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本文试以关联原则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英语幽默言语的产生过程和解读过程,提出对幽默言语的成功解读不仅有赖于关联和推理,同时也有赖于概念整合和新显结构。文章同时指出,关联原则和概念整合理论在对幽默言语的解读中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对幽默言语的交际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教学法主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倡导建立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现当代女性文学欣赏课程以批评与思考教学法、情景与体验教学法、差异教学法三种教学法为主,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法,运用女性视角、使用女性话语解读文学文本,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力、想象力、鉴赏力和评判力,培养平等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实际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在战时解放区这块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试验田里,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文学甚至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被纳入民族国家建制方案之中。解放区作家通过书写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来表达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农民遂以中国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书写呈现出明朗刚健的壮美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语言学视角,以Robin Hood为例,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按照"求美"规律进行语言诸层面偏离的选择和运用,即如何发挥文学语言的偏离机制再现文学言语的形式之美。充分论证了文学创作为了"求美"的目的在音韵、书写、语法、修辞等层面而行的偏离之势,并遵循言语美的规律以维持言语偏离的平衡,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明地提出文学风格的定义,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此定义较过去的有所不同,并对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动因、外在表现以及风格的特性一一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李晓晖 《科技信息》2006,(2):303-304
反语即说反话,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反语可分为话语反语和情景反语.本文探讨话语反语,着重讨论言语交际重反语使用和理解和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效度,作为评价字幕译文的标准,反映了影视作者交际意图的实现程度,实现效度就是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英语的语言形式化程度高于汉语,译文需衔接隐化;字幕文本的瞬时性特质,译文需措辞简化、语法范化和文化显化;影视多模态符号的辅助性,译文可适度异化。无论是重现还是调适,都要关注汉语受众的认知期待,既保证字幕的可接受性,又体现汉语的字字珠玑,以实现字幕翻译的效度。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愈加关注当下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代文学创作中兴起了"底层文学"热。作家们在进行底层叙事时以代言者的身份凸显了底层的苦难。可作者描写底层人物时过分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使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因距离感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在美学品格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文献资料是图书馆馆藏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图书馆文化底蕴的象征。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阐述了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图书馆文献利用中的特点,探讨了利用新技术提高图书馆文献利用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概论课程的“应用性”与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型大学中,理论教学相对弱化,传统的教学思路已不能完全适用。文章以文学概论课程为例,分析应用型大学中理论教学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强调文学理论教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理论的实际运用中实现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文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应忽略理论知识的识记性内容。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焦明甲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1-1363
伴随技术时代来临,人们思维发生变化,海德格尔所说的"计算—表象思维"开始侵蚀文学艺术;文化工业化导致文学走向复制,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正在弱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图像时代来临,崭新美学观念——消费主义美学诞生,对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在这样一个"文学终结"时代,文学应该怎样?作家何为?黑格尔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告诉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学会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是一本融理性深度和感性叙述于一体的厚重之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挑战、质疑和创新,创造性地运用"场域"理论重塑新时期的文学世界,并确立了政治、文学、人民的三元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20.
鲁枢元先生三卷本的《文学的跨界研究》新近出版,这应是他三十年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一个突出的关键词就是"跨学科"。他在"无界"的状态下开始进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涉足心理学、语言学和生态学,但所有的跨越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对文学的个体心灵与诗意空间的坚守。当他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三块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果时,他却对"学科"由执着转向反思和质疑,在他看来,学科的跨越起源于原本的"无界"状态,经历学科壁垒森严的阶段,必然还要打破一个个"牢笼",重新回归"无界"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