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合成3,5-二碘水杨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Cu,Zn,Ni,Co)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UV和IR吸收光谱、TG-DTA分析和摩尔电导率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基本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黏度及其与溴化乙锭(EB)的竞争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M(NO3)L·H2O;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另外,4种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配体.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2个基于5-(3-氨基苯基)四唑(apt-)配体的金属配合物[Pb2(phen)2(H2O)2(apt)4](Ⅰ)和[Zn2(phen)2(apt)2(N3)2]·H2O(Ⅱ),并进行结构表征和荧光性能的测定.结构研究表明:2个配合物均呈现双核的分子结构,其中配合物Ⅰ中1对apt-离子连接2个独立的PbⅡ八面体,配合物Ⅱ则由2个对称的叠氮离子连接2个中心对称的ZnⅡ离子,2个双核分子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拓展形成二维超分子层.此外,2个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表现出由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的荧光发射峰,表明其在荧光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CoCl2.6H2O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由[Co(NH3)5Cl]Cl2制备两种键合异构体[Co (NH3)5NO2]Cl2和 [Co(NH3)5ONO]Cl2.用红外光谱仪对所合成的两种配合物键合异构体的结构进行测定,得出相关特征吸收峰波数与标准物的理论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合成法和恒温加热法,得到3个Co^n+(n=2,3)的配合物:Co(H2NCSNH2)4Cl2(1),[Co(phen)3]2(NO3)4(C7H7O2N)7(2)和[Co(phen)2Cl2]ClO4(3).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这3个配合物共同的结构特征是:分别由不同类型的分子间氢键将分子网联成2D[配合物(3)]和3D[配合物(1)和(2)]的配位超分子.同时对配合物的UV—VIS-NIR、IR和SPS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N,N'-双(2-羟基-1-萘酚醛)-2,6-二亚胺吡啶配体(L)及其Co(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及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Co(NO3)2L·2H2O.在PH值为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溴化乙锭为荧光探针,用荧光光谱、黏度实验测定研究了Co(NO3)2L·2H2O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o(NO3)2L·2H2O与Ct-DNA客易发生插入作用,结合常数Ka=2.34×105 L/mol,结合位点为1.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 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 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单核配合物[CoL(NO3)]·(NO3)·8H2O单晶,其中L为穴状配体。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Co(Ⅱ)离子和大环上的四个氮原子以及NO3上的两个O原子配位呈八面体构型。该配合物能有效地催化4一硝基苯酚醋酸酯的水解反应。实验表明,在pH=9.10时,二级速率常数Kcat=0.0027L·mol^-1·s^-1。  相似文献   

9.
多吡啶配体2,3-二(2-吡啶基)-5,8-二甲氧基喹喔啉(L)与Co(NO3)2·6H2O反应生成配合物[Co(L)(NO3)2]·CH3CN,通过单晶衍射分析确证其结构.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中,Co(Ⅱ) 离子中心分别与配体L的2个吡啶环中的N原子和2个硝基的4个氧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配位结构,L以双齿配体形式参与配位.配合物通过π-π芳香体系堆积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芳香体系的面面叠加作用可能使配合物的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气相色谱为主要手段,配合XRD方法研究了KY(Y=C~-,Br~-,I~-,CN~-,OH~-)对配合物〔Co(NH_3)_4CO_3〕Cl热分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从Cl到OH~-对〔Co(NH_3)_4CO_3〕Cl的气相色谱)CGC)流出曲线的峰温随阴离子的碱性增加而逐渐前移,并且这种影响与阴离子的空间体积有一定关系。在计算机上用自编程序计算出的非等温反应活化能,比较分解体系的难易,与活化能的大小基本吻合。进一步探讨了热分解反应的基本规律。确定了热分解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种新型钴(Ⅲ)多吡啶类混配配合物[Co(phen)2dpapz](ClO4)3.2H2O(phen=1,10-邻菲咯啉;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3种Ni-Ln(Ⅲ)[Ln(Ⅲ)=Tb,Eu,Nd]配合物[Tb2(C6H5COO)8][Ni(phen)3].4H2O(1); [Eu2(C6H5COO)8][Ni(phen)3].4H2O(2); [Nd2(C6H5COO)8][Ni(phen)3].4H2O(3).所合成的这3种配合物结构基本相同,均为离子型配合物.在配阴离子中,每个Ln(Ⅲ)离子与8个羧基氧配位,生成双核配离子.在配阳离子中,Ni与phen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对这3种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晶体结构,它们有相似的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紫外吸收光谱(UV-VIS-NIR),红外(IR)光谱和荧光(FP)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3.
