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了复合导电纤维导电性的物理模型.给出了纤维电导率与纤维中导电组分含量间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恒应变速率法测试压实黄土的力学性质,并与分级加载方法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用电阻率法测量压实黄土在压缩过程中的电阻率值,以期探究恒定含水量条件下,应变和电流频率等因素对压实黄土电阻率的影响,分析压实黄土在压缩过程中的土体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恒应变速率方法能较快地确定非饱和压实黄土的压缩曲线并计算其压缩力学参数。含水量变化较小时,压实黄土竖向电阻率随应变的增大而减小,随电流频率的升高基本呈减小趋势,横向电阻率随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竖向电阻率大于横向电阻率;另外,平均结构因子和平均形状因子随着应变的增大而呈双线型减小,表明压实黄土孔隙率逐渐减小,土样稳定性增加,土颗粒间胶结作用变弱。各向异性系数随应变增大先减小随后趋于稳定,表明随着压缩竖向和横向结构单元变化速率基本一致。压缩过程中压实黄土的结构参数反映其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评价黄土力学性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ATO包覆型导电纤维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莫来石纤维为基体,采用共沉淀法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锑掺杂氧化锡(ATO),制得导电纤维,并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导电纤维电阻率和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600~1 000℃时制备的导电纤维的电阻率低于50Ω.cm,与同条件下制备的ATO的电阻率相差不大;热处理温度为1 000℃以上时,由于莫来石纤维中的部分A l3 进入氧化锡晶格出现补偿效应,致使导电纤维的电阻率急剧下降;导电纤维的亮度L*大于同温度下制备的ATO的亮度,而且差值都在10个单位以上;导电纤维与硫酸钡标准样品的色差ΔE小于10个NBS.  相似文献   

4.
大港土电阻率的测量及其导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直流四电极法测量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大港土电阻率,其电阻率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在测量中发现当外加电位梯度比较小时,所计算的电阻率ρ值相对较大;随着外加电位梯度增加,其电阻率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特别是在含水量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提出了一个土壤导电模型,利用等效电路的方法对土壤的导电性进行了讨论:在含水量较低时,主要是孔隙水液相和固/液界面上的交换性离子导电;在高含水量条件下,土壤主要是通过孔隙水液相导电,固/液界面上的交换性离子导电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斯分布模型研究多晶硅晶硅界电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多晶硅晶界的载流子输运过程和导电机制,建立了新的晶界结构模型和晶界势垒分布模型.将晶界区域及其势垒的变化视为高斯分布,利用这个模型,给出了改善的电流-电压特性方程,并用这个关系式来解释多晶硅的电学特性.数值计算表明,多硅电阻率随势垒高度的增加而基本呈线性增加.另外,电阻率ρ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掺杂剂浓度约为1×1019cm-3,ρ和ρgb下降最快.且在晶粒尺寸为102nm范围内晶界的电阻率比晶粒的电阻率约大2~3个数量级.分析结果表明,晶界是高电阻区,晶界的这种精细分布描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多晶硅的晶界特性,从而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对沥青路面进行损坏监测和公路交通智能化管理,以自制的聚苯胺/聚丙烯(PANI/PP)复合导电纤维为导电相材料,制备了新型导电功能混凝土材料.压敏性试验表明,随着压力增大电导率先快后慢逐渐增大,最后趋于导电纤维的电导率.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导电行为可用导电通道和隧道效应进行分析,引进了考虑填料在基体中形成导电网络链难易程度的网络因子n;结合渗流导电理论,建立了导电纤维沥青混合科的电导率方程,确定了相应的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7.
定向纤维集合体压缩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腈纶、羊毛条纵向,横向和随机排列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发现压缩性与纤维取向有一定关系,横向排列集合体开始时抗压缩性较差,而后来抗压缩性比纵向高,松散,定向排列的纤维集休整 体,Van Wyk's压积关系式仍然适合,但毛涤混纺织物的压缩除了初始段外不符合Van Wyk's压积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多晶La0.7Sr0.3MnO3-δ(简称LSM)块体样品.详细研究了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LSM样品电阻率随测量温度的变化关系.随着温度从室温降低,电阻率(ρ)在250 K附近存在最大值,低于该温度后,样品表现为金属导电特性,随后在50 K左右存在一极小值.通过对输运性质的研究表明在低温下(<50 K),ρ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的现象与隧穿效应的理论模型(ln ρ∝T-1/2)符合得很好,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传导电子在通过邻近LSM晶粒间表面/界面层时的隧道效应所导致的.利用自旋回波法测量了样品中55Mn的核磁共振谱图,结果表明样品中存在这种绝缘性的势垒.  相似文献   

