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素养成为当代人一种重要的素养.本文在媒介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舆论以及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的当下,在传统的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进行新闻自律的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换一种思维――从受众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提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受众的内在素质、培养和提升受众的传媒素养来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结合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的判断力、提高受众批判和监督媒介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媒介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借助受众舆论监督抵制愈演愈烈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以平衡整个媒介生态,优化媒介环境,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2.
廖冲 《科技信息》2013,(17):150-15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为依赖,所以媒介素养自然而然就成为新闻传播者的重要素养之一。但是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还依旧存在着不少素养问题,同时专门分析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本文选择在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和媒介素养上立论,从"神舟六号"升空这一媒介事件入手,研究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影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冰 《科技咨询导报》2011,(30):171-171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在写作时应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写出好的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5-57
在全媒体兴盛的背景下,公众的表达意识日益强烈,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海量的信息传播不仅影响着我国的舆情环境,还影响着政府的执政环境。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连接政府与外界的桥梁与窗口,第一时间将有效、权威的信息公布于受众,对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和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语言传播属性入手,将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赵晏 《当代地方科技》2007,(10):171-171
绚丽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力,良好的互动功能,已成为新闻网站的制胜之本。受众可以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发表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高见或随笔。因此对新闻网站而言,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新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被动的地位,是新媒介编辑从业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电子媒介易用技术的普及,纸媒体、电子媒体等大众媒体海量化的传播趋势日益厚重,如何改进、强化媒体的传播形式,加大视觉冲击诱惑力度,以满足受众快速攫取信息的需求,已经成为当代媒介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了填补由于摄像机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画面而造成的新闻信息空洞贫乏的缺陷,极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模拟现场,给观众呈现一种亲眼所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2-54
融媒体时代报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澎湃新闻"于2014年成功转型自《东方早报》。新媒体信息获取渠道和传受模式变化,过剩的信息环境使得受众能动性选择加强,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到互动模式。"澎湃新闻"在内容生产和受众主体之间不断调试,以内容为王的理念,形成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在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方面重点发力,加强信息的权威性以建立舆论导向的同时强化内容普适性以扩大用户群,"澎湃新闻"的运作经验为报业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最普遍、迅捷的新闻发布方式,是任何单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和源泉。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具备良好的文风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才能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事物迅速、及时的传达给受众,通过最具新闻性的场景和情节的描绘,给他们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该文从现场采访、主体凝练、构思结构和正文内容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现场短新闻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本人认为新闻应该是经过传播的新近发生的对受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信息.本文从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是经过传播的信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信息等四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希园 《科技资讯》2012,(33):249-249
当下媒介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重视,弱势群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传媒积极呼吁社会帮扶、大众关注。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竞争加大,信息传播为迎合受众的心理需要,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报道,拿悲怆博取同情,极易蔓延成一种负面的社会情绪,造成社会大众的心理失衡,加剧社会矛盾。在此情况下,对新闻传媒如何客观报道、坚守社会责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网络媒体已经历了它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网络新闻时间观方面"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的变化;网络新闻组织方式上从平面化向层次化、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新闻发布与利用方式上的循环化、多通道化;网络新闻手段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观上从粘贴到加工到组织到解读的发展;网络新闻受众观从单向到互动到共动的变化。这些发展,不仅是中国网络媒体对自身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仅对网络媒体的繁荣意义重大,也将对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故事化做为流行的电视叙事模式,以收视奇迹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叙事策略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叙事话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故事化,切实地解决新闻故事化的核心问题,实现新闻叙事话语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媒介地理论:多伦多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记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的媒介与地理互动关系是媒介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多伦多为案例,特别考察了几类城市地理元素:标志性建筑、道路、街区,并对城市媒介的内容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根据论文作者构建的“城市、媒介、受众互动模型”的分析框架,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媒介对于地理要素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的数量多少与该地理要素内在的某些城市功能密切相关;城市媒介在地理要素的信息传播、形象展示、历史记录以及唤起集体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媒介在与城市地理要索的甄动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改变地理景观的建设项目的命运。媒介、受众、城市地理要素在造城过程巾互相作用,最终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史,形成城市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虚假新闻缘于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缘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也缘于新闻自身容易造假.通过采取完善的用人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性以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措施,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  相似文献   

15.
报纸、电视和广播都是当今的主流媒体,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但报纸、电视都是无法替代广播的。努力发挥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是广播与其他媒体争夺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音响对广播新闻的生命意义在于:带“音响”的广播新闻具有直觉性品格,能为受众带来多维感受;音响是对新闻人物生命本质的佐证,能提高广播新闻的可信度和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音响又具有美的感召力,能唤起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享受。所以应十分重视并积极采编好音响新闻,以充分发挥好广播的优势和广播宣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体育报道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体育赛事消息和通讯,越来越多的与体育精神相悖的负面体育报道见诸报端。如何合理的引导和报道负面体育信息关系到我过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具体传播案例,从体育传播的视角对"负面体育信息"定义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负面体育信息"与"负面体育报道"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新闻播出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广播人对广播新闻事业的追求。无论是怎样的新闻播出形式,目的只有一个,把消息以最生动、最快捷、最贴合的方式告知给听众。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熟谙广播新闻的播出形式,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深度报道"曾经被一些新闻学者认为是离经叛道。然而,70多年的新闻实践证明,深度报道的思想纲领不但成功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且成为西方新闻业的主流价值取向之一。在当今的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电视受众的关注,并已成为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有力武器。这是电视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性反映,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界对"十大假新闻"的不正常反应以及假新闻的蔓延,折射出无痛伦理观在我国新闻界的流行,其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为建构传媒问责制提出了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20.
搬演是一种介于现场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叙事方法,是使用演员、置景、道具等手段来表现某一个曾经或可能发生过的事件的叙述方式。目前,随着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搬演逐渐被应用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文章从搬演与情景再现的本质出发,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以此为理论基础,简要结合搬演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史,重点分析搬演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以及搬演对电视新闻可视性与电视新闻受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最后结合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认为电视新闻叙事应谨慎运用搬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