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国华  张本 《江西科学》1989,7(1):56-61
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它们天亮开始摄食,夜间停止,白天连续摄食,其援食速度和消化速度都很快.晴天摄食多,雨天摄食少.周年内,在6、10—11、3月份三次出现摄食高峰.正在产卵的雌鱼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又大增.  相似文献   

2.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99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9种,枝角类39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丰度年均为5 486.73L-1,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中原生动物丰度最高,为4 926.90 L-1,轮虫为552.91L-1,枝角类为5.13 L-1,桡足类丰度最低,年均为1.79 L-1.浮游动物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分别与叶绿素a(Chl a)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挖沙船的频繁活动可能促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降低了浮游动物群落丰富度.短滞留时间和鱼类的捕食压力是造成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包括幼体死亡率和坏卵率升高,产卵率和生长率降低等.但在自然条件下桡足类会选择多样性的食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在实验室或硅藻水华期间观察到的伤害作用只是桡足类摄食调控策略失效的特例.研究桡足类在自然界的摄食策略是了解硅藻造成伤害的条件和机制的前提,也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罗源湾五种石首鱼类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罗源湾五种石首鱼类的食性,结果表明:它们的食物组成比较相似,但主要食物种类各有不同,棘头梅童鱼(Colichthyslucidus(Richardson))主要食物为磷虾和桡足类;条纹叫姑鱼(Johniusfasciatus(Chu,LoetWu))的为毛虾和磷虾;叫姑鱼(J,belengerii(CuvieretValenciennes))的为多毛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的为毛虾和鱼类;白姑鱼(Argyrosomusargentatus(Houttuyn))的为长臂虾和鱼类,五种石首鱼类的胃饱满指数除白姑鱼为65.76%外,其余都在4.58‰~16.12‰之间,摄食强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五种鱼类都属低级肉食性鱼类,营养级为2.3~2.6。  相似文献   

6.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 ,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 ,测定其食物组成 ,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 ,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仔鱼于 3d龄开始摄食 ,摄食的第 1d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 ,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 0 .374 0 ,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 0 .0 144 ;摄食的第 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开口的第 5d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 .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 ,夜间不摄食 ,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 ,仅 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 .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2009年2月,对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调查所捕获和渔获市场购买等多种渠道获得的海鳗样品,进行食性的季节和生长变化研究。研究表明海鳗以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为主食,春季海鳗摄食食物种类有35种(包含未鉴定到种的种类),以鲐鱼、长手隆背蟹、口虾蛄、双斑蟳、紫隆背蟹和黄鲫为主;夏季44种,以小黄鱼、不可辨认鱼、口虾蛄和带鱼为主;秋季36种,以口虾蛄和龙头鱼为主;冬季28种,以口虾蛄、小黄鱼和龙头鱼为主。海鳗各个生长阶段均主要摄食鱼类,但是食物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鳗的生长,食物中鱼类和短尾类的%IRI值趋于增加,而口足类的%IRI值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8.
