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树鼩(Tupaia belangeri)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s),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 为新型实验动物树鼩的应用研究提供体外模型。方法 无菌取幼龄树鼩胸主动脉,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胰蛋白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分别进行树鼩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经完全培养液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抗Ⅷ因子抗体进行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结果 经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3 d有细胞贴壁,7 d后细胞从组织块中大量长出,15 d汇合为单层;酶消化法所得细胞12 h即贴壁,3~7 d生长较快,12 d汇合成单层,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两种方法分离所得原代细胞经体外培养传代,6代内,细胞生长均良好;利用血管内皮细胞标志分子Ⅷ因子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后确定为阳性。结论 本研究采用简便的方法成功分离到了树鼩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羊膜上皮细胞由外胚层发育而来,属于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非致瘤性、不存在医学伦理道德限制等优点.研究目的:建立人羊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检测其向三胚层诱导分化培养潜能.在无菌条件下机械分离羊膜,使用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收集人羊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其细胞形态与生长规律;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RTPCR及三胚层定向诱导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成功从人羊膜中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人羊膜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羊膜上皮细胞内的角蛋白19呈阳性;RT-PCR鉴定干细胞标志基因REX1、Oct-4和Nanog,在mRNA水平均有表达;定向诱导条件下,人羊膜上皮细胞可向成脂、成神经和成肝样细胞分化.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可在体外分离培养,具有干细胞特性,可以定向诱导分化成内胚层、中胚层、和三胚层三个胚层组织与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猪冠状动脉血平滑肌细胞(PCASMC)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生长特征.方法:酶联合消化法原代分离猪冠状动脉来源的CASMC,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台盼蓝法、绘制生长曲线法测定冠状动脉PCASMC传代细胞的成活率和生长特征.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3d后呈梭形生长,7~8d后生长迅速可传代;第2代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3~5d即可见典型"峰-谷"状生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胞浆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成活率为97.5%;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效分离和培养PCASMC的方法,细胞均稳定地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为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猪冠状动脉血平滑肌细胞(PCASMC)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生长特征.方法:酶联合消化法原代分离猪冠状动脉来源的CASMC,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台盼蓝法、绘制生长曲线法测定冠状动脉PCASMC传代细胞的成活率和生长特征.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3d后呈梭形生长,7~8d后生长迅速可传代;第2代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3~5d即可见典型"峰-谷"状生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胞浆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成活率为97.5%;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效分离和培养PCASMC的方法,细胞均稳定地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为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建立树鼩角膜内皮细胞(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 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的稳定技术,为人类眼科角膜疾病提供新的实验材料。方法 通过比较揭膜法、双酶消化法及揭膜-消化两步法,确定每种树鼩原代 CECs 取材方法的优劣性。分别使用 DMEM /F12,M199,Ham’s F12 /M199 三种培养液以确定树鼩 CECs 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液。使用 TGF-β 抑制剂、低血清培养法及梯度消化法来探讨树鼩 CECs 纯化的可行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根据树鼩神经元烯醇化酶( NES) 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使用 PCR 方法检测细胞 NES 表达情况并用 NES 抗体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揭膜法可以快速、有效得到高纯度的树鼩 CECs 细胞。Ham’s F12 /M199 培养液是树鼩 CECs 的最适培养液。使用 TGF-β 抑制剂可以达到 CECs 的纯化目的。结论 优化的树鼩 CECs 细胞培养纯化方法对树鼩 CECs 的体外培养更适宜,优化条件下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 CECs 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研究子宫平滑肌细胞生理和病理的实验研究模型,试建立一种新的简易机械分离培养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先采用机械分离方法分离子宫平滑肌,再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混合消化法消化,可获得90%以上具有正常代谢活性的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存活的细胞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原代培养3d后细胞贴壁生长,约2周后细胞汇合成片,所培养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呈梭形和典型"峰-谷"样生长,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Actin)免疫荧光染色强阳性。