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恋爱中的女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女性主义意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黑马和李政翻译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二个文本,阐述译本的翻译主体性、"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以及强势父权话语压抑下的弱势女权话语,揭示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莉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1):105-106
"误读"是文学批评、文学史、阅读学、比较文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命题.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有意误读体现于女性主义译者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对文本有意识的干预,通过有意误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解构"忠实",使翻译行为最终成为彰显女性主义标记的政治行动.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范围,给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注入了新鲜活力。本文选取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黄源深的《简·爱》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发现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以此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为消除男性话语霸权,女性主义深入挖掘了传统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通过翻译实践重新界定翻译标准、提高译作和译者的地位、进行女性主义翻译的重写,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解构,抨击翻译领域乃至文化层面上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7.
该书精选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的32篇学术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般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学术流派、历史沿革,以及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女性主义社会学、女性主义技术理论、性别  相似文献   

8.
陈黎 《科技信息》2012,(11):201-201,227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以及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等问题都是这次转向中突出并受到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姬琨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14-116
实验女性主义语言包涵多层面的信息,承栽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象。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实验性语言形式通常在译文中难以复制。而传统的语义对等翻译原则.使得实验性语言所承载的女性主义意象也随之缺失。以女性主义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翻译为例,从翻译中的意识形态角度,运用补偿措施重现传统译文中缺失的女性主义意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论述了两者契合点,探讨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理论中一些盛行的观点进行了解构,但却没有对之进行新的建构,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哈贝马斯则批判地继承了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他提出的普遍语用学理论不仅很好地填补伽氏翻译思想的不足,而且还对构建新的翻译学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差异性伦理,而其差异性伦理又与其性别伦理相辅相戍。西方女性主义译论就建立在这种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其性别伦理视角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高了翻译的地位;指出了翻译准则的先验性;揭示了翻译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弥补了传统翻译观的许多缺陷。但是,翻译伦理与陛别伦理并不等同,西方女性主义译论的性别伦理视角不但造成了翻译理论的泛政治化,而且抛弃了同一性伦理,甚至带有东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一大难题是哲学术语的汉译。根据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理,译名之争源于不同译者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解释“境遇”和理解“视域”的不同;从翻译活动的目的看,目前哲学界比较认可的关于being的译名“是”虽然益处多多,但将面临如何在汉语中扎根、存活的严峻挑战。在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不妨可以将being这类哲学基本术语直接引入汉语,作不译之译。  相似文献   

14.
"水是原则"作为第一个哲学命题却至今歧义很多。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性别"逐渐成为一个被认可的哲学研究视角。借助于这个研究视角,可以发现"水是原则"命题的更多奥秘,尤其可以发现它在来源和形成问题上,与生命创造、性别本质乃至"父权"思想有着频繁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17.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意义的判定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能成为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辩证历史观的角度看 ,“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 ,与西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 ,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在1974年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已经 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虽然仍然是社会过程的源头并且不会完全消亡,但现在主宰人类生活的却是社会空间.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即空间在根本上是依靠并通过人类的行为生产出来的.每个社会都会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也暗示了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以往人们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将生态批评设置在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空间内,通过我们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化空间模式,这个空间模式不仅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反思和修正的参考意见,同时也是确保子孙后代身心健康得到保护的成长空间.那么,在生态批评空间中,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翻译.即通过语内翻译将中国古代生态哲思的文言文、医古文翻译成现代人能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社会和种族之间,探寻生态正义和生生不息的内涵,从而丰富生态批评理论,推动生态批评空间生产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空间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