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脑积水的组方配伍规律。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发表的中医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ISS)V 2.5建立数据库,对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熵层次聚类分析,挖掘用药规律。共检索到与中医治疗脑积水相关的文献1194条,共纳入文献114篇,提取有效方剂114首,包含中药156味;使用药物前3位的依次是川芎、红花、熟地,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多以辛、甘为主,大多归心、肝、肾经;关联药物置信度较高的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川芎-红花、川芎-熟地、当归-黄芪;演化得出6个潜在的新方组合。中医药治疗脑积水用药以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健脾利水为主,应用数据挖据技术可以发现中医治疗脑积水的组方规律,得出潜在新方,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痔疮治疗新方,联合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新方潜在作用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基础汇编痔疮治疗中药方剂数据库,通过辅助系统软件计算获得药物使用频次并挖掘新方.以整合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靶标推算、网络布局等计算,建立新方的成分-靶标网络、新方-痔疮相关靶标网络,在功能分析和通路分析结果推导并揭示了新方作用的痔疮相关靶标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完成对痔疮组方数据库提供的295个方剂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方剂药物使用频次,获得3首新方剂,深入研究了新方剂的分子机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以及整合药理学平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痔疮的中药治疗挖掘新方并研究潜在分子机制,为研究中医方剂的计算推演提供了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3.
尹晓娟 《甘肃科技》2023,(3):107-111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劳累性心绞痛(Effort Angina Pectoris,EAP)的用药规律。收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3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EAP的相关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统计纳入处方的用药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医治疗EAP方剂202首,包括218味中药,使用频次≥30的中药有丹参、川芎、黄芪、人参、当归等24味,主要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挖掘共得到高频药物组合59个,出现频次前5位的组合是丹参-川芎、黄芪-丹参、瓜蒌-薤白、丹参-当归及川芎-当归;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0组,潜在的新处方10个。中医治疗EAP多使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组方显示了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阳散结为主,兼以益气健脾、祛痰宽胸、止咳平喘的治法,体现了心、肺、脾同治及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岭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服务平台(Wanfang)、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所收录的2000年1月至2023年2月中医药治疗岭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将筛选后获得的方药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69篇,涉及处方80首,中药135味,累积药物使用频次810次.用药频次前15的药物为甘草、连翘、黄芩、金银花、柴胡、薄荷、桔梗、苦杏仁、荆芥、麻黄、石膏、牛蒡子、板蓝根、羌活、葛根.常用的药物类型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化湿药;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归经以入肺、胃、心、脾、肝经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39组药对组合,聚类分析出4个类方.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黄芩、连翘、金银花、柴胡等,以清热解毒、解表为核心治法,但常配合岭南地区祛湿、健脾之品,善用岭南道地药材,为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流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对菟丝子方剂进行研究,对临床用药和开发新方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药典》2020版和《新编国家方剂》第2版中含菟丝子的方剂,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7.0等对含菟丝子的方剂进行分析,包括主治疾病、用药频率、主成分等,并选择高频使用药对和疾病类型,对药物组合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分析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当归、山药;对含菟丝子成分的中药方剂进行相关性分析,共获得19个常用药对。[结论]含菟丝子的方剂以补虚药为主,其与淫羊藿、肉苁蓉配伍主治男性前阴病类,与枸杞子、熟地黄配伍主治肾病类,并对其他病症及剂型进行了研究,使其主治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6.
