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这对学校的数学安排,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及时转变,并处理好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关系,十分必要。其中数学问题提出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前提,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问题提出的基础,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活动经验是相互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互相反馈,互相进步,共同促进和实现其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意识,形成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升动手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许多数学教学课堂仍停留在模仿和技术操作层面。学生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而数学问题教学课堂能始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数学问题教学可谓是一条有效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几种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文娟 《科技信息》2010,(27):I0270-I0270
问题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来评价。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决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素质及主动学习数学的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问题、问题解决以及加强问题解决数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如何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指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分析了落后地区高中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问题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基于问题提出的数学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拓宽学生学习的扩展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策略性,延伸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从本质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能从提问入手,凭质疑思索,借批判发展,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碰撞的思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张保俭 《科技知识动漫》2010,(17):114-114,121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情境—问题”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数学问题提出”是主体形成问题意识、生成数学问题和表达数学问题的过程;作为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数学问题提出存在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有 3个“注意”、2个“防止”,即应注意所选取的素材是否为学生所熟知、情境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蕴藏于其中的数学信息能否触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此同时,防止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泛生活化”和“泛现实化”的倾向。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应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与教学目标之间把握好“尺度”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可见,数学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关键枢纽。因而,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待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切忌掉以轻心。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模式展开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依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展开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是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不过当前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人探究,为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初中和高中两所学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想知道的问题主要是有关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数学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 ,数学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条件。“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研究旨在学生中建立数学问题意识 ,提高提出数学问题能力 ,加强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从而把创新教育落实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本研究提倡 :采用“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数学教学基本模式 ;以启发式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数学知识向学生展示数学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体验到数学美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范梅 《科技信息》2010,(27):152-152,171
数学问题起于数学问题情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了数学一线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的影响,检测数学问题情境是否科学,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万冬华 《科技信息》2012,(22):312-312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选择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数学学习的选择性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选择性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真实地了解中学生数学学习选择性的现实状况,我们对市区内的三所中学的47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6个小问题。基本覆盖了有关数学学习选择性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教学学习选择性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从总体上看:(1)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要强;(2)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选择性比较差;(3)少部分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盲目性,缺乏学习的选择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选择性的培养,多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问题情境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驱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之一。那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相似文献   

19.
学生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洪海 《科技信息》2011,(8):I0129-I01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观念。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强调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作用,即: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文就如何改善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角色的新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理论基础、定位的基本点及定位的准绳等方面阐述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