采用本法体外培养的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生长良好,纯度高,可用于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种类及特征,分析其可能对动物的致病性,为人工饲养树鼩的质量控制和保护树鼩群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只野生滇西亚种树鼩,分别用活体漂浮法和直接拔毛法制片,置于体视镜和显微镜下鉴定体外寄生虫种类;体内寄生虫分别采用粪便漂浮法和粪便沉淀法进行检测,并在显微镜下鉴定。结果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虱20.5%、蚤5.5%、螨3.0%、颗粒硬蜱1.0%、黄蛛甲1%、圆胸皮蠹1%、水蛭1%、蛛甲0.5%;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线虫14%、线虫卵33%、绦虫9%、绦虫卵20%、变形虫2%。结论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内外寄生虫的自然感染种类繁多,对树鼩群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原生殖细胞(PGCs)是配子的始祖细胞,它可发育演变生成卵细胞或精子细胞.上世纪90年代发展了体外培养PGCs技术,现在PGCs已能通过体外培养形成多潜能干细胞(ES),对于研究体外分化机制和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静宁鸡种蛋进行36~82 h孵化,并对其血涂片经PAS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原生殖细胞(PGCs)的形态结构,以便为鸡的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奠定基础.实验结果:原生殖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明显较其他细胞大2~4倍,PGCs的细胞核颜色较深,偏向一侧,后期常聚成一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诊断导致树鼩(Tupaia belangeri)腹泻的肠道致病菌,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集6只腹泻树鼩新鲜粪便,按常规肠道细菌鉴定方法进行分离培养,观察细菌形态和各菌种比例,对优势可疑菌进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了8种常用抗菌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培养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多数呈黄白色,表面光滑湿润;在S.S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中心发黑,有的蔓延成黑色波纹状且有臭味。细菌形态为两端钝圆短杆菌,大小为(0.4—0.6μm)×(1.0—3.0μm),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非抗酸菌。生化鉴定该分离株产硫化氢,鸟氨酸、尿素等反应阳性。核酸扩增后与GenBank中奇异变形杆菌相似度达99%。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该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8种药物均敏感。结论作为条件致病菌的奇异变形杆菌能够引起哺乳期母树鼩和仔树鼩腹泻甚至死亡。实施针对性的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体外分离和培养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 stem cell,SSCs)的方法。采用酶消化6—8d新生小鼠睾丸制备睾丸细胞悬液后进行培养,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SSCs培养3~5天可观察到细胞克隆的产生,AKP染色强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显示GCNF阴性,oct-4、c—kit均呈阳性反应。由此可知以DMEM+15%胎牛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L-谷氨酰胺等为培养基,成功建立了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前列腺癌细胞(PC3)乳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在体外培养PC3细胞,经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筛选PC3细胞株中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常规传代后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约2×107 mL-1单细胞悬液0.1mL于出生2d的乳鼠颈部和前肢交界处皮下,建立移植肿瘤动物模型,观察乳鼠肿瘤生长特点,并用病理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PC3在乳鼠皮下的成瘤情况.结果显示注射后乳鼠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1~6d可见乳鼠皮下肿胀,且能触及到黄豆粒大小的肿物;7~15d肿物变大,肉眼能观察到明显肿物;16~21d时肿物有消退迹象.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显示肿块为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物中CD133呈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野生树鼩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携带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树鼩携带的可培养微生物群系进行初步调研,为制定树鼩的微生物学等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1只野生树鼩呼吸道分泌物、肠道内容物和体表毛发,接种于多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进行生化、药敏和16SrRNA测序鉴定。结果在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和检测到可培养的16个科32个属56种细菌及10个属的11种真菌;以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支原体属的携带率最高。其中常见病原菌有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链球菌、空肠弯曲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鲍氏志贺菌和支原体等。结论树鼩携带细菌和真菌的属种丰富、复杂,存在着多种人兽共患疫病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体内精卵结合、早期胚胎发育是在输卵管中进行,人们将配子、早期胚胎进行输卵管内移植(GIFT、TET),发现胚胎发育率和妊娠率都提高。体外模仿输卵管内环境的最好方法是将胚胎与输卵管上皮细胞或组织共培养。本实验用已建立的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分别与小鼠早期胚胎共培养,观察其对早胚发育的影响。胚胎与不同培养时间的人输卵管壶腹部上皮细胞共培养的发育状况见表1。