壮医伤病论     
论述了壮医伤病的概念与诊断方法.总结了正骨疗法、经筋疗法、药线点灸、鲜药疗法等壮医伤病的特色治疗方法,介绍了各类治疗创伤的方剂与常用药物.认为伤病理论是独具特色的壮医理论,值得总结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医籍中所载地黄丸进行提取整理,探究其组方渊源及用药配伍规律。整理敦煌遗书和历代医籍中同名地黄丸方药,依据医籍名不重复计算,而不同年代引用同名方重复计,并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其同名地黄丸组方渊源及配伍规律。按不同年代医籍所引同名方重复计,仅西汉、北周、唐、宋、元、明、清7个朝代有83部载正名及异名地黄丸总计162首。其中45部医籍载正名地黄丸98首,46部载异名地黄丸64首。提取历代组方不同地黄丸总计82首,涉及药物163味,使用药物20类,用单味药频次共670次。通过分析可知:(1)清代以前同名地黄丸组成高频次药主要为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茯苓、人参、山茱萸、川芎、牛膝、黄芪、山药等;(2)高频次药类、性味、归经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甘、苦、辛和温、寒、平和肝、肾、脾、心、肺、胃为主。敦煌地黄丸配伍组方中仅出现高频次地黄,而生姜、川椒、天麻、神曲4味药频次很低,其组方与清代以前同名地黄丸无关联,可见组方简单,疗效独特,为后世医者治疗胃中虚寒,食积不化疾病提供宝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含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的用药规律及沉香后下用法的适宜性。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数据库,提取含有沉香的组方,经2位临床中药师和中医肺病科副主任医生2轮筛选,对含有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时的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沉香后下用法的适宜性。纳入含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处方85首,涉及中药180味。其中使用频数居前5位的单味中药为附子、木香、肉桂、槟榔、八角茴香,具有强关联规则组合的前3味药物依次为:沉香-附子-肉桂、沉香-附子-肉苁蓉、沉香-附子-巴戟天。并分析古籍中沉香的用法,结果表明:在古籍中沉香的用法多为磨汁,拌和用之。沉香在治疗虚喘证时多与附子、肉苁蓉、肉桂等合用,据此,临床中药师可通过分析含沉香的方剂治疗虚喘证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此外,古籍中沉香的用法与历代《中国药典》中有不一致之处,沉香后下的用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为藏医泻治方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搜集《藏医经典文献集成》中关于历代藏医泻治方的古籍文献;共收集到92本有关藏医泻治方的古籍文献及356首藏医泻治方,应用SPPS Modeler 18软件分析法等方法,对其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发现356首藏医泻治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的药物依次为白狼毒、长蝝诃子、巴豆、大果大戟、硇砂、大黄、漆树脂、荜拔、斑蝥、甘青大戟.其次,应用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法,将支持度设置为5%,置信度15%条件下发现94条藏医泻治方常用药对;其中白狼毒-长蝝诃子、白狼毒-巴豆、长蝝诃子-巴豆、白狼毒-大果大戟等是藏医泻治方2399条药对中最为常用的药物组合. 356首藏医泻治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及组方关联最强的核心药对都以白狼毒、长蝝诃子、巴豆、大果大戟、硇砂等毒性较强的药物为主,而藏医临床上针对这些毒性药物具有非常严格的入药条件,必须经过专业的藏医炮制工艺技术,才能入药服用;同时,提高自身临床经验,确保泻治药物质量,搞清泻治药物炮制原理,掌握泻治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藏医泻治疗法临床合理应用的前提和所需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中药治疗脑血栓的用药规律并分析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搜索维普、万方、知网等数据库,筛选脑血栓治疗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和因子分析,运用Clementine12.0挖掘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及核心药对,利用TCMSP、STRING、DAVID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等分析核心药对抗脑血栓的成分、靶点及通路;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靶点模块分析及对接验证.结果:纳入方剂181首,涉及的260味中药以温性、寒性以及苦味、甘味为主,多归肝经,因子分析中提取5个公因子.关联规则显示桃仁-红花的置信度最高,其19个活性成分对应127个靶基因,其中IL6、MAPK1、JUN、TP53等是关键靶点.关键靶点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DNA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调控Toll样受体、MAPK、ErbB等信号通路;与关键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的亲和力高.结论:中药治疗脑血栓多以甘温、苦寒且归肝经中药为主,组方常由补阳还五汤、六君子汤、芍药甘草汤等加减化裁而成,桃仁-红花是其核心药对.  相似文献   

11.
