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来酸酐改性环氧豆油丙烯酸酯齐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来酸酐和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反应 ,制成一种改性齐聚物。由该改性齐聚物配制的紫外光固化涂料 ,其涂层固化速度、硬度、附着力等综合性能优于环氧豆油丙烯酯齐聚物。  相似文献   

2.
以可再生资源的大豆油衍生物环氧大豆油(ESO)为基体,可以制备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但该低聚物所成UV固化膜附着力不佳,力学性能较差.文中利用环氧树脂优良的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来改善纯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固化膜的这些不足.首先将环氧大豆油和环氧树脂混合,利用丙烯酸对环氧基接枝制备了环氧大豆油/环氧树脂丙烯酸酯(AESO-EA)低聚物,进一步在光引发剂Doracur1173的引发下共聚得到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UV固化膜.通过拉伸性能测试、铅笔硬度测试、附着力和冲击性能的测试对固化膜进行了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了环氧树脂后的固化膜性能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分析,当环氧树脂E-44的添加量为环氧大豆油质量的6%左右时,UV固化膜整体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将纳米SiO2加入到环氧丙烯酸酯体系中,配制成紫外光固化涂料;对涂料涂膜的抗冲击强度、附着力、柔韧性、硬度、耐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涂膜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表明,涂料性能随着纳米SiO2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纳米SiO2的用量占总物质质量分数的5%时,再增加纳米SiO2的用量,涂料的某些性能反而下降;纳米SiO2较佳的加量为涂料质量分数的3%~5%,在此范围内,所制得的环氧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涂料涂膜的硬度达3H,抗冲击强度达4.9N·m、附着力达1级、柔韧性达1mm.光泽度85%~90%、鲜映性8~9级、耐人工老化800h失光率18.7%~23.4%.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改性丙烯改环氧树脂,合成了聚脂型丙烯酸聚氨酯。以及多官能团丙烯酸酯齐聚物,将上述树脂按一定的配比,制得紫外光固化地板漆。该漆涂复后,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所得的涂层,其附着力,丰满度,耐磨性,硬度等综合性能均优于一般地板漆,讨论了各种合成因素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环氧大豆油(ESO)为原料,丙烯酸为开环试剂,在催化剂三苯基膦的作用下以不同配比的环氧大豆油和丙烯酸合成一系列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低聚物,并在紫外光照射下固化成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低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TGA)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的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丙烯酸含量的提高会导致固化膜热分解温度降低.通过拉力测试研究不同配比固化膜的拉伸性能的变化,发现丙烯酸含量的变化,对固化膜拉伸性能影响显著.通过铅笔硬度、涂膜附着力及冲击强度测试研究了固化膜的其他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含量的增加,固化膜相应的力学性能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热空气干燥工艺对喷涂两遍水性封闭底漆的硬枫薄木贴面家具板件进行干燥处理,漆膜固化后,用拉力法测试层间附着力强度.结果表明:影响附着力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温度对其影响不大,优化热空气干燥工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漆膜的附着力.采用空气温度为35℃和湿度为50%的热空气对第1遍封闭底漆进行干燥,空气温度为35℃和湿度为70%的热空气对第2遍封闭底漆进行干燥,可以获得较好的漆膜附着力.  相似文献   

7.
以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可紫外光固化的纳米溶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透射电镜(SEM)对其结构、粒径大小和分布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利用合成的可紫外光固化的纳米溶胶和聚氨酯丙烯酸酯制备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对纳米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溶胶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附着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当纳米溶胶质量分数达到20%时,涂膜硬度可增至3H,纳米溶胶质量分数为10%时涂膜的附着力即可达到最高的0级;纳米粒子在有机相中分散良好。  相似文献   

