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ABTS法和DPPH法测定了苦丁茶冬青植株之雄花、嫩芽、果实、茎、根以及成叶等6种不同器官样品的抗氧化活性,以明确其不同供试部位在抗氧化产品研发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结果表明,6种供试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值大小依次为:雄花嫩芽成叶根茎果实;尤其是雄花样品,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氧化活性。但从原材料来源、生产成本及抗氧化活性强弱等方面综合考虑,作者认为,以苦丁茶冬青的成叶最具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起源地域、类群、物种以及形态特征的差异,从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种质资源圃中选取15份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并从冬青属5个物种中各取1份种质材料进行醇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冬青属苦丁茶其不同物种之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和醇酶酶谱均显示出明显的物种间差异;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冬青属的5个供试物种的所有不同种质材料中均存在一条共同的谱带(PA3),该谱带可视为冬青属苦丁茶的特征谱带;3.不同地域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酶谱显示出差异,而同一地域内(或同一类群内)苦丁茶冬青的不同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则基本相同;4.醇酶酶谱特征显示,冬青属内不同物种的苦丁茶其酯酶同工酶多态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醇酶同工酶之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的分类鉴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15份原产地明确的苦丁茶冬青野生种质材料作为参照,利用RAPD—PCR技术对26份苦丁茶冬青栽培材料的原产地进行了分析.从40个10bp引物中筛选出16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该16个引物对上述41份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38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90条,占扩增出的总带数之79.8%.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各份材料之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并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树状图.供试的41份种质材料在聚类图中明显地分为两个类群,即海南岛类群和广西南宁类群.26份原产地待查的种质材料有12份归聚于海南岛类群,说明它们的起源地在海南岛境内;另14份原产地待查的种质材料分布归聚于广西南宁类群,说明它们的原产地在广西南宁地区或毗邻区域内.所有供试的41份苦丁茶冬青材料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5654~0.9813之间,表明这些种质材料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不同的起源地域可以从聚类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苦丁茶冬青起源地域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用于探讨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冬青属5种苦丁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了冬青属苦丁茶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同物种的供试材料均有两条共同的特征谱带,同时又有丰富的酶带多态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也显现出一定的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定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冬青属苦丁茶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之一,但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以及种下分类群的划分则尚需更多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月份苦丁茶(Ilex kudingcha.)药材中有效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变化的动态积累。【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苦丁茶药材中的含量。【结果】当年10月至次年2月份苦丁茶样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分别为1.12%~1.47%及0.16%~0.21%,3~9月份样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分别为0.87%~1.21%及0.13%~0.18%。【结论】苦丁茶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应为当年10月至次年2月份。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是我国传统的药用及饮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享有"绿色黄金"的美誉.我国具有丰富的苦丁茶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来各省,各地使用的植物类型有很大差别,以冬青科的冬青属和木犀科的女真属最为有名.根据文献报道,从本草考证、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资源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综述了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番茄茎分枝方式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部位解剖结构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的分枝方式为互生的不等二叉状合轴分枝,其花序实际上为顶生花序.讨论并界定了二叉状分枝和花(花序)腋外生的概念.提出一新的形态学术语——假节.  相似文献   

8.
苦丁茶大叶冬青对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剂量的苦丁茶提取液喂饲正常及高脂模型小鼠,并用Transansi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及各高脂模型组小鼠的血清脂质含量.结果发现,该苦丁茶(IlexlatifoliaThunb)显著降低了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TC(P<0.001)、TG(P<0.05)、LDL-C(P<0.001)含量,对HDL-C影响不明显,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冠心指数(R-CHR)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该苦丁茶大叶冬青有显著的降脂效果,和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苦丁茶树茎段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通过茎段离体培养快速繁殖苦丁茶树的研究结果:筛选出了比较理想的初代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茎段腋芽的萌发率在80%以上,扩大繁殖阶段腋芽萌发率在90%以上,并有18%-20%的材料形成丛芽;生根培养阶段95%以上的无根苗均能形成良好的根系;试验了有根苗移栽法和无根苗移栽法,两种方法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形态特征与RAPD分析技术,分析了国内不同地区的24份普通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r.communis Tsee et Lee.)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3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69.9%,其中叶柄变异最大,子叶变异最小.24份普通白菜材料在形态学聚类的距离5处聚为4类.利用筛选出的15条RAPD引物从24份普通白菜材料中共扩增出11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3条,多态率73.4%,平均每条引物条带7.53条、多态性条带5.53条.RAPD数据聚类在相似系数0.77处,分为8类,与形态聚类间有重叠和细分.以形态聚类4个类别计算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标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为第Ⅳ大类第Ⅰ大类第Ⅲ大类第Ⅱ大类,第Ⅳ类的H和I分别为0.2395和0.3523.