中药方剂的数据挖掘研究是把我国丰富的中药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知识发现技术对传统中药新药、中医组方理论及规律、中药作用机制、有效成分构效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关联规则为主的研究模式是数据挖掘的一种常用方式,将关联规则用于方剂配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核心药群,寻找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用药规律.本文对中药方剂数据挖掘模式和算法集成进行了研究,提炼方剂中有关联的药物匹配模式,探讨这些模式中药物组配后功效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中药方剂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研究提供现代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青蒿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使用中药青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录的含青蒿中药方剂为数据来源建立青蒿方剂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1、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等软件对纳入方剂进行分析,使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网络可视图。结果 最终纳入含青蒿的中药方剂50首,主治疾病为发热。涉及的189味中药累计使用564次,性多寒、温,味辛、苦,归肝经、肺经为主,功效分类上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最为常见。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药对组合中青蒿-柴胡,青蒿-黄芩的支持度较高;三味药组中青蒿-黄芩-柴胡的支持度最高。治疗发热时,青蒿常与柴胡、黄芩、金银花等中药配伍,高频中药关联规则45项,聚类分析得到5类治疗发热的基本药物组合。结论 本研究分析总结了含青蒿中药方剂的主治病证、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青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用药规律及潜在机制。通过筛选CNKI、WANGFANG、VIP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从干预血小板聚集角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方剂,整理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IBM SPSS Statistics 25、IBM SPSS Modeler18等软件,分析药物配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关联规则,总结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核心角药配伍,应用TCMSP、 Genecards、OMIN、Drugbank、DisGenet、TTD等数据库检索疾病和核心角药活性成分以及对应靶点信息,选择 Venny工具获得疾病-药物交集靶点,利用 STRING 数据库获取相关文件,运用 Cytoscape 3.7.2 软件、Metascape 数据库、微生信网站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GO KEGG通道富集分析以及气泡图的制作。通过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 抗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等主题词,收集整理处方 50 首,含109味中药,药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性味以温、甘、苦为主,主要归肝、脾、心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32个;确定核心角药为“川芎、红花、桃仁”,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其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主要作用于JUN、AKT1、TNF、IL6、TP53、MAPK1、CTNNB1、MAPK14、FOS、CAV1等靶位。通过metascape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着重在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剂多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辅以补气化痰散结,其核心药物对中活性成分主要通过干预 JUN、AKT1、TNF、IL6、TP53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抗AS,同时该研究为治疗AS中药复方的组方用药、优化组方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壮医虚病论     
定义了壮医"虚"的概念,分析了壮医虚病类型,研究了不同虚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介绍了壮医虚病诊断、治疗方法及其常用补虚药.认为虚病作为壮族地区重要病类,壮医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运动与动物药构成的动动二法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但需要系统化的总结与理论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探究中药复方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有效的处方用药参考。方法:采用Excel2019收集整理临床治疗肺癌的常用中药复方,筛选有效复方,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cytoscape3.6等分析患者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次规律、核心药物组合以及药物关联规则等并得出核心中药;将核心中药运用TCMSP、Genecards、CTD等数据库收集有效成分、药物靶点、疾病靶点并获取交集,通过cytoscape3.9.0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再通过String平台、可视化驱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最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由以上分析结果得出重要化合物以及关键靶点做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有效处方407个,涉及中药324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黄芪、党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肺癌中医证型诊断中以痰瘀互结证(45.99%),治则治法以化痰散结和解毒抗癌为主,(28.99%、29.25%),中药以补虚药为主,(32.69%);性味归经统计为温性(41.39%);苦味(45.5%),肺经(25.82%)为主;关联规则表明,茯苓-半夏、茯苓,半夏-白术、茯苓,浙贝母-半夏-白术分别为同一组中支持度最高的组合;复杂网络中核心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浙贝母、黄芪、甘草。核心中药为白术、茯苓、半夏、浙贝母;网络药理学获得作用靶点89个、核心中药主要有效成分为12-千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4-乙酰基各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β-谷甾醇等,重要靶点为AKT1、EGFR、TP53等,GO分子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可能与RNA聚合酶II转录调节、细胞对化学压力的反应、金属离子的反应等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通路富集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铂耐药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关键靶点与重要化合物的对接能量均小于0kJ/mol,对接构象稳定。