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30年暴雨和灾害资料,对上海城市系统受暴雨灾害影响下的暴露程度和敏感性等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了该系统受暴雨灾害的脆弱性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近30年来暴雨的数量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加趋势,城市多强暴雨天气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低强度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情灾害影响已很小,但极端强度暴雨仍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地面排水能力的设计和提高、旧区改造和房屋建筑标准的提高等社会系统的变迁,会影响不同暴雨类型所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脆弱性;而城市在发展中又会出现新的薄弱和危险区域.因此,必须对灾害脆弱性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风灾害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和不确定性,做好台风风险研究是灾害防御的重要工作。利用空间化技术,基于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定量模拟500 m×500 m分辨率的浙江省人口和GDP产值分布情况,作为承灾体脆弱性的精细化评估指标,结合影响浙江省的64个台风数据对浙江省台风灾害进行风险规划。结果表明,人口和GDP空间化结果模拟值与统计值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5和0.98,在市县尺度能良好地反映统计数据分布规律,将空间化技术运用到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中,可提高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精度,为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预评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2009年对福建省造成灾害损失的22个台风数据,将台风分为气象型灾害和混合型灾害,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预评估模型,在得到致灾因子和损失因子的多项式拟合关系基础上,进行了台风损失的悲观估计和乐观估计,并对台风灾害的影响等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率,由误差分布和实际评估结果计算的模型的有效率均达到80%以上,能够较好地预评估台风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能有效地分析台风灾害的趋势;灾害等级预报的准确性稍低于灾害经济损失预报的准确性,但总体属于同一水平.模型的建立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灾害的共性出发,探讨分析了灾害演化的规律。灾害演化具有准周期性.连锁性.叠加性.放大性.空间迁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揭示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分布规律,耦合孕灾环境敏感和致灾因子危险两方面因素,利用海南岛1980-2019年台风数据,运用组合权重法,构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危险评价模型,并按10年间隔划分为4个年代,得到海南岛不同时期台风灾害综合危险分区.结果 表明:①孕灾环境敏感程度在空间上具有从东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趋势,以中低敏感区为主,面积占比30.88%,高敏感区面积1495.02 km2,占比为4.42%;②致灾危险程度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一下降—上升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呈逐级递减趋势特征;2001-2009年致灾因子危险程度低的范围最广,面积为25624.85 km2,占比达75.7%;2010-2019年致灾因子危险程度高的范围最广,面积占比达34.78%;③台风灾害综合危险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升高趋势,空间上均具有从东北部、西南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和西北部沿海降低特征;2001-2009年综合危险指数最低,面积占比为29.61%;2010-2019年代综合危险指数最高,面积占比达42.08%;④台风灾害综合危险高值区主要分布东部、西南部沿海的文昌、陵水等6市县;中值区分布在沿海、内陆的万宁、保亭等6市县;低值区则分布在中部内陆至西北部的五指山、临高等6市县.海南岛台风灾害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治台风灾害的任务将更艰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台风灾害链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台风灾害资料,建立台风灾害灾情数据集,在分析福建省台风灾害成灾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福建省台风灾害链模式,建立历史台风灾害链判别依据,获得历史台风灾害链空间分布图,结合各县市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和台风移动路径,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以台风-暴雨灾害链分布最广泛,全省的每个县市都有出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并形成南北两个高密度区域;台风-大风灾害链的分布也较广泛,但以闽中山脉以东的沿海地区更为集中;台风-风暴潮灾害链主要分布于东部临海的县市.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灾害链影响特点各异,登陆广东类台风主要给闽西南地区带来狂风和暴雨影响;北部登陆类、穿台入闽类和直接登陆类台风均会给福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但影响区域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灾害系统理论及复杂网络理论,开展了城市雾霾灾害链演化模型构建及其风险分析。基于雾霾的成因及危害,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出发,分析了城市雾霾灾害链的成灾机制及其灾害链的类型与特征。通过构建城市雾霾灾害链演化网络模型,基于网络节点的出入度及其子网节点数、最短路径和平均路径与包含节点的支链数进行了定性风险分析,进一步确定关键环节,提出了断链减灾的控制建议。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城市雾霾灾害链演化系统中,雾霾事件与其他危机事件之间联系十分紧密,通过几次过渡,其危害影响就能蔓延到整个网络,其中大气能见度下降、空气质量下降或空气污染、交通堵塞或瘫痪、交通事故、城市大气酸雨、危害城市绿化、经济损失和危害人身体健康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年福建省台风"麦德姆"气象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和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网上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中的平均值距平估算法,预评估台风"麦德姆"造成的影响为中等,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2.0×109~22.0×109元,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台风"麦德姆"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根据网上调查评估法得出:福建省防御"麦德姆"登陆台风灾害行为,减损经济效益贡献率为66%,主要体现在船只回港避风、地质灾害易发点整治建设和网箱养殖的除险加固等环节;减少人员伤亡贡献率为64%,主要体现在渔民上岸和人员转移到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等环节.据估算,这次台风灾害防御行为福建省减轻直接经济损失约为8.349×109元.应用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福建省防御台风灾害行为的实际效益和作用,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台风预报预警及时性、工程性建设、人员转移和船只回港避风作用最有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7个东南沿海省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了城市化品质、城市韧性和“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分析了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7个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总体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品质城市化和高城市韧性水平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起到显著减弱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与“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受目前城市韧性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的影响,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生态韧性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基础设施韧性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种适用于广东省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对广东省发生台风灾害后的抗灾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在区域灾害系统论的指导下,综合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3方面,构建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加权综合法、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构建了广东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2018年第22号超强台风“山竹”为例,对广东省进行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并形成了1 