9.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采集纤维束内部图像,经过计算机后续处理得到纤维束截面二维图像,分析了纤维束横向压缩变形机理,研究5种不同压缩应力下纤维束体积分数、分布状态、接触点数目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体积分数与压头-压槽耦合后的面积几乎呈线性关系;纤维分布随应力增加趋于均匀;通过对纤维束内部接触点数目的统计,得出了纤维体积分数-接触点数目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简易的化学反应,将导电性颗粒Cu_xS引入到聚丙烯腈(PAN)纤维中,可使其体积电阻率ρv达0.08Ω·cm~0.1Ω·cm.通过V-I特性、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以及SEM、X光及XPS等,对导电纤维的导电机理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刑侦现场取得的纺织物常常是细小的纤维,要正确判断纤维的分类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拍照的图像可以对不同纺织物种类进行检查对比。我们建立的电子显微图像数据库对刑侦工作中区分纺织纤维的类别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 Instron 3211型毛细管流变仪进行模拟纺丝,制得了全芳香族共聚酯纤维,并研究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初生纤维具有低的结晶度和高的取向;纤维的表面较光滑;模量达220.5cN/dtex。经热处理后,共聚芳酯纤维的熔点、结晶度都有所提高;取向情况也有所改善,强度和模量分别达至0 11.6 cN/dtex 和445.4 cN/dtex。本文研究表明,影响全芳香族共聚酯纤维强度和模量的主要因素是“皮-芯”结构。  相似文献   

13.
反射式光纤探头结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光纤的射线理论和几何光学原理出发,对以射式光纤探头中反射光强与探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纤维双折射的测量有许多方法,但萨那蒙法是最常用方法之一。它只需要λ/4波片和检偏器的转动,就能完成其他方法中专用补偿器的作用。而检偏器转过的角度θ理论上等于相位差角δ的一半(θ=δ/2)。由于萨那蒙法主要是测量非整数部分的相位差值;整数部分由纤维斜切面上干涉条纹数确定,故测量中限制少、精度高。加上光学器件配置简单,使该方法具备方便,快速和精确的特点。但多年来人们认为相位差随纤维厚度变化的单调性,而在实测中忽略了①纤维和光学器件放置方向与检偏器转动方向的关系;②纤维本身结构对补偿转动方向的影响;③纤维和光学器件单一放置测量中的非对称性误差等问题。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给予必要的讨论。认为由于纤维性质和结构的复杂性,运用萨那蒙法时,应首先已知光学器件和纤维的放置方向,才能正确地判断补偿角的正负性,使测量结果准确无误。同时,通过纤维呈正交的二种放置的实测,证实可消除光路中的非对称影响,使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论述了微细纤维生产的常规纺丝方法和双组分纺丝法,以及微细纤维在服装、装饰品、无纺布、医学、航海等诸方面的应用。另外,对微细纤维的种类划分、优异性能及国内生产现状也予以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聚酰胺和共聚酰胺纤维及其并列复合丝为对象,研究了共聚物第二单体含量及后加工过程对纤维超分子结构、收缩性能和卷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大分子链卷曲收缩能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纤维上述性能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光纤通道协议的通信原理,针对光纤通道协议通信过程过于繁琐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高速率、低延迟的通信方案.同时依据新的通信协议,提出了其实现模型,为以后开发高速率、低延迟的嵌入式网络通信软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文献〔1〕,给出了像为拓扑空间T的一致空间X的纤维有界性、纤维紧致性的一些定理。本文进一步给出了这个空间的纤维收敛性和纤维紧致化的一些定理  相似文献   

19.
以空气作为氧化气氛,考察了氧化温度,氧化停留时间,中间相含量对中间相沥青纤维不熔化处理的影响,并对不熔化沥青纤维进行炭化,测定了所得炭纤维的收率及抗拉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氧化温度下,中间相含量越高的中间相沥青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所需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采用冻胶纺丝方法制取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的初步研究结果。聚合体的分子量(■_w)分别为7.5×10~4和10.1×10~4,制得纤维的强度高达115.7cN/tex,模量为1510cN/tex。文中简要地讨论了纺丝工艺、冻胶纤维的结构、冻胶纤维的拉伸及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