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9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水热法制备的ZnO颗粒上复合CuO进行对甲基橙的光催化实验,研究了ZnO表面氧空位的存在对CuO包覆的ZnO颗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真空热处理后ZnO表面的氧空位显著增加,氧空位的存在为CuO在ZnO表面的附着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对CuO的形核与生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数量更多的CuO更加稳定地附着在ZnO表面,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结构,提高了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减少了载流子的复合.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结构较纯ZnO颗粒展现了更为优越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了青叶胆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RP-HPLC-PDAD)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95%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mm×250 mm,5μm),柱温30℃。以甲醇∶水∶磷酸(88∶12∶0.15,v/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9 m L·min-1,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波长210 nm。结果齐墩果酸进样量在0.1048~2.6200μg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9%,RSD为1.7%(n=9);熊果酸进样量在0.2304~5.7600μg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5%,RSD为1.5%(n=9)。结论方法准确,操作简便,数据可靠,可用于青叶胆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TCMSP抗肿瘤中药小分子EGFR-TK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抗肿瘤情况。方法挖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进行靶点验证。结果木犀草素、槲皮素、金雀异黄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漆黄素5种中药小分子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良好。结论中药小分子EGFR-TKI能从多个靶点、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利用中药小分子开发新一代多靶点EGFR-TKI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和光沉积制备Ag纳米颗粒修饰的La掺杂ZnO纳米棒,并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溶液,考查了La掺杂浓度和Ag修饰对ZnO纳米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掺杂和Ag修饰能够提高ZnO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La掺杂改变了ZnO纳米棒的结晶质量,La—O键的形成使ZnO晶体的本征吸收边红移且吸收强度增加,同时,La掺杂可提高ZnO电子浓度和形成杂质能级,Ag纳米颗粒的修饰提高了La掺杂ZnO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增加了载流子的寿命.与纯ZnO纳米棒相比,La掺杂和Ag修饰的ZnO纳米棒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连花清瘟胶囊活性成分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确定连花清瘟胶囊活性成分,依托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绘制连花清瘟胶囊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查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靶点,将其与连花清瘟胶囊活性成分靶点相互映射,筛选出共同靶点。应用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提取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连花清瘟胶囊2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33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靶点,其中NOS2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共表达;TNF、TP53、IL6、CASP3、IL2、MAPK14、RELA共7个关键靶基因参与免疫系统过程、多细胞生物过程、解毒过程、刺激反应、抗氧化活性等生物过程及功能,调控百日咳、南美锥虫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甲型流感、EB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PI3K-Akt、TNF、MAPK、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结论连花清瘟胶囊对SARS-CoV-2入侵人体受体ACE2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同时发挥抑制机体炎症风暴、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药物信息学技术研究甘草次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抗肝细胞癌机制。在SwissADME服务器分析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运用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CTD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平台预测和筛选甘草次酸抗肝细胞癌靶点,并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运用OmicShare及DAVID v 6.8平台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运用AutoDuck Vina软件对甘草次酸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二者间的亲和力。实验结果显示:甘草次酸符合类药五原则,具有较好的胃肠吸收性。甘草次酸主要作用于HSP90AA1、CTNNB1、SRC、TNF 4个核心靶点,与TNF的亲和力最大;参与细胞增殖、活性氧、类固醇激素、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重点调控VEGF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和癌症蛋白聚糖,能够遏制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以及抗炎、抗血管生成。因此甘草次酸成药性好,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机制抗肝细胞癌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肝细胞癌药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测中药活性成分川陈皮素的潜在靶标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探讨其多维药理作用。方法运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PharmMapper将川陈皮素与2241个人类蛋白靶标分别对接,选取Normalized Fit Score打分值前15的靶蛋白,采用Systemsdock Web Site平台对具有疾病治疗价值的主要靶蛋白进行正向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川陈皮素与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Seprase)、网织红细胞-4受体(Reticulon-4 recoptor)、组织蛋白酶L2(CathepsinL2)3个靶蛋白结合较好,对接分数分别为5.215、5.227、6.090。靶蛋白药效团模型与川陈皮素分子特征一致,分子对接显示川陈皮素与靶蛋白核心氨基酸有相互作用。结论川陈皮素与Seprase、Reticulon-4 recoptor、CathepsinL23个重要靶蛋白结合强度较好,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研究钩藤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方法从BATMAN-TCM数据库中提取钩藤的化学成分,以Score cutoff≥30和P≤0.05筛选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分析靶点富集的信号通路与疾病,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预测钩藤的多维药理机制。结果获得钩藤碱、毛钩藤碱、卡丹宾碱等23个主要活性成分;以及DRD2(多巴胺受体D2基因)、HTR1A(5-羟色胺受体1A)、HTR1B(5-羟色胺受体1B)、SLC18A2等21个核心靶点;活性成分可关联细胞间隙连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通路11条;可治疗疼痛、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21种。可进一步验证钩藤"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钩藤主要活性成分、相关通路及多种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四磨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靶点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四磨汤中槟榔次碱、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等22个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运用TCMSP及BATMAN-TCM数据库以及Pharm Mapper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预测四磨汤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将其与GeneCards、DisGeNET、OpenTargets、CTD数据库中功能性胃肠病靶点进行比对找重,采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借助DAVID平台对靶点KEGG通路进行分析。结果 22个四磨汤活性成分作用的190个靶点,主要富集在神经-递质相关的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平滑肌运动相关的钙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以及炎症相关的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17条信号通路。结论四磨汤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其多成分、多靶点调控胃肠神经传导、平滑肌运动以及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苍术酮潜在靶标及可能药理作用。方法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的反向药效团匹配,将苍术酮与2241个人类蛋白靶标进行匹配,根据Normalized Fit Score的打分由高到低排序,重点分析前10个靶蛋白,再采用Systemsdock Web Site平台对具有疾病治疗价值的主要靶蛋白进行正向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发现苍术酮与二肽基肽酶Ⅳ、维甲酸β受体以及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2结合较好,Dock score打分分别为7.105、6.948、6.842。结论反向药效团匹配和正向分子对接预测到的苍术酮主要潜在靶点有二肽基肽酶Ⅳ、维甲酸β受体、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2,具有抗糖尿病、抗癌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