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计算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的时空特征,结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rc GIS中的自然断裂分类法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依次递减,且北部省市大于南部省市;(3)各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此种差异性表现为,在长江经济带内,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不同。最后,提出低碳减排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碳排放系数估算法与旅游剥离系数法,估算2011-2021年中国省级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零售邮电业与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模型解析旅游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旅游交通碳排放与旅游活动碳排放是旅游碳排放主要来源;旅游消费水平与游客规模是旅游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因素;旅游能源结构与旅游能源强度对旅游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5.
运用DEA模型、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的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了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效率、旅游强度及耦合指数.结果表明:(1)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趋向有效,旅游综合效率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强度的主体演化类型为先降后升型,旅游强度由区域非均衡阶段逐渐转向相对均衡阶段,但省市间旅游强度的差距仍然存在.(3)2010年之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旅游综合效率与旅游强度开始步入良性协调轨道,高度、较高度耦合型省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均衡—相对集中—分散"的演变过程,中度、低度耦合型省市在方向上历经了自西向东的梯度扩散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态势.高度耦合型省市具有较好空间集中性和年际变化稳定性,较高耦合型省市表现出对高度耦合型省市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结构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实属于空间网络结构重塑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空间网络结构的重塑具有显性作用.交通与互联网作为两类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具有联合作用效应.本文从交通空间结构、信息空间结构和综合空间网络结构3个层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通可达性分析发现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辐射状空间网络结构;基于百度指数的信息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形成了多核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综合考虑交通和互联网,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多核多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且区域非均衡性突显.研究充分说明了交通与互联网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作用机制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省市生产总值(GDP)、各省市进出口总额、交通便利指数、城市新房均价4个主要的区位因子构建了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位优势的指标体系,结合功效系数法与熵值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位优势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重庆区位优势在长江经济带排名第四,且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位居首位;选取了反应地区交通状况的铁路营业里程密度、公路密度、内河密度、客运量总计、旅客周转量合计、货运量合计、货物周转量合计7项相关指标,构成了评价交通网络优势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交通网络优势,研究显示:重庆交通优势在长江经济带位列第七,但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位居首位,交通比较优势凸显。基于上述的比较优势的结论,确定了重庆市区位与交通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0.
1: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旅游碳排放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57篇和旅游碳排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研究热点、研究者及共引文献知识图谱,剖析旅游碳排放研究的发展历程。结果表明:(1)旅游碳排放研究热点主要有旅游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碳排放影响、旅游业减排对策等,主要沿着"旅游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旅游碳排放测度—旅游业节能减排对策"的路径演变;(2)旅游碳排放研究领域形成了以G?ssling,Scott,Peeters,Hall,Becken等为代表的研究者;(3)旅游碳排放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三个时期,研究内容逐步从能源消耗、碳排放测度向减排对策演进。  相似文献   

11.
构建长江经济带开放静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在标准CGE模型中加入碳排放和能源强度等式,模拟了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对于区域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提出将能源价格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改善能源结构,稳定宏观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因此推进旅游业的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中部六省2000-2019年的旅游碳排放,并分析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19年,旅游碳排放...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下而上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估算了山西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山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住宿碳排放和旅游活动碳排放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三者增长率依次是125%、300%和683.41%。其中,公路和民航的增长速度均快于铁路的增长速度,住宿碳排放增长率表现出波动性,不同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依次是休闲度假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商务出差其他。(2)山西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13年共增长了0.610 2 Mt,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明显多于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和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碳排放增长率呈现波动性,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自2003年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山西省旅游业逐步趋于健康。(3)山西省各地市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其中太原市、大同市、运城市和晋中市的碳排放量最多,吕梁市、晋中市和朔州市的增长速度最快。为有效减少旅游碳排放,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应通力合作、共同践行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旅游经济碳排放的3项评估指标,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行程.基于YK(Yoichi Kaya)恒等式,构建了YK模型用于旅游经济碳排放深度分析.针对海口市的旅游经济碳排放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内,海口市旅游经济的碳排放控制得比较好.实证过程也说明所提出的YK分析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滨海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18个滨海县区为评价单元,综合应用主观赋值法和分异指数ID计算公式,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滨海旅游资源适宜性实证分析,研究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异规律.结论:(1)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差异明显,大连市的适宜性最高,大洼县最低,其中最高区是最低区的1.7倍;(2)在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4个等级中,大连市区、金州区、旅顺区和丹东为资源极适宜区,庄河、盘锦、凌海和大洼县的资源适宜性较差;(3)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ID=0.7,说明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经济带42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区域重心法等方法探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资源禀赋、GDP与人口、交通、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基于地理联系率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呈现集中分布状态,主要分布在三大城市群,分布重心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的长江干流,类型分布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娱乐型、赛事型、健康型、文化民俗型、智能制造型与培训型;影响因素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创建依赖于适宜的资源禀赋、适中的经济基础、较高的交通通达度、以及靠近长江干流,与区域体育竞技实力相关性较小.依据分析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2009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土地面积、城镇数目、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等几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布局较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城镇体系发展差距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运行成本较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改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不合理的现状,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学》2016,(9):1593-1598
以煤炭-旅游复合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用剥离系数法核算了2001—2014年间旅游业6大部门碳排放量,并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旅游碳排放对驱动因素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旅游交通部门的碳排放明显大于其他5个部门,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他5部门的碳排放量并无明显差异,且在14年间变化不显著;2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旅游碳排放对自身和旅游总收入冲击的响应为正,对旅游业能源强度和旅游交通产出占比冲击的响应为负;3方差分解表明随着滞后期地延长,旅游总收入、旅游能源强度和旅游交通占比在各自的VAR系统中其贡献分别为64.74%、64.74%和78.35%.降低旅游交通占比和旅游能源强度是减少旅游业碳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