表1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P:原代培养第5-6d细胞;S1-S5:传代1-5代培养第4-5d细胞;T2、T4:传代第2和第4代培养第id细胞,设此…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树鼩具有灵活、多动的行为特性,建立一种适合树鼩个体标记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于树鼩种群的科学 化管理十分必要。方法随机挑选自繁F1 代的幼龄树鼩和成年树鼩各40 只,采用2. 12 mm × 12 mm,质量为 0. 09 g的电子芯片,通过注射植入树鼩颈背部皮下; 观察芯片植入部位情况并定期复查。结果在注射芯片10 个 月之后,对动物复检结果显示,对大笼内群养树鼩标记有效率为90% ; 单笼饲养树鼩的有效率达到95% 。结论对 树鼩个体采用电子芯片标记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和持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乳腺上皮细胞系是研究动物泌乳调控机制的理想细胞模型。实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差时消化法,分离纯化了戴瑞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基因表达检测和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乳腺上皮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形”或“多角形”,细胞生长周期符合一般生物学规律且细胞染色体数为2n=54;细胞稳定表达CK7、CK8和β-casein基因,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也显示细胞表达CK7。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戴瑞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系,为奶绵羊泌乳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原代细胞培养,从引产胎儿骨髓组织中分离干细胞,然后进行生物学鉴定,旨在体外建立培养胎儿骨髓干细胞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干细胞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四个月的引产胎儿骨髓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贴壁筛选法,在含有15%胎牛血清的L-DMEM/IMDM(1:1)混和培养液中培养,7 d后细胞可长满瓶底.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传代后,在8代以内的细胞贴壁能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将其命名为BMMS-03.在第3代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了于细胞标志物的生物学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经免疫荧光染色的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97.2%的细胞呈CD105阳性反应,66.0%的细胞呈CD106阳性反应, 9.2%的细胞呈CD34阳性反应.阴性对照组阳性反应为0.5%.生物学鉴定的初步结果提示,从胎儿骨髓组织中分离培养成功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细胞形态学特征、CD105 、CD106 和CD34-的检测结果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所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纯度较高,增殖较快,适用于干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β-巯基乙醇和高糖培养基诱导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观察MSCs在诱导前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β样细胞。结果:未经诱导的MSCs在培养体系中呈贴壁生长,长梭形,经诱导分化后,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团内的细胞呈胰岛素染色强阳性反应:双硫腙染色阳性。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树鼩规模化繁殖及繁殖群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生来源树鼩的繁殖性能及仔树鼩的哺育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一套经济实用、规模化的繁殖方法,取代以往依靠人工喂养的方式。方法提供适合的饲养管理环境和条件,完全由母树鼩主动自然哺育新生树鼩,观察统计怀孕率、产仔数、成活率、仔树鼩生长情况。结果 2010年通过120对繁殖群,成功离乳354只F1代仔树鼩,自然繁殖成活率为90.76%。目前已建立野生来源树鼩繁殖群150对,F1代繁殖群40对,为建立达到标准要求的树鼩种群奠定了基础。结论该方法的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较高,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为树鼩实验动物化应提倡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视网膜下移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视网膜下移植后的定位以及分化后的蛋白表达情况.将体外培养的雄性大鼠MSC移植于成年大鼠视网膜下,4周后取眼球做石蜡切片并用Y染色体鉴定;将MSC用重组腺相关病毒AAV-gfp感染后移植,4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眼球冰冻切片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并用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SC进行视网膜下移植,分别于10,20,35和50 d后观察DAPI荧光分布,并在阳性的连续切片上做神经元核(Ne-u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角蛋白(CK)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下Y染色体原位杂交观察,荧光显微镜下GFP观察及DAPI观察均发现来源于MSC的阳性细胞融入了原来的视网膜结构,这些细胞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细胞形态结构与周围视网膜相似;DAPI标记观察表明,移植后至50 d无细胞增生,50 d后阳性细胞数量和分布范围缩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阳性区域的细胞NeuN,NSE,GFAP和CK的表达与周围组织相同.3种标记方法检测到的视网膜结构完整,但某些区域的细胞排列不整齐.上述结果表明,MSC在视网膜下移植后可与原视网膜结构相融合,MSC具有分化为类视网膜结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黏附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和纯化小鼠胎肺Ⅱ型细胞,所得细胞纯度达(90±2)%,产量为每5只小鼠胎肺收获(23.6±7)×106个细胞.原代培养的小鼠胎肺Ⅱ型细胞在12~24 h 开始贴壁,在36~48 h呈指数生长,72 h后生长减缓,4~5 d左右细胞开始变形分化.免疫荧光鉴定胎肺Ⅱ型细胞表面活性蛋白C(SP-C)染色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内板层小体,细胞中proSP-C蛋白在培养48 h后表达较高.体外病毒转染成功,可见强烈荧光表达.成功建立了小鼠胎肺Ⅱ型上皮细胞的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