多种齿鲸相比较。与陆生哺乳类相比:江豚的心尖偏右,江豚左、右头臂动脉干的直径差别很大,右胸后动脉由右头臂动脉干发出;无椎动脉,颈内动脉退化,颈外动脉明显粗大;无明显的颈动脉窦结构;左、右舌动脉分支为3支和2支。  相似文献   

14.
半自然条件下群体江豚的养护与行为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长江江豚目前数量不足 2 0 0 0头 ,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其种群数量仍在进一步下降之中 ,拯救工作因此更为迫切。本文报道了 1 992年至 1 996年在我场半自然状况的夹江中生活的江豚群体的饲养和伤病防治工作以及生态行为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豚的分布和种群分化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在亚洲热带和温带近岸水域、河口和一些大型内陆河流、湖泊均有分布。江豚的地理分布区西起阿拉伯海的波斯湾、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豚慢性皮肤炎症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刚捕获的营养不良的幼年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遭条件致病菌侵袭后,左侧胸鳍脓肿,溃烂,结果导致江豚严重脱水、消瘦.采取隔离观察,灌液和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饲养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夹江和长江铜陵江段水质监测,分析夹江水质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与豚池及长江铜陵江段的水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饲养水体质量基本与长江相似,年均值基本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仅A区部分受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影响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淡水豚生存的胁迫因素:渔业资源变化,有害渔具的伤害和结构变化,航运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影响,水体污染等。提出在实现就地和迁地保护白巴豚和长江江豚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应加强保护区管理执法力度,尤其要强化核心区管理;提高渔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恢复渔业资源;做好水生生态影响评价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注意政府各管理部门的协调一致;开展半自然和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实验;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保护和科技人员素质、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