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抗Cr(VI)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从被铬渣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在Cr(VI)浓度为900mg/L时仍生长良好的抗铬细菌,其编号为3-B-11;一株在Cr(VI)浓度为1000mg/L时仍生长良好的抗铬真菌,其编号为2-F-2。放线菌在被铬污染的土壤中分布较少,且抵抗Cr(VI)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2.
合成和表征了2个新的双金属配合物-[Cu(SIH)]2·1/2%H2O和[Co(SIH)]2·1/2H2O,[SIH](2-)代表水杨醛异烟酰腙的脱氢阴离子],其变温磁化率测定指出,两配合物双核单元中金属离子间存在着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已合成四种新的草酰二胺桥联的双核钴(Ⅱ)、镍(Ⅱ)和铜(Ⅱ)配合物:Co_2(bpy)_2(oxd)(ClO_4)_2(1),CO_2(Me_2-bpy)_2(oxd)(ClO_4)_2·H_2O(2),Ni_2(bpy)_2(oxd)(ClO_4)_2·H_2O(3),Cu_2(Me)_2-bPy)_2(oxd)(NO_3)_2(4),bPy表示2,2'-联吡啶,Me_2-bpy表示4,4'-二甲基联吡啶,oxd表示草酰二胺阴离子。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对上述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3)的变温磁化率已测定,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为-1.48cm ̄(-1)和-1.82cm ̄(-1),表明配合物中钴(Ⅱ)-钴(Ⅱ)离子及镍(Ⅱ)-镍(Ⅱ)离子之间仅有极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Cr(VI)有很强吸附能力的霉菌菌株G-28。结果表明,G-28菌丝球吸附铬的适宜pH为1.0~3.0,适宜温度为20~45℃。在Cr(VI)初始浓度10~60mg·L^-1范围内,G-28对Cr(VI)吸附效果明显。该菌株吸附铬的适宜摇速为150~180r·min^-1,吸附率达98.2%~98.8%。培养48h的菌丝球对Cr(VI)的吸附率最大。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G-28对铬的吸附0~2h是一个快速过程,而2~12h为慢吸附过程,12h后趋于平衡。G-28菌丝球灭活后,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G-28对电镀废水Cr(VI)的吸附率高达99.1%。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二个内、外消旋的双(苯基亚砜)乙烷(α、β-Bphse)Cu(Ⅱ)配合物:[Cu2(α-Bphse)2(NO3)2](NO3)2(1)和[Cu2(β-Bphse)2(NO3)2](NO3)2(2).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结果表明配体Bphse均以二个氧原子与Cu(Ⅱ)配位.在ESR谱图中,这二个配合物呈现△Ms=2的半场跃迁,且它们在室温下的μeff均较明显地小于Cu(Ⅱ)仅自旋的μeff,指明它们均为反铁磁性的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Cu(I)和Cu(Ⅱ)在气态、固态和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两的相互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对实际工厂中的含铬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指出硫酸亚铁还原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医用脱脂棉经氢氧化钠浸泡制成碱纤维,再用二硫化碳黄原酯化后,经水洗、干燥而制成黄原酯棉。研究了自制的黄原酯棉对铅(Ⅱ)和铜(Ⅱ)的动态吸附特性,其吸附回收效果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反法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在pH=1~5的范围内,浓度为20~500μg/L的铅(Ⅱ)和铜(Ⅱ)能被定量吸附回收,回收率在97%~103%之间,定量富集倍数在100倍以上;所制黄原酯棉对铅(Ⅱ)和铜(Ⅱ)的饱和吸附量均在1mg/g(CCX)左右为宜,这既能满足一般要求,也使制品有一定强度;在用盐酸调节试液酸度和作为洗脱液时,回收率低,而用硝酸代替之时,可达到定量回收,所选洗脱液是1mL50%(V/V)的硝酸溶液。  相似文献   

9.