结论:真实世界抗肺癌中药以味苦、性温,平,寒、补虚为主,针对肺癌发病机制正气亏虚、血瘀、痰、邪毒进入,以补气和中助阳、清热解毒泻火之法来达到治疗效果,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对于真实世界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研究得出其核心组方包括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浙贝母、黄芪、甘草,而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癌细胞增殖、抗菌、免疫抑制等;在治疗肺癌的中药复方中,白术、茯苓、半夏、浙贝母尤为重要,可作为治疗肺癌的复方核心中药,核心中药治疗肺癌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铂耐药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达到治疗肺癌的效果,综上为真实世界中药复方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特点。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研究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新方组合。对CNKI收录的中药方治疗PCOS的临床研究或医案文献报道1287篇,排除不符合剩余406篇文献,首先用Excel建立数据库,其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关联型数据库,分析PCOS新方组合。参与分析的406篇文献,经过关联规则分析,涉及主要涉及12组核心中药,初步确定5个常用新处方。PCOS中药新方组合主要以肾虚血虚、阳虚寒凝、脾虚肝郁、脾虚痰湿血瘀、肝郁气结为主,主要采取补肾养血、温阳散结、健脾化痰活血、疏肝理气为法,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及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海坤  张蕾  吴娜  苏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6):6825-6833
为挖掘复方中苍耳类药材抗肿瘤的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药物抗肿瘤的分子机制,通过检索《肿瘤方剂大辞典》等资料,筛选治疗肿瘤的含苍耳类药材的复方制剂,基于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用药规律并获取核心药物组。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核心药物组的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检索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肿瘤疾病靶点;二者取交集后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构建核心药物组抗肿瘤的“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及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基于R语言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AutoDock Vina软件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共筛选出相关复方118首。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综合分析,将苍耳子等10味中药作为核心药物组。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交集靶点144个,筛选出β-谷甾醇等5种核心成分,TP53等5个关键靶点,涉及通路174条,主要包括PI3K-Akt、p53、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提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强烈。可见,数据挖掘初步揭示了含苍耳类药材复方抗肿瘤的用药规律,获取了核心药物组;其核心成分β-谷甾醇等可通过作用于TP53等靶点,调控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并分析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药复方治疗便秘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数据,对中药复方的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进行分析。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借助Venny平台获取潜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基于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出复方85个;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有25味药,其中白术的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挖掘出白术-黄芪、白术-黄芪-当归分别是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5类;挖掘出核心中药白术、当归、枳实和火麻仁。网络药理分析显示,核心中药治疗便秘的机制是化学成分作用于AKT1等靶点,进而调节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治疗便秘的中药复方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融合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常用有效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用药提供参考.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中药处方,共筛选有效处方211个;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有效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再通过TCMSP等数据库平台,筛选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并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等疾病数据库中,检索出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疾病靶点;取上述两种靶点的共有靶点,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般靶点,并利用DAVID平台对一般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拓扑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核心靶点;并利用CB-Dock平台对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与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3组(支持度个数≥50),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24组(置信度≥0.95),聚类分析的药物组合36组;治疗原发性肝癌疾病的一般靶点124个、核心靶点16个;经GO分析的生物过程450个、细胞组分37个、分子功能48个(P≤0.01);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44个(P≤0.01),并且p53等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验证;而且还发现茯苓、白术、党参、半枝莲等药物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处方中出现的频次较高.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常以补虚、清热为主,兼顾活血、理气等,多从肝、脾、肺和肾等经络共同论治,并注重清补结合、虚实兼顾;核心药物组合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那瓦斯坦与肝素、罂粟碱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患者给予那瓦斯坦注射液20 mg/次,1次/d,连续给药10 d;B组(50例)患者给予罂粟碱注射液30 mg/次,以25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2次/d;肝素5 000 U/次皮下注射,2次/d,给药10 d.观察患者用药后间歇性跛行、麻木等症状改善状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4%,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8%.两组患者都未出现心脑血管及胃肠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比较,A组更加有效,且起效迅速,A,B两种治疗方法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