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工作,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原则,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评价的方法、步骤,以及限制因素与分级指标的选择,并展望了今后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工作,要进一步面向生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翼城县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角度入手,对土地资源系统的类、等、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试图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反映翼城县土地资源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图是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的图形记录。 自贡市幅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方法,以土地类型为基础,参考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土地对农、林、牧各业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及生产潜力水平,选定评价的项目和指标,用指数评分法进行等级系统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各省、地(市)、县正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然而,由于土地评价的分类系统较多、评定方法繁琐,给规划工作者带来许多困难. 从国内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大体有三种:一是全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适用于大区域的评价,如全国、省级评价.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适宜性评价系统.三是国家土地管理局在上述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中拟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本系统采用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土地限制型三级分类,与上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1∶5万TM影像为研究的基本信息源,应用遥感原理与方法,通过建立解译标志、确定评价原则、建立评价系统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对横县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等级评价,并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金县东南部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南丘陵区小区域土地的形成、分异、演化规律、土地的类型、结构特征、土地质量评价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辽南丘陵小区域土地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式。文章在综合研究各土地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二级分类系统定性地划分出6个土地类,53个土地型。研究表明:丘陵区小区域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中小地貌的差异。土地类型结构与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密切相关。在划分出宜农、宜林地的基础上,以土地型为评价单元,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质量分等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生态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黑驼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合理选取评价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和选择土地资源评价的归类法,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指出这是区域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为评价该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黑驼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合理选取评价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和选择土地资源评价的归类法,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指出这是区域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为评价该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燕凌 《甘肃科技》2009,25(19):97-98,121
土地作为一种综合性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地发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时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它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在阐明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目的、任务及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3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发设计了适用于土地部门实际需要的地理分析模型,建立了吉林省土地信息分析系统,为土地信息的分析、评价、预测和辅助土地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服务;同时,对空间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子系统做了深入的讨论,为今后的实际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Ripleys K函数)方法对安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评价方法,以安徽省86个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综合考虑配置土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整体上,皖南地区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高于皖中地区,皖北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度最低;而区域内部皖南地区的沿江城市带及皖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计算结果,对开发区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比较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开发区;撤销比较优势度较低地区的开发区,恢复其农业生产,以实现耕地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安徽省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后,分析了该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1尽力保护并充分利用现有耕地;2充分利用水域和工矿废地;3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利用庄体空隙地;4坚决实施土地法规,严格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综合地理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地理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地图叠置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区、江淮区、大别山区、沿江区、皖南区五个综合地理区和十一个综合地理亚区,分析了各综合地理区域的优势与不足,为安徽省制定并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198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土壤破坏、肥力下降,甚至会造成自然灾害,研究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模型,利用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安徽省1980、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40年来土壤侵蚀整体呈现先降低后略微回升的趋势,1980年侵蚀总量为6 510.92万t/a, 2005年降低到3 169.26万t/a, 2020年回升为4 205.01万t/a。安徽省整体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由北至南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强度及以上等级的侵蚀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丘陵山地区。安徽省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改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地区。草地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芜湖市四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为研究区,利用1994年Landsat-5的TM影像、2006年和2014年Landsat-7的ETM+影像解译结果,获取芜湖市四区三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基于ENVI图像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芜湖市四区1994—2014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做定量分析研究,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探讨各类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成果的回顾,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并从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层面,提出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数字坡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利用微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立数字坡度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步骤,并以在绥德县辛店沟流域进行的试验为例证,简述了数字坡度模型在坡度图制作及土地资源调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