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的影像特征与病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征象。结果 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直肠间质瘤1例,食道间质瘤1例;20例病理结果当中,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形态、大小、CT增强特征、瘤周侵犯及转移等影像学特征,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启美 《甘肃科技》2014,(8):130-132
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21例肿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6例。21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2.5-15cm。5cm者5例,≧5cm者16例。15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多为恶性。良性CT显示一般小于2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均为直肠低度恶性间质瘤.其中,2例完整切除,1例未完整切除.未完整切除者术后16个月死亡,另2例现无瘤存活.结论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临床虽极少发生,但术前仍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术中要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这是治疗的关键,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张瑜  刘美 《甘肃科技纵横》2013,(11):121-12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诊。方法: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文中简称我院)2003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胃肠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42例中,恶性22例,恶性潜能有6例,良性有14例。主型为梭形细胞型30例,占71%;主型为上皮细胞型7例,占16.5%。CD117阳性39例,占97.5%;CD34阳性34例,占8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决定肿瘤的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D117、CD34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景泰县人民医院1995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和排便异常等症状,29例中,恶性12例,潜在恶性有6例,良性有9例,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27例,占95.5%;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0例,占72.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2例,占40%、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2例,占6.9%。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MRI与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MRI和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5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术前均进行了MRI和CT检查;比较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MBI除了对肿瘤内钙化的显示率低于CT外,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形态学的观察普遍优于或等于CT,尤其对叶间胸膜及横膈膜增厚的显示、肿块侵犯胸壁或膈肌以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构的显示优于CT。恶性胸膜间皮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而在T2WI及增强T1WI上绝大部分呈高信号。结论:与CT比较,MRI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TNM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底肿瘤的CT和MRI表现,总结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一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105例,全部病例行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05例中,颅底区肿瘤36例,其中脊索瘤10例,转移瘤11例,三叉神经瘤5例,骨软骨瘤5例,骨软骨肉瘤2例,淋巴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颅底上区肿瘤46例,其中脑膜瘤23例,垂体瘤18例,胆脂瘤5例;颅底下区肿瘤23例,其中鼻咽癌16例,蝶窦癌4例,筛窦癌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1例.CT和MRI表现各异,可清楚显示颅底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内部结构及向周围的浸润程度,对颅底肿瘤能作出正确诊断.结论: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65例胸骨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骨肿瘤的好发类型、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5例胸骨肿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表现.结果:65例中转移瘤49例;原发恶性肿瘤16例.胸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64例(溶骨性48例、成骨性12例及混合性4例)、骨性突起1例、软组织肿块30例.结论:胸骨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又以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原发性肿瘤.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T)、磁共振影像(MR)结合临床表现对胸骨肿瘤有很高诊断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和CT对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持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例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MRI或和CT征象,其中MRI检查8例,CT检查3例,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7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肿块,T2加权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多数信号不均,但号强度和分布取决于antoniA区和antoniB区的比例,2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弥漫性皮下软组织肿块,CT密度均匀1全恶性神经鞘瘤呈分叶状,密度明显不均。10例中与重要血管神经束相邻肿瘤6例,其中5例行MRI检查的良性神经鞘瘤均清楚显示相邻血管神经束,1例行CT检查的腹股沟恶性神经鞘瘤其血管神经束受累,显示不清。结论:MRI或CT对判断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及其定位有重要价值,术前MRI或CT检查可减少术中对重要神经或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X线表现曾海珊(定西地区医院,743000)原发性肾肿瘤并非少见,而且80%~85%为恶性。我院1978~1988年收治的肾肿瘤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22例,其中肾癌10例,肾盂癌4例,肾胚胎瘤8例,现就其X线表现作...  相似文献   

14.
小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目前对GIST的诊断主要依靠CT影像检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针对小肠间质瘤形状大小差异大,病灶区与正常组织器官相似度高的特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卷积的小肠间质瘤多模型联合检测方案,该方法使用DeepLesion数据集作预训练,在单个检测模型中引入可变形卷积,使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小肠间质瘤形态大小差异大的特点,提高特征提取能力。同时对多模型输出的多组检测结果采取非极大值抑制和最高置信度选择的方法选取最高置信度的结果作为模型的输出。在小肠间质瘤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相较于单模型检测在间质瘤检测任务上性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CT、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85例,CT和MRI检查均采用增强前后常规扫描,病理为手术巨检和切片光镜下所见.结果:典型脑膜瘤多为过渡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密度(信号)均匀,明显均匀强化,15%~20%伴有钙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不典型脑膜瘤以合胞体和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为主,密度(信号)不均匀,无或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重.恶性脑膜瘤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强化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瘤周水肿明显,伴有骨质破坏.结论:CT、MRI平扫 增强是诊断脑膜瘤的最主要方法,准确率为95%,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脑膜瘤的病理学分型,为术前选择手术方案及判定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发现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中、晚期以出血、肿块、梗阻、黄疸为主要表现.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16例,病理类型多样,治疗以手术为主.说明本病早期缺乏临床特异症状及体征,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内窥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对恶性肿瘤应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3例,头颈部、颌面部、腋窝、大网膜),体表软组织组(15例,胸壁及腹壁9例,四肢4例,臀部2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囊性肿物,囊壁菲薄,内有细条状分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CT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累及范围,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幕上星形细胞瘤(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1、19、37、13例其中Ⅲ级中2例为多发)经统计学处理,其 CT 表现Ⅰ、Ⅱ级:1)轮廓光整,低密度或伴钙化;2)瘤周无水肿带;3)不增强或轻度单房薄壁环形或不整薄壁环形增强;4)增强后轮廓不明,边界不清,以病变不增强或轻度薄壁不整环形增强为特征。Ⅲ、Ⅳ级:1)边界不清,增强后转变为清楚,轮廓光整;2)增强前轮廓不明;3)重度增强;4)肿瘤壁厚薄不均,多房环形或单房环形增强。以增强前边界不清,增强后转变为清楚及重度壁厚薄不均多房环形增强为特征。关于肿瘤与非肿瘤组织之间的边界,经37例手术,病理与增强前后 CT 表现对照观察,认为肿瘤的边界肉眼所见与 CT 表现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分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胃肠道分段充盈后的MSCT成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37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患者,分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分段充盈胃肠道后行MSCT成像,观察胃及各组肠道充盈管腔扩张度及管壁厚度。胃及各组肠道充盈良好,胃肠道充盈后能够充分舒展,肠袢排列有序,胃肠道腔壁、管腔、黏膜皱襞、肠系膜及周围结构关系清晰显示,检出胃肠道间质瘤17例,均为单发,其中胃间质瘤9例,小肠间质瘤4例,结肠及直肠间质瘤3例,肠系膜间质瘤1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分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胃肠道分段充盈后的MSCT成像显示胃肠道满意,胃肠道间质瘤腔内外肿块清晰显示,将成为胃肠道间质瘤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探讨平滑肌肉瘤与其它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选取1970~2002年原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的病历54例,经4位病理医师按标准复查原病理切片,结果一致者30例,有争议者24例.54例分别作免疫组织化学CD117、MSA、Vimentin、a1-AT、S-100蛋白、NF、Desmin、Myoglobin、C-keratin染色.结果54例中维持原诊断仍然是30例,修改诊断24例(44.44%),分别为:恶性间质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单相纤维性滑膜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2例,平滑肌瘤2例.表明坚实的病理学基础,细致地观察是临床病理正确诊断的关键;合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对平肌肉瘤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