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为了给从业者提供参考,本文对甘肃省定西地区三种道地药材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概述。黄芪的炮制方法有净选与切制、米炒、蜜炙、酒炙、盐炙、盐麸制,其中在现代使用较多的炮制品是生品及蜜炙品;当归的炮制方法有净选与切制、土炒、炒炭、油炒、醋炙、酒炙、蜜炙,其中在现代使用较多的炮制品有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以及当归炭;党参的炮制方法有净选与切制、炒黄、米炒、土炒、麸炒、蜜炙、酒炙、蒸制,其中在现代使用较多的炮制品有米炒党参和蜜炙党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急性毒性作用,并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给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用改进寇氏法计算LD50.结果:灌胃给药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后部分小鼠出现中毒反应并死亡,计算LD50为2.05 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77~2.37 g/kg.死亡动物尸检,发现所有死亡小鼠均出现胃胀症状,十二指肠色黑,少数充血,其它主要脏器肉眼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狼毒大戟有毒成分主要集中在受试药物Ⅰ中,且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属于小毒物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WHPI经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南的要 求与方法,用SPF级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进行了WHPI的急性毒性试验,用Bliss法计 算其半数致死量( Lethal Dose 50,LD50)。结果 受试物腹腔注射给药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30.08 mg/kg;尾静脉注 射给药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71.45 mg/kg。结论 WHPI腹腔注射对昆明小鼠的毒性比静脉注射的毒性高。这可 能是WHPI经肝代谢后的产物毒性比静脉注射时高,提示临床上宜采用静脉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4.
要通过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江边一碗水生品和炮制品中鬼臼毒素含量的影响,优选了土家药"江边一碗水"的炮制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对江边一碗水的生品及其5种炮制品(童便浸泡制品、醋炙制品、醋蒸制品、姜汁浸泡制品、醋磨制品)中的鬼臼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炮制工艺中鬼臼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鬼臼毒素的含量由大至小分别是:醋炙品>醋蒸品>醋磨制品>生品>童便浸泡制品>姜汁制品.故醋炙法和醋蒸法是江边一碗水的较为适宜的炮制方法,活性成分测定结果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为江边一碗水炮制工艺规范化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油遗传毒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茶油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受试茶油雌、雄小鼠经口LD50均大于20 mL/kgBW,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受试茶油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草苁蓉多糖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要求,采用急性毒性实验(LD50)、最大耐受量测定、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及小鼠精子畸变实验,研究了草苁蓉多糖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草苁蓉多糖LD50值大于24 g/kg,最大耐受量为30 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数量、小鼠精子畸变数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草苁蓉多糖属一级无毒物,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3∶1和5∶1)对小鼠和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笔者按《新药研究指南(西药)》的毒性试验要求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3∶1和5∶1)急性毒性试验以静脉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分别大于5.45g·kg-1和6.0g·kg-1,大鼠分别大于4.26g·kg-1和3.84g·kg-1,提示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临床用药毒性小.  相似文献   

8.
转WMV-2CP基因甜瓜饲喂小鼠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WMV-2CP基因甜瓜的小鼠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以及30 d喂养安全性分析试验.其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半致死量LD50>90 g/kg体重试验,表明该转基因食品属实际无急性毒性物质;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变实验及Ames实验均未发现有致突变作用;30 d喂养试验,54、108、162 g/kg体重各剂量组小鼠发育、...  相似文献   

9.
小儿康冲剂的急性及长期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小鼠和大鼠灌服小儿康冲剂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以确定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按《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的毒性试验要求对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小儿康冲剂急性毒性实验以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 (LD50 )分别为 2 0 .4 9g·kg- 1和 9.78g·kg- 1;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灌胃给药分别为 12g·kg- 1、6g·kg- 1和 3g·kg- 1,连续 6周 ,各组动物无死亡 ,动物一般症状、体重增长、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各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脏器病理组织检查试验期和恢复期未见明显病变 .提示小儿康冲剂临床口服用药毒性小  相似文献   

