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香港郊野公园内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草灌丛、灌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类型,设置样地5 000 m2,用0.05~0.1 g#8226;m-2嘧磺隆对样地中的薇甘菊进行化学防除试验, 并在施用除草剂后3、5和14个月跟踪调查施药对薇甘菊的杀灭效果以及对样地中其他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嘧磺隆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3个月,样地中有45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占样地内所有种类的30%.受影响最大的是藤本和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乔木受影响最小.施药后14个月,乔木和灌木生长正常, 草本植物基本恢复.施药清除薇甘菊后,能大幅度地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敏感性测定,得出薇甘菊种子萌发时对除草剂森草净的敏感性极高,在质量浓度为10-7g/L(0.1ng/mL)下,就可以明显地抑制薇甘菊根的生长。相应地,薇甘菊的根生长被抑制其抑制率达50%时森草净的质量浓度为EC50=10-5.49g/L,抑制率为10%时森草净质量浓度为EC10=10-8.38g/L。  相似文献   

3.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是一种有潜力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全寄生植物。为了解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效果和安全性,在深圳7个森林公园的1 218hm2薇甘菊危害区投放田野菟丝子并开展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发生危害的薇甘菊面积平均为792hm2(盖度为53%~73%),投放田野菟丝子后,其寄生率为44%~87%,薇甘菊面积减少了426hm2左右,盖度下降了21%~53%;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其他植物有153种,隶属43科109属,其中田野菟丝子接触微甘菊但不产生影响(0级)的植物15种,接触薇甘菊且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Ⅰ~Ⅲ级)的植物有138种,除薇甘菊以外未发现致死种。此结果为大面积使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可推广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实验样地中选取了薇甘菊入侵程度不同的4个样地,测定了土壤理化因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基质诱导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加快,土壤代谢熵(qCO2)下降,改善了入侵地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这可能是薇甘菊入侵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土壤钾素活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化感作用, 通过盆栽实验,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薇甘菊及其伴生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根际土壤钾素活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薇甘菊叶片水提液显著提高了薇甘菊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在薇甘菊单种中,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薇甘菊的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是对照(0 g/L)的2.53倍; 而薇甘菊叶片水提液也显著增加了火炭母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火炭母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增加了2.03倍, 但其火炭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钾的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薇甘菊叶片水提液能增强自身根际土壤的酶活性, 并且加速土壤钾养分活化; 但薇甘菊叶片水提液的化感物质可能对火炭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表明薇甘菊化感作用对其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鲜薇甘菊在不同温度下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的新型防治方式和产沼气潜力,对新鲜采集的薇甘菊进行厌氧发酵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120mL接种物)和两个实验组(68g薇甘菊+120mL接种物),每个实验组的发酵液体积为400mL,采用全混合批量式发酵模式,在中温30℃和常温平均24℃的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32d,中温30℃和常温净产气量分别为3 725mL、2 765mL.从实验结果计算得出,中温30℃下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511mL/g,VS产气潜力为627mL/g.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多样性,作者通过样地调查法对大巴山自然保护区2个主要流域、6个垂直带、9个水平带、33块样地蚂蚁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样地间蚂蚁群落物种组成、个体数目、群落多样性、优势度与群落相似性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蚁科昆虫5亚科32属59种,其中24种为重庆新记录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各样地蚂蚁群落个体丰富度为38~6 815头;物种丰富度为3~19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84 1~2.127 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144 0~0.928 0,Pielou均匀度指数0.167 6~0.850 3.前河下段海拔1 000 m低山偏暖性山地阔叶林物种最丰富(19种),前河中段海拔1 000 m低山偏暖性山地阔叶林多样性指数最高(2.127 5),优势度指数最低(0.144 0),前河上段海拔2 000 m亚高山偏寒性针叶林均匀度最高(0.850 3).物种丰富度以前河较高,任河较低.群落相似性系数显示不同海拔与植被的蚂蚁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整体看来,大巴山蚂蚁群落的个体数目呈现随海拔上升而递减的规律,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群落相似性随海拔上升普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模式,与低海拔地带受人为干扰导致的植被次生化和碎片化有关.海拔、植被和人为干扰均对蚂蚁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干燥微甘菊的沼气发酵产气潜力.设置了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采用全混合式的发酵类型,分别在中温30℃和常温约23℃的两种温度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23℃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29d,中温30℃和常温23℃的净产气量分别为2 455mL和1 855mL.通过计算得出,中温30℃下干燥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347 mL/g,VS产气潜力为407mL/g,相比于新鲜薇甘菊的产气潜力,干燥薇甘菊的TS和VS产气潜力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