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展现2020年1月20日到3月14日之间湖北省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直观定量地展示新冠病毒疫情在湖北省的时空变换过程和其相关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湖北省确诊人数空间变化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2)新冠肺炎初期分布为一核强集聚,聚集核心为武汉和鄂州交界处,多核弱集聚;后期弱聚集区域逐渐缩小减少,强聚集区逐渐分化为武汉和鄂州两个聚集核心.3)湖北省西部大部分县市呈现低-低聚集的态势,东部以武汉市为核心与相邻县市形成高-高相邻或高-低相邻.4)交通因子对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其次与新冠病毒传播和发展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是地形因素和当地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趋势与时空分布情况,为甘肃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个案信息,对确诊病例的时间、空间变化和人群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描述。2020年1月23日甘肃兰州出现首例确诊病例,2月2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最高峰,为11例,此后新增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2月17日后新增确诊病例没有增加,甘肃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合计91例。甘肃省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兰州、天水等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男女性别比为0.71:1,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早期确诊病例以输入型为主,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每日新增病例数不断减少,但考虑到国内疫情存在零星偶发的可能,境外疫情依然复杂多变的情况,相关防控工作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
利用1 km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对2007年~201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以及NDVI与气象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近10 a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年平均NDVI波动上升,从各季节变化线性拟合结果来看,冬季上升程度最大;NDVI月变化呈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为0.758,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0.383;在空间分布上,湖北省西部地区NDVI较大于东部地区,十堰、恩施和神农架林区植被覆盖度高,武汉和鄂州植被覆盖度低;降水量、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与NDVI均有较显著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具有滞后性;高海拔山地地形区林地大面积分布,是NDVI高值区,低山丘陵和平原上的城镇用地扩张和农业种植活动是NDVI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5.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0,38(3):476-484
基于镇域尺度通过获取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数据信息,利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估算法,从四个时间节点分析疫情的空间演化、空间集聚、输入与扩散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空演化看,时间维度上2月10日以前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迅速攀升,2月10日后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值得一说的是,前期单日新增病例呈波动上升,至2月3日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递减.从空间维度看,"南重北轻"、"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凸出,与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呈相反的特征.②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病例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五核"的集聚格局,东南部地区集聚现象出现较为迟缓且集聚程度较低.③从性别与结构特征来看,男性患者占据总病例数的55%,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年龄结构中,主要为中年人,占比达50%;其次为青年人,占比为38%;老年、少年和童年人群患病相对较少.④从输入与扩散的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中以输入型为主,占据病例总数的52%,扩散型病例占据病例总数的34%,剩余14%为其他感染类型.从空间上看,输入型病例的分布与河南省病例空间分布格局高度一致,由于输入型病例基数较大,扩散型病例的分布仍然以信阳、南阳两地为主,但相比之下集聚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针对已经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考虑多隔离措施建立了非线性传染病模型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趋势.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国数据与仿真实验结果的对比拟合,说明了隔离措施对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如果隔离措施晚执行一周,那么整个疫情的感染人数就将增加近7倍.此外,针对湖北省新增临床确诊病例的措施,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之前可能存在漏诊病例的问题,并可以大幅加快疫情的消亡速度.后续官方公布的实际数据也验证了本文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日,湖北在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全球疫情持续爆发,对我国疫情防控构成反向输入压力.本文分析了国内疫情发展趋势特点,研究表明:国内疫情具有明显的本土疫情和境外输入疫情阶段特征,疫情发展初期对疫情中心周边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较大,疫情发展后期国际航班密集的特大城市和陆路口岸较多的边境省份受境外输入压力较大,采取严格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条.建议在全球疫情拐点未到来时,国内疫情防控仍需谨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肺炎综合风险评估是开展疫情风险管理和防控的关键途径,而评估方法是其中的关键。以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型为指导,考虑突发事件即病毒本身的危险性、承灾载体即易感人群的脆弱性、应急管理的有效性3个维度因素,建立了综合多个维度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结果显示,当前数据显示综合风险最高的5个省(市)级地区分别为湖北、上海、香港、北京和广东;在湖北省内,综合风险最高的4个地级市分别为武汉、鄂州、孝感和黄冈。  相似文献   

9.