而不同地区则以江淮地区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最高,分别为0.2076和0.3098.这些结果与普通白菜种质资源多样性特征以及地区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金花茶为我国特产的名贵花卉植物,其形态学上的主要特点:常绿小乔木,花为金黄色,花形盅状和豌状:初生根内皮层具凯氏带加厚,其细胞含黄色分泌物,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中央无髓;次生根中央有髓,初生茎具外韧维管束,中央有髓;次生茎韧皮部和髓中均有近等径形的大小不等的石细胞分布。两面叶的叶片远轴面具有三细胞型气孔和两种不同形态的腺鳞:一种中央有一个下陷的气孔,另一种中央是数个大型细胞。叶柄和叶片的主脉维管束鞘外的薄壁细胞中有大形的分枝石细胞分布,叶肉中有单个的骨状和分枝的石细胞贯穿其间,雄蕊多数,萼片、花瓣、雄蕊基部联生,开花后整体脱落。雌蕊由三个心皮组成三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两层珠被,薄珠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贵州小叶苦丁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探究其产量以及品质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找出适宜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生长的土壤水分范围,为丰富贵州小叶苦丁茶的优质丰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设置6个土壤水分梯度,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贵州小叶苦丁茶叶片形态及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①叶片指标包括叶片数、单叶面积、叶长与叶宽,茶产量指标包括单株发芽数、芽质量、一叶两芽质量、一叶四芽质量均在土壤相对含水率为85%时达到最高,各指标在70%~100%的含水率处理间并无差异。②植株死亡率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而升高。③可溶性糖、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黄酮、茶皂素含量随着土壤相对含水率减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相对含水率≤55%时,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黄酮、茶皂素含量均降低。【结论】适宜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栽培且获得最佳产量和品质的土壤相对含水率范围为70%~85%。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苦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健康饮品。经常饮用苦丁茶对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肠胃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年病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目前人们加工制作苦丁茶的方法大多简单粗放,品质较差。我们在综合大量工艺的基础上,按照家庭少量制作和批量生产苦丁茶要求,提出了先进和规范的加工工艺流程以及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外水分分析仪研究了干燥温度在80~230℃范围内紫花苜蓿的干燥过程,分析了不同干燥因素对其茎、叶和茎叶相连情况的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前后茎、叶的收缩率.在自制的压扁实验台上进行了苜蓿茎的压扁实验,对不同压扁度茎的水分损失和干燥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苜蓿茎、叶以及茎叶相连部分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干燥温度是影响苜蓿茎、叶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苜蓿叶的干燥速率是茎的4~5倍.干燥温度每升高10℃,苜蓿叶的干燥速率增加40%~61%,苜蓿茎的干燥速率增加31%~72%.干燥温度对苜蓿叶的干燥速率的影响大于对苜蓿茎干燥速率的影响;干燥温度对直径较大的苜蓿茎和压扁度较小的苜蓿茎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大.苜蓿茎的直径每增大1毫米干燥速率减小23%~27%.当苜蓿茎的长度小于100毫米时,越短的茎的干燥速度越快.干燥过程中叶短轴的收缩率最大.干燥温度100℃和80℃时,压扁度为1.5苜蓿茎的干燥速率与叶的干燥速率接近干燥温度100℃时,长度50毫米的茎与六片叶子相连时干燥速率和叶的干燥速率很接近,这对于减少干燥过程中叶的脱落和营养损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给出了压扁度的定义以及牧草压扁压强与压扁度之间的对应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苦丁茶树扦插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苗段、插穗不同节数以及插穗不同剪叶量等几种处理方法,对苦丁茶树插穗生根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几种促根药剂中,以浓度200mg/L的NAA对苦丁茶树插穗生根的效果最佳;在同样条件下,二段苗的发根能力是强;随着插穗节数的增多,其发根能力就增强,但综合考虑到成活率、扦插苗的长势、繁殖系数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笔者认为以每插穗具两个节为宜;在相同条件下,每张叶剪去1/3再插穗的,其发根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三叶木通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全国三叶木通种质资源73份,测量各种质16个生物学性状,运用SPSS软件对各形态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各种质进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描述果实的各指标变异幅度最大,各种质间果实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把16种形态学指标归结为果实因子、叶片因子、种子因子、果肉因子4个主成分.聚类分析把73份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为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木犀科苦丁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民 《贵州科学》2015,33(1):71-75
以粗壮女贞为代表的木犀科苦丁茶是我国民间最具影响的两大类苦丁茶之一。本文作者依据近年的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标本鉴定结果,认定木犀科至少有11种植物(包括变种、变型)在我国民间作为"苦丁茶"饮用,其中女贞属有10种,木犀属1种。本文介绍了木犀科苦丁茶的种类与分布,并对木犀科苦丁茶的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进行了综述。作者指出了目前木犀科苦丁茶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苦丁茶的药用和保健功效,对苦丁茶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简析,介绍了苦丁茶保健饮品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 ,观察两广地区民间习用的苦丁茶对大鼠离体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用 TBA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的含量 ,以确定样品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实验表明 ,苦丁茶提取物的不同试验浓度都表现出对脂质过氧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天坑地区拥有许多特色的药茶资源。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神木天坑五棱苦丁茶总黄酮进行提取,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然后以神木天坑的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的叶片为材料,以苦丁茶叶片为对照,测定3种药茶的总黄酮含量;同时,为研究3种药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浓度40%(V∶V)、料液比1∶50 (g/mL)、提取温度64.9℃、提取时间35.2 min、超声波功率316.8 W和超声频率35 kHz时,苦丁茶、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总黄酮得率分别为10.61%、4.98%和15.73%。当控制黄酮浓度为1 mg/mL时,3种茶叶黄酮均具有较好的总还原力,抗氧化活性较好,其中以异叶梁王茶对·OH、·O2-和DPPH·的清除率最大,分别为53.02%、49.84%和73.96%。试验结果表明异叶梁王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其资源开发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