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传播的中心环节就是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过程。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信息传播活动才能获得预期目的。受众心理主要表现为求知、好奇、求新等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受众的心理选择规律.通过分析服装表演中声音传播、形象传播、文字传播和综合传播特点的同时,对其受众心理选择特点进行了梳理归纳.指出在服装表演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在最大限度迎合受众心理的同时,应尽量降低受众接收信息的费力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呈现出一股媚俗之风。媚俗化传播正是对受众心理特征的一种片面认识和盲目跟从。不可否认的是,媚俗之风的盛行反映了当前我国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的某些心理特征。本文主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媚俗化传播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的无所不在,使得始终与人类相伴随的传播活动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不同学科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则它们进行研究。在此,本义拟就新闻消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受众心理的注意现象产生的关系作一初浅的尝试。一、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活动新闻是一种信息,它既离不开传者,更离不开受众。新闻的传播要取得最佳的心理效应,就必须研究新闻的传播心理。从心理学上看,所谓受众心理活动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模型的构建,从网络传播的受众心理探讨了个性化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认识信息传播规律 拓展高校信息服务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息传播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包括“信息—媒介”的关系以及“信息—媒介—受众”的规律,论述了拓展高校的信息服务领域及服务反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社会作用的奏效和轰动效应,取决于受众的心理需要及对其采取的相应行动。受众接受信息的无定向性和模糊性,给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传播过程,传播者必须对可能对受众产生影响的方面进行预先理解。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是由不同层面的多种原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着受众态度改变这个中心,来自传播者、信息沟通过程、受众自身件和情境中的每个具体因素都会对受众态度的改变产生影响。受众自身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包括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记忆;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思想准备时,能在该问题出现更大的压力时,坚持固有的态度;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等方面也对受众态度改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传播学视野看高校学报的困境与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报作为传播知识、交流学术信息的媒介 ,必须遵循传播规律 ,向受众开放 ,促进广泛的学术信息共享。但目前许多学报在编辑过程中忽视了学报的传播本质 ,与受众隔绝 ,与社会脱离 ;同时学报体系在定位上的组织传播特性也妨碍了学报的正常发展。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学报必须进行改革 ,分化重组 ,并应用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 ,提升学术传播的质量和学报自身的活力 ,为信息时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广告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审美体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传播要瞄准受众的心理需要,适应其心理需要过程,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沟通.广告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审美体认应当从求真、向善、尚美三个方面去追索,使受众在接收商品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心理的审美满足,并产生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论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时的增益、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以及信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指出在现代社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增益效应;随着信息流量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难度;信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速度、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它反映了受众主动性的一面。但这种选择机制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要取决于主客体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因此应该将其放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照文化传播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活动的情况为切入口,从藏传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差异、西藏社会环境、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传教士自身等因素入手,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教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回顾“rhetoric”研究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探讨“演讲论辩修辞”的定义扩展问题,提出把演讲论辩修辞从“语辞”研究中分离出来,在我国已经成熟的修辞理论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的必要性。文章将演讲论辩修辞的定义扩展为:演讲者针对一定的语境,在充分了解自身性格特点和听众心理期盼的基础上,恰当地调整目光交流、面目表情、手势、站姿等态势语和谋篇、成段、锻句、选词、设格等言辞调整手段来说服听众或者给听众传达各种信息的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心向受众,就是要求主持人目中有受众,心中有人.只有真正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主持人才有可能逾越"心向受众"这道难关.这要求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具备如下特点:真诚、朴实;有强烈的对象感,平民化风格;平常的心态,话语充满温情;甘当陪衬,以受众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注意是听众在收听广播节目中一切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开端,同时它伴随并保证听众持续收听广播节目的顺利进行。从听众的注意心理的角度,从影响听众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心理的因素入手,探讨如何提高广播播音、主持技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传媒娱乐化演变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在全民狂欢的盛世面具之下,却隐藏着哗众取宠的低俗现象,其不断吞噬着现代文明,消解人性和价值,将我国传媒界和大众带入了“娱乐至上”的怪圈,令人担忧和深思。基于传播游戏理论,采用受众视角,分析受众在我国传媒娱乐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角色,解析受众的娱乐天性、娱乐时的心理感受和对娱乐趋同选择所产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呼吁媒介从“软”“硬”兼施、“软”“硬”分流两个方面把握好传媒娱乐的度。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词法要求学习者在所学的目标语词汇与母语/目标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之间建立听觉联系并以形象的方式记忆,实质是借助言语和表象的共同加工过程来帮助记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涉及到双重编码理论、加工水平说和激活扩散模型。因为关键词法涉及了多种形式的认知活动,词汇的记忆效果也得到加强,所以它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新闻报道要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为工作的目标。目前在媒介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现场短新闻以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短小的篇幅再现新闻现场的境况,并把新闻事件简明扼要地传播给受众,这样的新闻传播形式受到了受众的青睐。因此,如何实现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成为新闻记者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传播必须高度重视受众体验,使受众获得难忘的参与文化活动经历。最佳的文化传播能够让受众获得愉悦性强、精神亢奋、有遁世感、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在文化传播及传承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体验不仅是文化传播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联接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中介。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体验传播,应选择感人文化精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受众参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