首次合成了新型配位化合物(FeCp2)0.13〔Ni(C3S5)(C3S7)〕,配体为具有12个S原子的杂戊烯,通过EAI、CP、IR、1HNMR、UV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变温四探针法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链增长及二茂铁阳离子的引入使配合物的室温导电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氯化镍、2‐(2‐吡啶基)苯并咪唑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通过自然挥发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N i (PBIm)2Cl2H2O]?(C2H5OH)(H2O)1;相同的原料通过水热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Ni(PBIm) Cl2(CH3CH2OH)]22(PBIm=2‐(2‐吡啶基)苯并咪唑)。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两个配合物都能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并对其荧光及热稳定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2比配合物1的热稳定性好且荧光强度高。  相似文献   

15.
用溶液法合成了镍(Ⅱ)与2-(2-吡啶)苯并咪唑(HPBM),咪唑的混配配合物,其分子式为[Ni(C12N3H9)2(C3H4N2)*Cl]*(ClO4).在接近生理条件pH=7.2下,研究它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求得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研究了配合物对EB-DNA体系的Scatchard图,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既存在部分插入结合模式又存在静电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Tris-HC l缓冲溶液作为研究介质,在pH=6.75的环境下,应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探讨了苏木素(HE)和铒(Ⅲ)形成的配合物Er(Ⅲ)(HE)3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并用摩尔比法和双倒数法求得金属与配体的结合比为1:3,Er(Ⅲ)(HE)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常数为Kθ25℃=1.87×104L/mol。以吖啶橙(AO)作为分子探针探测了Er(Ⅲ)(HE)3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情况,发现配合物能使AO-DNA体系发生动态荧光猝灭,Er(Ⅲ)(HE)3配合物与AO对鲱鱼精DNA具有嵌插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使用溶剂热法,吡啶-2-甲醛缩氨基硫脲与Co(C lO4)2.6H2O反应制备了Co(Ⅲ)配合物[Co(C7H7N4S)2](C lO4),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采用SRB法试验了配体和配合物对体外口腔黏膜癌细胞(KB)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浓度为0.16 m g/L时,配合物对细胞杀伤力大于配体,金属与配体作用可能具有加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二苯并18冠6冠醚配合物:[K(DB18C6)]2[Co(NCS)4]C3H6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结构进行了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体学数据:a=2.051(8),b=1.517 4(7),c=1.912 5(8)nm,β=92.422(8)°,V=5.927(4)nm3,Z=4,Dcalc=1.352 g·cm-3,F(000)=2 516,R1=0.061,wR=0.126 5.配合物由两个[K(DB18C6)]+配阳离子、一个[Co(NCS)4]2-配阴离子和一个C3H6O分子组成.四个硫氰酸根的氨原子与钴原子配位,[Co(NCS)4]2-为四面体构型.K+除与冠醚环6个氧原子成键外还与丙酮氧原子配位成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三爪结构配体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可能的配位状态及与DNA的作用方式,合成了新型三爪结构配体——三[(5-亚甲基-8-羟基喹啉)氨基乙基]胺及其5种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光谱和TG-DTA方法分析了该类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UV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REL(NO3)2]NO3.4 H2O(RE=Eu,Tb,Nd,La,Ce),其中2个硝酸根以双齿形式与金属离子配位,总配位数为10;配合物与CT DNA之间存在着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喹啉酮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乙酰乙酸乙酯与间苯二胺反应制得4-甲基-7-氨基-2-喹啉酮(3),进一步与氨三乙酸反应制得新的喹啉酮酰胺衍生物5,其结构经红外、核磁氢谱、质谱等表征。5与La(NO3)3配位得到新的配合物6。元素分析、红外、质谱、热重-差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等确定配合物6的分子式为[La(C16H15N3O6)NO3]·4H2O。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5与稀土金属La配位后,荧光发光强度明显增加,荧光区间变窄。此外,化合物5与不同浓度鲱鱼精DNA作用的荧光变化情况表明:化合物5与鲱鱼精DN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变化明显;鲱鱼精DNA对化合物5有荧光增强作用,DNA浓度为4.02×10-6mol/L时,增幅最大可达40%。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在DNA检测或疾病防治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