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其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虽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2.
“高密诗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重要诗派,影响甚广,以至广西、江西等江南各省俱有“高密诗派”。作为山东著名的科举世家,高密单氏在“高密诗派”的形成与绍述广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宋末方回提出杜甫为江西诗派“一祖”之前和之后 ,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在客观上 ,杜甫对江西诗派 ,尤其是对黄庭坚 ,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西派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师法杜甫 ,主要偏重了艺术方面 ,并且着重学习杜甫晚期诗歌“剥落风华”的风格和律诗的句法。学杜而不似杜 ,正是善于学杜的表现。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 ,充分说明了杜甫确实是江西诗派诗歌艺术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4.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大多学者认为宋代的江西诗派是指活动在江西的一大批诗人所组成的诗歌流派。即,受黄庭坚影响的若干诗人,自然形成一个群体,由于领袖和许多成员是江西人,故被称为“江西诗派”。其实,江西诗派中的“江西”并非指地名,而是以地名指代人名,实指黄庭坚。因此,江西诗派是指以黄庭坚为宗主的一个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6.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 ,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 ,抒写心性 ,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都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此造成了陶渊明形象的多样性。近代汉魏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类同南宋,重点关注他心念世事而表现出的慷慨、沉痛。进入民国,陶渊明的遗老形象凸显,汉魏派诗人借其以自慰。汉魏诗派对陶诗艺术成就的评价并不统一,出现了扬陶和抑陶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由其诗学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发掘陶渊明对晚清汉魏诗派诗人的影响,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待,对美好人格的向往以及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杨 《科技信息》2007,(7):44-44,32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诗歌创作流派。现代诗派则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中国文坛的新诗流派。本文旨在从丰富的意象、自由诗体、朦胧晦涩、以及现代情绪等四个方面探讨两者流派特征的相似点及细微差别,以期能对这两个流派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人曾几以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享誉诗坛。其前期学江西诗派,字句工整,韵律平稳;后期接受吕本中“活泼”诗法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创作了大量清新、恬淡、风格活泼的作品,开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佛教西藏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后一个影响深远的教派,格鲁派在创立半个多世纪内获得了迅速传播与发展,但也因此而在政教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逐步与其他教派势力及其支持者之间形成错杂的矛盾冲突,使其发展屡屡陷入困境。文章对格鲁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三次困境及其突破方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佛教莲宗祖师与杭州的殊胜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与杭州有甚深缘分的八位净宗祖师的生平、业绩与影响可看出,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师,自五祖以来都与杭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六祖、七祖、八祖、十一祖的根本道场即在杭州。这说明,杭州从唐中后期以来的千余年,曾是弘传佛教净土法门的一大中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间代诗人安琪等编辑的《中间代诗全编》的出版,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诗歌评论家和诗歌史家。这样的编辑策略,凸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焦虑:诗歌的焦虑和入诗歌史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言诗与英国玄学诗同称为“玄”诗,在历史背景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入世,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发展情况的比较,使读者对二者的异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禅宗的审美意境是中国画意境追求的三大来源之一。禅宗兴起以前,中国画主要受儒家和道家的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画带有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的特点;而道家传统中的中国画则追求纯自然主义的审美意境。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后,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呈现出了哲理化、深沉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禅宗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考察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可以影射出当今中国画面临西方画强烈冲击的困境之出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金花茶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对山茶属金花茶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订正,认为本组共有15种2变种,一些不尽合理的分类单位作了转移或归并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从班婕妤《自悼赋》和《捣素赋》的创作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认识这位宫庭女作家与同时代男作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诗人在“经世”、“务实”思想的指导下,在诗篇里阐述了当世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消除烟灾,抗击侵略,救危图强。他们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感到极度压抑郁闷,经世之诗从呼天吁地转向谴责讽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古典诗歌相比,他们诗歌叙论成份增多,抒情成份在减少。他们关注的是救国扶危之术,而不是诗歌的审美特性,使得部分诗歌缺少精细的打磨,缺乏应有艺术锤炼。  相似文献   

20.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