10.
油橄榄果汁含有多种抗氧化活性的多酚化合物,了解其潜在的毒性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前提.采取最大耐受剂量法评价油橄榄果汁对于小鼠的急性毒性,再利用开场试验评价在急性和亚急性给药条件下,油橄榄果汁对于小鼠自发活动的效应,以此观察其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最大耐受剂量下染毒小鼠没有观察到任何毒性反应;开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急性和亚急性条件下,油橄榄果汁对小鼠自发活动没有显著性改变.油橄榄果汁的LD5010×103mg/kg,未观察到明显的急性毒性,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既没有兴奋刺激效应也没有镇静效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麻药多糖成分中单糖的组成,用3 mol·L-1三氟乙酸将大麻药多糖水解成单糖,再与盐酸羟胺进行衍生化反应,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其单糖组成,结果表明:鼠李糖、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阿洛糖和半乳糖为大麻药多糖成分中的单糖组成,其质量分数依次为15.86%,20.37%,6.62%,14.24%,8.38%和14.15%.此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麻药多糖成分中单糖的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花的营养价值和急性毒性作用,本研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法对3种花色洋紫荆花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洋紫荆花乙醇浸膏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以期为洋紫荆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3种花色洋紫荆花的氨基酸种类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红芽姜制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选择红芽姜用量、白矾用量和煮制时间3个因素,以红芽姜制半夏中有机酸含量、6-姜酚含量以及白矾残留量作为考察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红芽姜制半夏炮制工艺。结果红芽姜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白矾用量和炮制时间影响不显著。优选出的红芽姜制半夏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g净半夏,加入红芽姜30 g,白矾15 g,炮制时间为4 h。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稳定、可靠,产品质量高,可应用于红芽姜制半夏的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雪上一枝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体内外毒性,以MTT法测定了药物在体外对Vero猴肾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药物对小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雪上一枝蒿各提取部位对Vero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药物浓度为500 μg/mL时,氯仿、石油醚、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体外培养24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3.9%, 69.7%, 32.9%和18.2%.氯仿部位、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对小鼠的经口LD50分别为37.991 mg/kg、6766.928 mg/kg、5492.337m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壮药痛风康颗粒对实验性痛风的治疗作用,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次黄嘌呤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尿酸钠(MSU)诱导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分别观察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采用小鼠热板法、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观察痛风康颗粒的镇痛作用;观察灌胃给药的LD50,评价其药物安全性。【结果】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具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P0.01);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灌胃给予痛风康颗粒60min后,痛风康颗粒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痛阈,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经灌胃给药的LD50为116.30g药材/kg。【结论】痛风康颗粒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抑制大鼠足跖肿胀,且具有镇痛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口服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与产品相关的谣言影响个体对于产品的判断及购买欲望,进而波及整个供应链中产品的市场需求.考虑个体的情绪和个体对谣言的判断,将经典谣言传播模型中的免疫者R细分成为蒙蔽者R_a和清醒者R_d,两种状态的个体都知道但不传播谣言,不同的是R_a受谣言蒙蔽相信谣言不购买产品,R_d作为清醒者不相信谣言,且继续购买产品.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CISR_aR_d谣言传播模型,对模型进行稳定性证明,探讨谣言攻击对产品需求的遏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产品相关的谣言严重制约产品的市场需求,商家在应对谣言攻击时所作出的正面宣传对于产品需求的恢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厚朴叶的毒性及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毒性比较,为厚朴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大鼠30 d喂养实验,来研究厚朴叶毒性和进行毒性比较。结果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给药组小鼠无死亡;小鼠骨髓微核实验中和精子畸形实验中,各给药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大鼠30 d喂养实验中,厚朴叶对大鼠的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肾功能都有所影响,也影响肝、卵巢、睾丸的脏体系数;在对大鼠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中未见明显异常;厚朴叶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慢性毒性差异为后两者不影响血常规。结论厚朴叶无急性毒性,无致骨髓突变毒性,无致精子畸形毒性;厚朴叶有慢性毒性作用,表现在影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肾功能、器官发育;厚朴叶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毒性差异表现在慢性毒性中影响血常规,其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一种生长快速且肉质鲜美的经济型海水养殖鱼类,但是近些年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在不断扩大养殖的同时病菌也逐渐泛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华南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对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抗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为由溶藻弧菌引起的爆发性细菌性鱼病的高效防治提供科学的用药依据。本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水提物对卵形鲳鲹源溶藻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半数致死量(LD50),并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菌超声破碎上清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黄连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溶藻弧菌的MIC、MBC和LD50的值分别为7.800mg/mL、31.250mg/mL和15.625mg/mL。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结果提示:黄连发挥抑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内容物的释放并引起菌体裂解死亡。黄连具有发展成为一种高效抗水产病害中草药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是由于近些年的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各种水产疫病暴发,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就是其中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氏气单胞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的致死机制,为今后进一步针对维氏气单胞菌开发抗菌渔用功能产品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测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浓度,然后以不同浓度的ECPs为基准,根据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及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确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ECPs的细胞毒性;再利用Hoechst 33342及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核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对宿主细胞的毒性致死机制。从毒性实验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的维氏气单胞菌ECPs对草鱼背鳍(Grass carp pectoral fin,GCPF)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且从Hoechst 33342结果可以看到凋亡小体的出现,而TUNEL也出现了阳性结果,实验组出现了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荧光。说明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对宿主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会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Particular non-monotonic dose-response curves of many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diverse toxicity mechanisms at different dose levels. As a result,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EDCs cannot be simply exhibited by unique EC50/LD50 values, and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analysis for non-monotonic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comes an unknown field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this paper, nine phenols with inverted U-shaped dose-response curves i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est of Carassius auratus were selected. The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henols and several typical EDCs-related receptors were then explored in a molecular simulation study. The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rogen receptor (A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TR), bacterial O2 sensing FixL protein (FixL),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 and th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were the target receptors in the study. Linear regression QSAR models for the low and high exposure levels of the compounds were developed separat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the low-dose range might involve ER-mediated process, while the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in the high dose range was dominated by the acute toxicity of phenols due to receptor occupancy and cell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