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词话”一词,本身就带有说唱文学的鲜明特点,“话本”是指“说话”艺术的文字稿本。《金瓶梅词话》的故事结构虽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话本”风格,但它已是第一本以它话写的世情章回小说了。  相似文献   

2.
"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是记载着"说话"的文本,而"话"是口头讲述故事。《清平山堂话本》特有的叙事结构特征,给"说话"艺术赋予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节选了冯梦龙的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课文的“自读提示”第一段这样提示: 我国的白话小说始于唐代,但现在所能见列的最早的白话小说,则是宋代的“话本”——说书人讲述故事的底本。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但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即文人模拟“话本”的故事形式所编写的作品。《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般被公认为明人的作品。 这段文学知识提示了四个知识要点:(1)白话小说的产生时代;(2)什么是“话本”和“拟活本”;(3)冯梦龙编订的“三言”是哪三本小说的总称;(4)肯定了《灌园叟晚逢仙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滥觞于说话艺人和市井文人之作。其时 ,说话艺人和市井文人多受“谋生所迫”与“牟利之役”之役 ,因此 ,其创作原动力并非“发愤著书”之内驱 ,而是为物所使的外役力。话本小说作者受功利所制 ,不求留芳千古 ,却要受益一时 ,不得不抱定急功近利的行世观。作为话本小说创作两个前提的外役力和行世观 ,它们于提高小说社会地位、繁荣小说创作和保持小说的“市民文化”性质十分有益 ,但也并发了“媚俗”之症  相似文献   

5.
话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叙事节奏,这是其情节独特性之一。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且在书面化和文人化过程中加入了书面文本的特征,使话本小说的情节节奏具有了口头与书面的双重特质。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多种类型,如性格、线索、叙述、异时空等,这些节奏类型基本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话本小说叙事节奏的形成机制基本可分为信息缓释、叙述干预和敷演捏合。而所有这些情节节奏的特质从根本上讲,其形成与内置的拟书场中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是拟书场的叙述格局使话本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模式。  相似文献   

6.
"老来得子"是李渔重要的生平经历,亦在其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中反复出现,是其话本小说"自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李渔话本小说中的"老来得子"情节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射出李渔膝下无子时的焦灼心理,成为李渔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特殊方式。李渔在其话本小说中通过对亲子与继子、复兴与覆灭等与"老来得子"情节相关问题的书写,展现了"老来得子"情节的多重面相以及其敷衍、生发故事的强大叙事动能。此外,李渔在话本小说中灵活地添加了"老来得子"情节,"老来得子"或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结果被放置于小说的开头或结局处;或是参与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中,成为小说主要矛盾冲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抑或是驱使故事发展的起点与动力,显示出丰富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7.
南宋临安出现的话本中,有“小说”一家,“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博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关于这类作品何以以“小说”名之,鲁迅先生曾说:“在说话中之所谓小说,并不像现在所谓的广义的小说,乃是讲的很短,而且多用时事的……在短时间内就完结。可见宋代说话中的所谓小说,即是‘短篇小说’的意思。”也就是指“简短的说话”。认为“小说”的得名主要是由篇幅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话本是说话人用以备忘或传授生徒而写的底本。说话在唐代已很盛行。话本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也比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步,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存宋代讲史话本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大宋宣和遗事》。宋代的讲史一类长篇话本虽然成就不高,但在我国小说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鲁迅宋元话本研究的主贡献,在于他揭示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线索,将宋代话本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唐代,他首次明确了“话本”的定义,论述了宋代的“说话”四家,并对宋元话本的重作品进行了评介。鲁迅的宋元话本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于白话文和白话小说的提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性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文”指书面语,“话”为口头表达,在清季民初的历史语境下“国语”则更多地带有了国族认同的意义。目前为止,从国语想象层面对其进行爬梳的文章尚不多见。文章在国语想象的视域下,再次梳理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中的“文”“话”之争,以探讨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反复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话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兴盛不仅使宋朝之前的小说范围得以提纯,而且由于作者、读者(听众)的变化,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初步完成了从补史到传道、从实录到虚构、从故事的载体到道德化身的过渡,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多。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专就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与计算分析,这对揭示话本小说在“题目”这一修辞“标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漫谈宋元话本的民族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宋元话本的体制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征,都与“说话”艺术息息相关。“说话”艺术具有同诉诸听觉相关的特点,并具有功利性质的目的,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宋元话本的艺术,并使它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宋元话本的体制结构、人物塑连、情节安排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征,都与“说话”艺术息息相关。“说话”艺术具有同诉诸听觉相关的特点,并具有功利性质的目的,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宋元话本的艺术,并使它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显示出独特的民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孙立故事在水浒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孙立的话本,由于文本佚失,其内容已不可考。将《青琐高议·王实传》与《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中有关孙立的情节进行比对,经过文本甄别、民间传承分析,推理认为,作为一个故事系统,《青琐高议.王实传》中孙立故事与宋话本石头孙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视为水浒故事源流的一部分,与《水浒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冯惠玲 《科技信息》2009,(24):121-122
话本小说是现代意义上短篇小说的先河。它篇幅短小,取材现实,具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常中出奇、雅俗共赏,起到“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创作学的角度,探讨了明末清初出现的独创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首先探讨了独创话本小说内涵与外延,以及独创方式出现的原因。接着按照独创方式的走向分别论述了拉伸法与节缩法的编写技巧,前者重在拉伸话本小说体制中的某个部分如正话篇幅,设置繁多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梦幻、奇巧、美丑对比牵合故事;后者节缩体制中的某个部分如头回,预先设立主题,重点敷演"道"、"理",为了敷演的主题,不惜压扁人物来相就。最后指出继宋元小说家话本的敷演、明末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方式之后的独创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界对于孙中山的研究逐渐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孙学”发展,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成果蔚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至于孙中山研究之所以为“孙学”之成因,主要体现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来看,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思想丰富,涉及面广泛,其论著众多,还有名人效应所驱使;外部因素主要基于现实需要,表现在孙中山政治、...  相似文献   

20.
宋元话本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过去辞书编纂由于对白话文献重视不够,致使很多词语不能从辞书中正确反映其产生、发展的真实面貌。针对宋元话本词语研究的现状,以《全相》词语研究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宋元话本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