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GIS技术支持下的招远市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东省招远市为例,选取678个行政村中的881个评价单元,采用专家集成法确定了lO个影响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推求出各评价因子权重.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相对值法对农村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分别进行单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居住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有77个行政村的居住适宜性极差.最后,采用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测算法计算14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整理潜力很大,总计1403.67公顷.本文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并进行了整理潜力分析,为招远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新村建设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成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运用局部惩罚型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得分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类,各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1.38%,27.81%,9.83%和0.98%.  相似文献   

3.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GIS技术支持下盘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及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土地利用率及容积率低的问题,使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规模整治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辽宁省盘山县13个乡镇为例,在调查及数据统计基础上,采用GIS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盘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及潜力分级进行测算,并以二调数据为基础,利用多个评价指标对整治潜力进行修正.结果表明:盘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较大,约有22.67%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可供整理;不同潜力级别的乡镇应采取相应的整治模式,明确整治时序,Ⅰ级潜力区可通过建立示范区优先整理;Ⅱ级潜力区以向中心村集中和建立"绿带"为主紧随其后;Ⅲ级潜力区应以改变居民传统居住观、土地观为首要任务;Ⅳ级潜力区整治难度最大,可延后进行整治工作.研究得到的潜力分级结果具有可行性,提出的调整方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使农村居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以30 m×30 m的栅格为评价单元,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到其权重,再使用Arc GIS10.2软件多因素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评价慈利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土地总规模的17.8%、26.3%、34.5%、21.4%.结果表明,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呈平行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零阳镇、江垭镇、阳和土家族乡等区域;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除在南山坪乡北部、高桥镇西北部、零阳镇集中分布以外,其他乡镇都有广泛分布;一般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二坊坪乡、龙潭河镇、三合镇的南部;不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由于地理位置差,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分布在三合镇西北部、南山坪乡南部.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程度,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异地搬迁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9.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选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户意愿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法、入户调查法和GIS数据分析法探讨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对居民点用地条件的需求各不相同:农业主导型农户基于农业生产的生存理性选择,在考虑居民点用地选址时生存因素考虑更多;农工兼具型农户基于经济理性选择期望居民点用地能兼顾非农和务农生产活动的需求;非农主导型农户则偏向考虑影响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需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满足不同兼业类型农户需求,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及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