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树鼩(Tupaia belangeri)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s),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 为新型实验动物树鼩的应用研究提供体外模型。方法 无菌取幼龄树鼩胸主动脉,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胰蛋白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分别进行树鼩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经完全培养液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抗Ⅷ因子抗体进行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结果 经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3 d有细胞贴壁,7 d后细胞从组织块中大量长出,15 d汇合为单层;酶消化法所得细胞12 h即贴壁,3~7 d生长较快,12 d汇合成单层,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两种方法分离所得原代细胞经体外培养传代,6代内,细胞生长均良好;利用血管内皮细胞标志分子Ⅷ因子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后确定为阳性。结论 本研究采用简便的方法成功分离到了树鼩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统计《实验动物科学》2007—2019年刊载的78期1477篇论文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刊发论文基本情况(包括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度和合著率等)和论文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索本刊在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好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树鼩的生理、生化和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人们利用树鼩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性疾病动物模型,并在细菌感染疾病、呼吸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缺少合适的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所以对丙肝病毒感染机制、生活周期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树鼩属于低等的灵长类动物,许多生物学特性近似于人类。近年来引起医学生物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在树鼩是否可作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方面作过十分有益的尝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树鼩应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模型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环形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类通过反向剪接所形成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并且具有结构稳定、表达量丰富以及在不同组织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具有表达特异性等特征。circRNAs可以作为miRNA海绵调控m iRNA的表达,通过cis或trans调控其母基因的表达,并参与蛋白的翻译。此外,circRNA在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本文就circRNA的分子特征、形成机制、功能、常用的数据库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树鼩规模化繁殖及繁殖群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生来源树鼩的繁殖性能及仔树鼩的哺育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一套经济实用、规模化的繁殖方法,取代以往依靠人工喂养的方式。方法提供适合的饲养管理环境和条件,完全由母树鼩主动自然哺育新生树鼩,观察统计怀孕率、产仔数、成活率、仔树鼩生长情况。结果 2010年通过120对繁殖群,成功离乳354只F1代仔树鼩,自然繁殖成活率为90.76%。目前已建立野生来源树鼩繁殖群150对,F1代繁殖群40对,为建立达到标准要求的树鼩种群奠定了基础。结论该方法的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较高,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为树鼩实验动物化应提倡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有关人工饲养树鼩与猕猴部分凝血因子凝集时间的资料甚少,拟初步建立这两种动物部分凝血因子凝集时间的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树鼩、猕猴的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树鼩的TT、PT、Fib和APTT值分别为19.27、17.34、30.51和27.88 s。猕猴的TT、PT、Fib和APTT值分别为20.81、9.82、18.73和33.56 s。人工饲养树鼩与猕猴的PT值、Fi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PTT值、TT值存在差异(P〈0.05)。结论人工饲养树鼩和猕猴部分凝血因子的凝集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物种雌雄个体间部分凝血因子的凝集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摘要: 从正常笼养树鼩腹部的脂肪转录组数据开发SNP 分子标记。检测了6 只动物共计274 278 568 条unigene( 总长度43 138 417 bp) 序列信息后,在262 980 条unigene( 5. 75%) 中发现SNP 位点263 071 个,SNP 发生频率为1 /164 bp,其中转换( transition) 177 562 个,颠换( transversion) 85 509 个。在所有变异类型中,A/G 和C/T 发生频率最高,分别达33. 85%和33. 66%。将包含SNP 位点的262 980 条unigene 通过参比序列进行注释,并对其进行GO分类、COG 分类注释和代谢通路注释( KEGGpathway) ,结合已有研究,分别筛选到1 187 个有GO 注释、77 个有COG注释和1 080 条个有KEGG 通路注释的脂肪转录组中的可能与脂肪形成和代谢有关的SNP 标记。  相似文献   
9.
食蟹猴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男性不育研究和药效试验,建立食蟹猴口服醋酸棉酚诱导的少精、弱精症动物模型。方法具有生育史的成年雄性食蟹猴6只,2只为正常对照,其余4只每天口服醋酸棉酚,给药剂量分别为4mg.kg-1d-1、8mg.kg-1d-1、12mg.kg-1d-1和20mg.kg-1d-1,连续90d;每15d采用阴茎电刺激采精进行精液分析;90d后进行睾丸和附睾的病理活检。结果每组服药动物在给药30d后精子总数、密度、活动度开始明显下降,到90d时精子密度均低于正常范围以下,除4mg.kg-1d-1剂量动物外,其余三个剂量的动物精子活动度均减弱并小于50%,达到了少精弱精症指标;8mg.kg-1d-1至20mg.kg-1d-1剂量动物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受到抑制,大剂量(20mg.kg-1d-1)给药对猴子睾丸有明显损伤作用。结论一定剂量的醋酸棉酚经口服给药能诱导食蟹猴形成不同程度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少精弱精程度与服药剂量和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由各种因素导致的重症肝病的终末治疗的最好手段一直是原位肝移植,但长期以来肝供体的缺乏和免疫排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该手术的运用,同时,在肝脏相关药物的筛选中,原代肝细胞难于培养且易在培养过程中变异,而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肝样细胞在再生医疗和药物筛选领域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肝样细胞的诱导培养条件,生物学特性及其运用前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