8.
UV固化涂料中单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考察了单、多官能团丙烯酸酯单体对以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为齐聚物的紫外光固化涂料及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可固化涂料中单体官能度及用量的增加除了能提高固化速度外,还能明显提高固化膜的耐磨性、抗变形性及耐热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合制备了丙烯酸酯阳极电泳涂料树脂. 研究了不同酸值和羟值的丙烯酸酯单体以及助溶剂对丙烯酸酯电泳漆性能的影响,以及丙烯酸酯树脂的热固化过程和表征了树脂和漆膜的结构. 结果表明,随甲基丙烯酸用量增加,丙烯酸酯树脂水分散体的粒径减小、粘度略有增加、稳定性增强. 以合成条件为丙烯酸酯共聚树脂酸值为64.6 mg KOH/g、羟值为85.5 mg KOH/g、Tg为20℃,一缩二乙二醇单甲醚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2:3,所得到的电泳涂料具有良好的槽液稳定性,电泳涂膜经热固化后的外观平整、丰满、光亮,硬度为5H,附着力为1级,冲击强度为50kg?cm,耐丁酮摩擦﹥100次.  相似文献   

10.
以松节油为主原料与顺酐、环氧氯丙烷及丙烯酸反应,合成一种新型TMA环氧丙浠酸酯.经融加敏剂、活性稀释剂等构成一种新型紫外光固化光敏树脂.该光敏树脂在紫外光照射下1.4min固化成膜.讨论了紫外光强度、引发剂、活性稀释剂等对涂膜固化性能的影响.固化膜具有优良的耐水、耐油及耐化学酸蚀性能以及附着力强、光泽度好.最后用IR谱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用DSC分析探讨固化膜的热稳定性.关建词松节油:合成;TMA环氧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引发剂  相似文献   

11.
卸压法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某些部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围岩内部的应力及能量分布,以此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的一类方法。对采区巷道底板孔底爆破卸压的数值模拟研究,初步得出了卸压后巷道围岩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并对不同卸压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合理的卸压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及相关情况,为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的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地板采暖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地板采暖与传统采暖的散热方式、经济性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地板力导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是在一个小的混凝土地板上,测量了8个不同位置的力导纳.采用现场求平均和计算机求平均两种方法获得平均导纳曲线.同时,还用计算机计算了它们的最大值.为了对力导纳的预测,计算了特征导纳和导纳上限,结果表明:特征导纳是测量值的很好近似.可以用来预测结构声的发射,导纳上限计算值,可以用来预测结构声发射的上限.  相似文献   

15.
采场底板"四带"划分理论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和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推导了煤矿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应用突水系数法,评价了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煤矿51302工作面底板突水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开采13煤层产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6.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三维受力板柱体系,两方向截面抗弯刚度不等。本文通过介绍混凝土本构关系、材料非线性理论,运用国际通用分析软件ANSYS中SOLID65单元对此空心板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给出了空心楼盖在竖向均布荷载下最大Mises应力分布、第一批、第二批裂缝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7.
基于Winkler和双参数弹性底板理论,建立液压支架底座与底板相互作用分析模型。通过初参数解得到了底板比压的分布规律以及底座内力。结果表明:当底板较软时,比压p分布较接近于塑性底板的比压分布,即呈梯形分布,随着基床系数k的增加,p呈明显的曲线分布,且在立柱作用处、前后连杆作用处较为集中,最大比压出现在立柱下方。Winkler和双参数模型计算下的p分布规律一致,按Winkler模型计算得到的p大于按双参数模型计算所得。当k太小时,底板太软,压陷量太大,容易导致底座沉陷;当k太大时,最大比压发生在立柱处,容易发生柱窝冲切破坏。底座最大弯矩M与剪力V都发生在柱窝处。随着k的增加,而立柱作用处M有所减小,V在非集中力作用段,随着k的增加剪力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作者关于RC曲边楼盖内力分析和优化设计的研究结果,给出楼板的内力分析方法,楼板上荷载的传递,分配规律,正交曲线-直线梁系的计算以及粱、板优化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公式,据此进一步提出一个合理的实用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微计算机程序。利用该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并获得某些有实用意义的结论,为设计最优RC曲边楼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压型钢板-混凝土粘结成整体的组合楼板共同受力时,特定型号的压型钢板及配筋条件下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抗弯承载能力,依据试验现象分析,确立了简化的破坏模式.对简化破坏模式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利用虚功原理推导出组合楼板的抗弯承载力设计表达式,给出了试验采用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抗弯承载力和压型钢板、配筋相关,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工程设计应考虑压型钢板、受力钢筋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