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胡怀生 《甘肃科技》2014,(1):76-77,111
本实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运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经数据系统处理并采用总离子图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其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然后用NIST02质谱库检索及对照文献确认各色谱峰的成分。结果显示,从紫苏挥发油中共检测出23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鲸蜡烷,且挥发油中除醇、酯类物质外,还含有N元素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查指标,通过星点响应面法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FE)工艺优化研究.结果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的SFE最佳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工艺条件分别为26 MPa、56℃和77 min.在此条件下,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提取率可达6.718%.结论采用SFE结合星点响应面法优化了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本方法具有简便、精确、快速、提取率高的优点,为紫苏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紫苏植物的叶、茎、籽中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苏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紫苏叶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7.8%,β-胡萝卜素含量为56.5 mg/kg;紫苏茎、叶中挥发油含量为0.57%;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73%;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紫苏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紫苏油中紫苏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油(Perilaherboil)是一种多用途的天然香料。探索了一种用OV-101石英毛细管柱,采取程序升温的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油中的紫苏醛,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归一化直接定出主成分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紫苏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紫苏叶、紫苏籽及其饼粕的化学成分,阐明其在食品、医药和其它工业方面的应用价值,总结了紫苏及其饼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继续开发新的紫苏保健食品和医学制剂,努力提高紫苏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亚硫酸氢钠加成法从紫苏油中单离出紫苏醛,并以此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甜味剂1,8对艹孟二烯7肟.文中对合成工艺的最佳技术条件进行了报导.  相似文献   

7.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紫苏醛,柠檬烯.b-丁香烯。a-香柑油烯及芳樟醇等。还含紫苏醇-b-D-吡喃葡萄糖甙,紫苏甙B、C及1,2-亚甲二氧基-4-甲氧基-5-烯丙基-3-苯基-b-D-呲喃葡萄糖甙。地上部分含紫苏酮,异白苏烯酮,白苏烯酮,紫苏烯,亚麻酸乙酯.亚麻酸及b-谷甾醇。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亚硫酸氢钠加成法从紫苏油中单离出紫苏醛,并以此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示剂1,8-对Mong二烯-7-肟,文 中对合成工艺的最佳技术条件进行了报导。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紫苏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每667 m29 400株、4 700株、3 800株、3 500株、2 800株、2 300株的密度进行紫苏栽培,分别测定产量,对紫苏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35.33,190.62,173.75,164.62和116.10 kg.考虑农事操作方便与栽种效率,紫苏最佳种植密度为每667 m24 700株.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研究结果为紫苏产业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条件下紫苏色素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紫苏色素在不同pH条件下热降解的动力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紫苏色素在pH=3-7.5的范围内,其热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经统计机拟合得到不同pH条件下其热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和反应活化能,为进一步探讨其降解机理提供了基本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油脂中不饱和成分,以动物油为对照,主要分析检测了常见的7种植物油.本文确定了紫外谱图分析油脂的检测条件,将原始油配制成0.2%的环己烷溶液;以相似度为指标比较光谱曲线,验证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异性;用 W 检验法确定了共有峰,运用紫外谱图检测化合物共轭结构的原理,对各种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进行识别并计算相对含量.紫苏油和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最丰富,紫苏油中不饱和双键数4的脂肪酸含量为核桃油的1.5倍,橄榄油中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此种脂肪酸.其次,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杏仁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递减,动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未检出.经过碱皂化、甲酯化等方法处理后的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明显减弱,因此该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2.
紫花地丁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紫花地丁挥发性物质,测得紫花地丁挥发油的含量为1.65%,用GC/MS法从紫花地丁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36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92%。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漆姑草挥发油,测得漆姑草挥发油的含量为0.08%;利用GC-MS联用技术从漆姑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69.635%;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方法稳定可靠,为开发及综合利用漆姑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兰州产油松松针和松皮的挥发性成份进行提取,采用GC/MS方法分离、鉴定了松针20个化学成份,松皮42个化学成份.  相似文献   

15.
GC-MS提取茼蒿中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常压蒸馏两种方法对本地产茼蒿的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再对茼蒿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且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比含量.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比常压蒸馏法效果更佳,二氯甲烷、乙醚、石油醚三种萃取剂中乙醚对茼蒿挥发油萃取的效果最好.茼蒿挥发油中共检测出2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45%.其中主要成分有2-乙氧基-3-氯代丁烷(20.1%)、四十烷(3.35%)、二丁基羟基甲苯(39.99%)、正十八烷(5.65%)、正二十烷(4.38%)、二苯胺(4.14%)、溴二十二烷(2.79%)、3,7-二甲基-1-辛醇(2.03%)、3-甲基十七烷(3.00%)、1-氯十四烷(2.06%)、正十五烷(1.44%).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挥发油的损失,将挥发油与β-环糊精(β-CD)包合,以挥发油的包合率为评价指标,优化艾叶挥发油与β-CD的包合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包合率.通过指标成分桉油精和龙脑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考查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相关性.最终确定最佳包合条件,所得挥发油平均包合率为96.40%,建立了艾叶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制得的配方颗粒中桉油精的平均质量分数0.738 4 mg/g,转移率33.48%,龙脑的平均质量分数0.334 1 mg/g,转移率25.41%.所建立包合工艺和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在指标成分含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企业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紫花地丁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乙醚萃取浓缩、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紫花地丁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共鉴定出21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71.18%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16.30%),另外有五个化合物含量超过4%.本方法快速方便,重现性好,适用于紫花地丁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