纤毛虫摄食对浮游植物光合色素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运用基于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色素分析技术,以叶绿素a和主要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为指示,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摄食微藻过程中对光合色素降解的影响以及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了对纤毛虫摄食活动有潜在指示意义的特征指示色素Pheophoribide a2.纤毛虫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过程对被摄食者色素降解影响规律不同.纤毛虫摄食过程对叶绿素a的降解效率显著低于桡足类摄食过程,且不存在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偏好性.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和仔稚鱼培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诱导产卵和仔稚鱼培育的结果.亲鱼在生殖季节(5-9月)用HCG或HCG和LHRH-A混合激素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6.5—29℃(不超过30℃),盐度25-27‰的条件下发育,经历87h孵出仔鱼,孵化率60-80%.仔鱼放养在模拟潮间带生态系的水泥池中,投喂动植物性饵料,第五天开始摄食微型浮游生物,第八天进入稚鱼期,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第三十三天达到幼鱼期,成活率为37.5-60%.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东海区(26°-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样本,对东、黄海凤鲚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团单个饵料的重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体长组的凤鲚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随着发育的变化有所不同,根据%IRI分析,桡足类为各个发育阶段的最重要的食物,糠虾类、磷虾类为次重要的类群,随着体长的增加小型鱼类在食物组成的%IRI比重越来越高。(2)凤鲚有两个摄食强度的高峰:幼体组70~100 mm和成体组191~250 mm,平均胃饱满系数均超过10‰。空胃率和体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体长的增加,空胃率不断下降。(3)食物团中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随着凤鲚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体长70~16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都小于10 mg,体长161~25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均大于30 mg。(4)聚类分析表明可将的凤鲚6个体长组可以分为3组:70~100 mm、101~130 mm、131~250 mm。体长70~100 mm的凤鲚主要以桡足类和幼体类为食,体长101~13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131~25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鱼类。(5)凤鲚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体长101~13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37,体长70~10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96,体长131~250 mm之间各体长组饵料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滴水湖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4年的系统调查.至2009年滴水湖浮游动物共有49种,其中轮虫15属38种、枝角类3属3种、桡足类5属8种.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逐年增加.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浮游动物种数与盐度显著负相关,与化学需氧量COD显著正相关.4年间滴水湖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根据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滴水湖已趋于淡水湖,而且水质状况为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4月,在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树林中,设采样站位3个,研究该红树林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3个站位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1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92.94%,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总丰度的5.24%.在不同季节,线虫均占据绝对优势,桡足类其次.线虫在春季丰度最高,为(90.5±15.5)ind/cm2,而秋季最低,为(20.9±6.4)ind/cm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不同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在(97.4±28.3)~(38.9±24.3)ind/cm2之间,各站点间的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线虫419条,分属于27属13科,其中有9个属是不同站位所共有的.按优势度从高到低排序,前五名依次是Sabatieria、Parasphaerolaimus、Adoncholaimus、Parodontophora、Terschellingia和Viscosia(并排第五).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泉州洛阳江红树林核心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13.
成年四大家鱼通常在江河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则结群往上游迁移和产卵,产后的家鱼又陆续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通过江湖洄游完成生活史.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与河道形态、水流特性、涨水、水温和气体过饱和密切相关.闸坝对河流的阻隔破坏了鱼类产卵和栖息环境,水体污染、过度捕捞和过度采砂等因素也会对其自然繁殖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本文以长江为例,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四大家鱼的生活习性,总结归纳了河流水力特性及水文特性对其自然繁殖的影响,为改善江湖洄游性鱼类洄游通道的连通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1.六丝鲚的食料差不多完全是浮游动物,以甲壳类为主,其中以桡足类为最重要、十足类(包括莹虾)次之,糠虾类,端足类,磷虾类更次之。除甲壳类以外,它还捕食很多毛头类和鱼卵,所以六丝鲚应属蜉食性的鱼类。 2.六丝鲚的食料成份有季节变化,不过不很显著:春夏两季以桡足类为主,鱼卵次之,十足类(包括短尾类幼虫)更次之。秋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包括莹虾和短尾类幼虫)次之,糠虾更次之。冬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次之,磷虾类更次之。总的来看,桡足类在四季食料中都占了绝对优势。