km×1 km的综合风险区划图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该模型评估出的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中高风险地区与灾情报告相符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呈现出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高,并逐渐向周围递减的分布;3)广东省台风灾害高孕灾环境敏感性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粤东潮汕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集、植被覆盖度低;4)广东省台风灾害高承灾体脆弱性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潮汕地区、粤西茂湛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耕地众多、城市化程度高;5)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呈现出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高,并逐渐向周围...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沿海台风灾害链现象与防治途径的设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台风灾害链的主要成因和一般规律,广东省每年7-9月是台风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最易肆虐的时期。而全年都须提高。根据历史上典型台风灾害特点,对台风造成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及其衍生的次一级灾害链的主要环节和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广东沿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因而台风灾害的损失也非常巨大。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台风及其灾害链的预测、预警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防灾设施,强化综合减灾信息管理和预防对策的研究,建立现代化的减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陈文万  邓丽霞  黎洛丝  郑金新  曾思亮 《广东科技》2013,22(8):211+138-211,138
利用龙川1959年建站以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农业气候条件,研究暴雨洪涝、台风、干旱、低温阴雨、寒露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发生的规律和农业灾情,探讨气象灾害与农业灾情灰色关联,结果表明,龙川农业气象灾害以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其次是旱灾和台风,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灾害相对较小。以期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履行气象造福人民职责,进一步推进龙川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结合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点,构建了福建台风大风、台风暴雨洪涝和台风风暴潮3个串发、并发性灾害链模式.对2005年"龙王"台风的分析表明:登陆台风受山脉抬升和北方弱冷空气双重影响再次强降水,地势西高东低且地表破碎、海岸曲折且山地性河流发育等是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提出沿海区防御大风和风暴潮、河流下游防御洪涝、山区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模式,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从较长时间上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的发生情况,基于灾害影响县次,对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台风灾害年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696年台风灾害影响范围为38县次,在300a中仅此一年;1724年和1781年的台风灾害属100~300a一遇;50~100a一遇的台风灾害分别发生在1732年、1747年和1877年.1696年和1732年的受灾区域大都分布在长江口附近,1724年、1747年和1781年分布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而1877年主要集中在长江南部和杭州湾北部地区.1696年的两次台风均是由上海附近登陆,第1次的暴雨和风暴潮及第2次的风暴潮都造成洪涝灾害;1724年台风登陆地点位于上海奉贤附近,暴雨和风暴潮同时成灾;1781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嘉善县附近,主要为风暴潮致灾;1732年台风登陆地点为长江口南上海地区,台风暴雨和风暴潮同时造成洪涝灾害;1747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宝山、崇明附近,主要是台风带来的风暴潮致灾;1877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太仓、宝山、嘉定县附近,主要是大风及暴雨致灾.  相似文献   

15.
以1816号台风"贝碧嘉"为例,本文选择了依据可拓理论建立的海南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对1816号台风"贝碧嘉"给海南造成的灾害进行了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实时动态评估,且通过与民政部门的实际灾情统计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以台风综合强度指数和台风风场模型的理论为基础,采用C#+ArcEngine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开发了一套以台风综合强度和影响范围评估为主要功能的台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方法,以期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旱涝、冰雹、暴雨和台风等气象灾害的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一些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近35年的台风资料,分析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及在我国登陆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有减少的趋势,并且登陆我国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也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7m/s)略有增加的趋势。分析表明,7-10月是生成台风和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季节,生成个数占全年生成总数的71%,而在我国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8%。我国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等特点。此外,对近几年我国的台风灾害进行了总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为灾害是个灰色系统.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上海城市人为灾害及其高发区与复合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作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关联分析.结论表明:城市人口文化素质对人为灾害影响程度最大,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次之,再依次有影响程度的为:道路干道密度、公共管线状况、房屋占地比率、绿被率等.这一结论对城市人为灾害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后恢复性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福建省社会经济数据库资料,应用综合加权法得出福建省各县域的风险度数值,将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分为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针对风险分区提出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