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城镇低效用地对于协调城市用地空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数据,从不同城镇低效用地类型出发,在镇域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量研究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宁波镇域城镇低效用地分布具有显著集聚特征,旧村庄与旧厂矿集聚性强,旧城镇相对离散;旧城镇主要分布于余姚慈溪交界处及奉化;旧村庄团聚于奉化东北部、江北;旧厂矿在余姚形成“聚簇”,在市域东南部出现连片“洼地”,并主导总体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计算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在此基础上运用Geoda、Arc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采用Spass软件进一步分析三大类土地集约利用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集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06%,中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48%,低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19.46%;2)居住功能区集约度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居住功能区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明显呈正相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4)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集约利用区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2014年为评价时点,南京市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居住、商业等641个功能区进行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ESDA方法研究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表现出以集约利用类型为主,其次为中度利用的特点,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高,工业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低;中心城区主城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高于仙林、东山和江北副城,总体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居住、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相关性较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更加明显;城市中心多呈高值聚类,应采取结构调整型挖潜方式,通过旧城改造和立体化开发优化土地结构布局,城市边缘呈现低值聚类和少数异常值聚类,应采取内涵管理型挖潜方式,通过加大投入和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节地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指数,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的多样性、空间组织异质性和热点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1990年代以来,苏北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是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过程,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次级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城镇用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城镇空间扩展的驱动力上1990~2000年为人口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和人均GDP增加;2000~2010年为工业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区域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加.此外,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苏北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12):2112-2117
借助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并验证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在较小空间尺度上应用的适宜性.研究认为:1海东市人口分布的集聚核心区和中度集聚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3.1%,土地面积占海东市总面积的21.8%,主要位于西北-东南方向地势较为平坦的条带上.相对稀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2.9%,土地面积却占到43.6%,主要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和高原地区,表明海东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和集聚特征.2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表现为相对稀疏区乡镇个数的不断减少,集聚核心区乡镇个数增加缓慢,中度集聚区乡镇个数明显增加并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自然地理条件塑造了海东市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区位、城镇化发展和政策因素强化了人口的空间集聚.4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适用于乡镇小尺度地区,等级划分越细,呈现的人口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越微观、局部性越明显,而适当进行等级聚类有助于减少破碎程度,突出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7.
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海南岛1284 个乡村旅游资源点 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空 间均衡度较低,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且各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 呈现出“环水”“沿路”“绕城”等空间分布格局;(2)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 异明显,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3)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条件、经济 发展、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寻空间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传统区划方法与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的方法,在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进行空间功能区的划分.结果 研究区空间功能区分布上具有“点”与“轴”共存、各组团职能特色明显、空间组合层次变化明显等特点.结论 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空间近邻效应、集聚与扩散作用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对空...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市功能区集约高效评价,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区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分别对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均较好.(2)南北向秦淮河沿岸和百家湖沿岸居住功能区,百家湖片区的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较为均衡.(3)研究区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最优状态贴近度较好,土地利用程度最接近最优程度,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状态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分析鲁南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文章分别计算了其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与聚集维数.结果显示,鲁南经济带城镇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城镇空间关联程度一般;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特征比较显著.为此,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圈一区",增强区域"双核动力",构建"济临日"三角结构等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GI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睢宁县土地利用的格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睢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8~2013年,睢宁县耕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睢城镇、庆安镇、双沟镇和姚集镇土地利用变化远大于区域平均水平,邱集镇、古邳镇、沙集镇和官山镇远小于区域平均水平.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为南部地区较高,北部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睢宁县政府驻地及其附近的乡镇,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值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睢宁县北部的姚集镇境内及古邳镇和魏集镇2镇的交界处形成了低值集聚区.  相似文献   

13.
以河池市金城江区1991,1999,2006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镇用地的遥感信息机理,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均匀,城镇用地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用地在中心城镇高度集聚.旱地、荒草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城镇化土地利用中典型线状地物交通运输用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中的交通运输用地数据,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具体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城镇建设用地、坡度等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传统评价指数间相关性高,其中空间分布长度指数可作为描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2)近年来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发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区、中牟县和新郑市,且空间分布逐渐均匀,巩义市、登封市等研究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3)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受城镇建设用地与坡度空间分布的综合影响,其中受坡度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明确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合理有效地开发、配置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数据,依据其属性特征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3类自然景点和古迹建筑与休闲求知2类人文景点,系统研究了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旅游景点呈东密西疏聚集分布的特点,聚集强度较高的市县为玉龙县丽江古城区大理市香格里拉市,较弱的为泸水、福贡县;人文类景点聚集强度大于自然类景点,休闲求知类聚集强度最高,生物景观类最小;各类型景点在大理市、丽江古城及玉龙县均为高密度分布且分布格局对空间尺度具有依赖性.旅游景点的分布受人文和自然环境因子的影响,多集中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好,有特定植被类型覆盖的较低海拔地区.旅游景点聚集区多数分布在农业和城镇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同时也属于生态高敏感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弱集聚状态,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2)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东北多,西南少”,形成1个高密度地区—长沙,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呈“圈层”式扩散;3)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冷点区分布面积大于热点区,整体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特征;4) 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高级别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等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武汉市主要夜间经济载体空间位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区三个方面揭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不均衡,汉口、武昌、汉阳分别形成大面积片状分布、“L”型带状分布、点轴分布形态.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均为集聚分布模式,总体集聚程度较高,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差异明显.3)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于主要商圈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商圈周边形成6个主要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多个小规模集聚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中心区的各功能业态聚集与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结果,其合理布局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高精度的中心区三维空间数据及城市兴趣点(POI)功能业态数据,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间强度、密度、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在空间形态呈现由中心至外围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四个功能业态分布集中在大小西门商圈;通过GMI方法分析得出居住型功能区与空间强度、空间密度和空间高度的耦合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生产型功能区;通过遴选得出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和低显著相关性的“问题”地块中存在问题,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