2019己亥年底至2020庚子年初之际,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彼时正当新年将至之际,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病情迅速蔓延并波及全国,甚至境外也出现大规模相似病例,说明此次病情致病力强大、传染力强烈,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而在此次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非常有力的改善了整个疫情局面。但是新冠肺炎的防控及治疗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因此综述中医从不同角度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及不同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全面认识和战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一定的借鉴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7万余条新闻报道数据,利用语义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借助新兴可视化工具,从时间、空间维度展开新闻舆情主题和情感研究.研究发现,新闻主题起初以疫情信息为主,中期政府举措与社会影响占比上升,后期各类主题呈现平衡态势,反映了新闻主题从集中到发散的过程;新闻情感呈现随时间推演逐渐好转的总体趋势,显示出我国在抗击疫情中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新闻空间方面,新闻报道的情绪表现及热点主题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体现了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域关联特征.该研究能为今后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提供借鉴,使相关管理部门更科学地引导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证数据同化SARS案例疫情趋势模型”方法,以各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为基础同化模型参数,总结研究团队2020年2月3-28日对全国(除湖北)、湖北省(除武汉)、武汉市的多次疫情趋势分析和决策建议,并提供3条预测曲线作为疫情防控指导线,预测疫情发展。该模型的疫情峰值线可作为评估当前防疫措施是否得当的标准线,用于各地市疫情趋势预警,指导防疫措施的制定,为医疗资源、生活应急物资的调度提供决策支持,为稳定民众情绪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12湖北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借助统计软件 SPSS19.0,笔者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具有最强的城市发展竞争力,其次为襄阳、宜昌、荆州、孝感、黄冈.文末,作者提出了一些提高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蝇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分析武汉市区已知蝇类的区系成分,并与湖北省的宜昌、荆州、襄樊3城市蝇类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市市区已知蝇类5科102种,其中属东洋界的种类44种,占43.14%;古北界的种类34种,占33.33%,广布种24种.占23.53%.武汉市区蝇类区系属东洋界,武汉、宜昌、荆州、襄樊4城市蝇类区系成分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蔓延,促使各国政府出台了不同程度的管控措施.不同于各种针对疫情变化的预测模型,该文通过使用经典SEIR仓室模型对COVID-19在中国山东省、韩国两地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开展了回溯分析,对比并讨论了这两个样本在暴露人群数量、感染人数、确诊人数及治愈率上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该文通过对比中国山东省、韩国的首例防控措施公告,重点探讨了在疫情早期采取严格、快速的物理疏离和保持高效的医疗救治对阻断COVID-19传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模型及防控干预措施的因果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修正后的单一群体传染病SEIR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国内的传播趋势进行建模,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已发生情况并预测了疫情发展;基于修正后的SEIR模型,开展反事实推理,定量评估了武汉推后采取防控干预措施对国内疫情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建模仿真和因果推断方法,可以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和执行进行模拟与反演,提高各级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研究湖北省各城市与武汉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湖北省经济发展、提升湖北省在“中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甚至是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湖北省各市的劳动力效率、资源向外地流动能力、资本转换率三个指标计算各市与武汉市的欧氏距离。结果显示:黄石市、鄂州市、宜昌市和武汉市是强竞争型关系;潜江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与武汉市是一般竞争关系;仙桃市、随州市、咸宁市、孝感市和武汉市在地缘关系上存在不确定型关系;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与武汉市在地缘经济关系上具有一般互补型关系;荆州市、恩施州、黄冈市与武汉市存在强互补性型关系。为此,各市开展经济交往时,应根据不同的地缘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