六丝的次要食料则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是鱼卵,秋冬两季都是十足类。值得注意的是:糠虾类和介壳类在秋季食料中的比率增加,磷虾类在冬季食料中占相当重要位置。食料的季节变化是和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分不开的。 3.食料种类大小和体长有关:体长在15厘米以上的捕食较大的甲壳类(如磷虾类,口脚类和十足类等),而体长在15厘米以下的则捕食较小的甲壳类(如桡足类)。这和鳃耙密度有关:前者的鳃耙较稀(1毫米长中有1.4—1.9鳃耙)而后者的鳃耙较密(1毫米中有2.0—2.7鳃耙)。 4.食料和浮游生物存在着一定关系;在浮游生物中占优势的种类也同样地在食料中占优势。桡足类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其他甲壳类也有相似情况。可是水母则不然,它在浮游生物中很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的鲚鱼,俗称毛刀鱼,按其特征,应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为黄河下游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等于1963—1964年间先后在黄河下游十二个渔业点调查采集的材料,对刀鲚的年龄、生长、食性、繁殖、洄游和渔业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可以作为利用和保护黄河刀鲚资源的参考。刀鲚鳞片上有清晰的年轮,夏季形成,与生殖轮相符。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至二龄鱼生长速度最快,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平均体长:一龄鱼为117.8mm,二龄鱼333.5mm,三龄鱼345.5mm,四龄鱼390.3mm以上。上溯期间停止摄食。初进河口时,摄食的占7.1%,到济南地区为0,肥满度下降;到东平湖之后,又恢复摄食,肥满度逐渐回升。成鱼食性以虾和小鱼为主,亦食软体动物等。生殖腺在春季(四月份、清明前)之前均处于第Ⅱ期状态,上溯途中迅速发育,至济南地区达第Ⅲ期,到东平湖时,Ⅲ期以上的达97.3%。六月中旬,生殖腺均处于Ⅳ至Ⅵ期。成熟卵径为0.67~0.69mm,其怀卵量为39453~67442,平均49,000。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96—98%,因此刀鲚是一次产卵的。东平湖地区是主要产卵场。成鱼的洄游是陆续进行的,三龄鱼是洄游鱼群的主体,占群体的89%,二、四龄鱼约占10%,但无一龄鱼。上溯速度每昼夜约40里。从鱼汛和产卵情况看有分群上溯现象:头群个体较大,末群个体较小。黄河的水文状况是影响洄游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每年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城市景观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18年对渭河关中段4个城市景观河流开展季节性采样.共计鉴定出浮游动物78种,其中轮虫46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4和18种.全年浮游动物总密度介于0.452~7.482×103 ind./L,轮虫密度占总密度的83.51%.全年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介于0.207~6.834 mg/L,以枝角类、桡足类为主,占总生物量的74.05%.全年浮游动物优势种属17个,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蒲达臂尾轮虫(Branchionus budapestiens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等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多为中污染或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夏、秋、冬季均值为2.27,2.72,2.06,2.13;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990,0.069,0.020,0.830;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0.32,0.02,0.01,0...  相似文献   

17.
东苕溪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对东苕溪(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水生态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浮游动物41种,其中轮虫23种,桡足类11种,枝角类7种.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brightwelli)、长三肢轮虫(Filinia.longise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的丰度以轮虫占优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东苕溪水系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1.99~1964.42ind/L和0.05~8.15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10~3.3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06~0.86,根据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表明,东苕溪水系处于轻度污染、β-中度污染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有显著的影响.浮游动物种类数与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总氮、总磷含量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浮游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摄食实验表明,摄食率随着饵料密度增高而增大。在水温20℃时,最大摄食潜力约为33000细胞/个·天,夜间摄食力显著大于白昼,混合饵料实验中,刺尾纺锤水蚤表现出较强的择食倾向。由实验结果推导出摄食经验公式为:1=33 000(1-e~(-0.4x~2))。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龙头鱼数量分布与渔业生物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2009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和常规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为依据,对龙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外海和长江口外海,较为稳定的盐度水域范围,对水温和水深的适应范围较广;龙头鱼的优势叉长为120~200 mm,占70.55%,平均叉长165.23 mm;优势体重为10~20 g,占28.21%,平均体重34.10 g。龙头鱼的雌雄比例约为1.70:1,7-9月为产卵盛期;除了7月份以外,龙头鱼摄食等级为0级(空胃)所占比例最高;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含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龙头鱼,其次为七星底灯鱼,再次为中国毛虾。目前,龙头鱼尚属于资源状况较好的鱼种之一,渔获量较为稳定,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0.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在囊体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随之带来的水体黏度变化对桡足类摄食活动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争议.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带来的海域水体黏度增加对柱形宽水蚤(Temora stylifera)摄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