基于Cr(VI)对(Sn,Ba,La)5·(PO4)3Cl·Eu纳米颗粒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用琼脂溶液来固定分散(Sn,Ba,La)5·(PO4)3Cl·Eu纳米颗粒并用于测定水中微量Cr(VI)的荧光分析新方法.研究表明:Cr(Ⅵ)离子对固定于琼脂溶液中的(Sn,Ba,La)5·(PO4)5Cl·Eu纳米颗粒有荧光猝灭作用.在pH=9.0的条件下,测定的荧光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1nm和447nm,测定Cr(VI)浓度的线性范围为4.0×10^-6mol/L^-1.4×10^-4mol/L,检测限为2.99×10^-6mol/L,回收率为98.9%~103.0%.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一些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应用于环境水中Cr(VI)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用氯磺酚S作柱前显色剂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铝(Ⅲ)、铬(Ⅲ)、铌(Ⅴ)、铜(Ⅲ)离子,固定相为Shim-pockODS柱(150mm×6mm).流动相为含有6×10 ̄(-2)mol/L溴化四乙铵,1×10 ̄(-2)mol/L乙酸盐缓冲溶液(pH3.5)的乙腈(38%)-四氢呋喃(2%)-水(60%)溶液。流量1.0ml/minn。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于570nm处进行检测,在此条件下,铝(Ⅲ)、铬(Ⅲ)、铌(Ⅴ)、铜(Ⅱ)得到很好的分离,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水、大米、面粉和人发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Tessier五步提取法,通过摇瓶试验考察了硫化钠和乙硫氮两种硫化剂对畜禽粪便中Mn,Zn,Cu和Cr四种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影响,并探索了硫化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化能力.结果表明,硫化剂的添加能够明显降低畜禽粪便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含量,在硫化剂用量为2 g/kg时,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达到较好的钝化效果.同时,乙硫氮对四种重金属的钝化性能明显好于硫化钠,在弱酸性环境下仍能明显降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含量,而硫化钠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下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钝化能力.分析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表明,硫化钠主要通过S2-或其水解产物与重金属发生反应生成难溶化合物而对重金属产生钝化性能;而乙硫氮主要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四元螯合物对重金属产生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Na2S作为钝化剂,对人工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Cu2+,Zn2+和Cr3+三种重金属离子进行了钝化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Na2S对三种重金属均具有很好的钝化效果,各重金属离子的钝化率均可达到95%以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Na2S与各重金属离子作用后,钝化产物分别为CuS,ZnS和Cr(OH)3;溶液化学分析表明,Na2S主要依靠S2-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或者S2-水解产生的OH-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将重金属除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精准布氧系统研究了微孔曝气对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城市重污染河段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以及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曝气明显改变了泥-水界面物理化学环境,增加了上覆水溶解氧(DO)质量分数和pH值,特别是显著提高了表层底泥氧化还原电位(ORP).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酸提取态重金属质量分数,而残渣态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镍(Ni)的形态变化对微孔曝气反应更为敏感,曝气前后残渣态质量分数比例由39.5%上升到55.0%.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初期,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下底泥间隙水重金属质量分数有所增加,但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这种增加效应逐渐减弱,至曝气处理10d以后,底泥间隙水重金属质量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尤其Ni下降更为明显.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导致表层底泥中酸可挥发性硫(AVS)减少,但并没有促进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对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释放风险的抑制效应主要归功于上覆水和表层底泥DO质量分数、pH和ORP等理化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金属硫化物矿区的尾矿在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大量含有毒有害重金属的酸性矿山废水,造成矿区及下游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该文结合课题组研究,介绍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开发改性玉米秸秆、花生壳、稻草等吸附材料,吸附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及其吸附机理,以及实地应用于东江源矿区污染控制示范工程中的重金属吸附去除案例,为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酸性矿山废水(AMD)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带来严重环境问题. 要解决此问题,利用硫酸盐还原菌( SRB)对酸性矿山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又存在局限性的技术. 文章综述了SRB应用于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时对各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机理、效果与优缺点,同时对SRB法处理AMD的工艺形式和碳源选择等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香港沉积物氧化过程对铅的约束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项研究通过了32d(天)的连续充气实验,探索硫含量变化对Pb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充气氧化过程引起AVS的迅速减少,同时,Pb,Eh,DO,pH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回归过量分析法评价太子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回归过量分析法(ERA)是Hilton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分为3部分,即背景浓度(Cb)、加速侵蚀浓度(Ca)和污染浓度(Cp)。其中Ca、Cb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Cp是由于人为活动直接造成的。同时,该方法还根据迁移方式将重金属分为2类,即A类金属(Zn和Cd)以溶解态迁移,与粘土矿物含量无关;B类金属(Fe,Ni,Cu和Pb)主要吸附在颗粒物上迁移,与粘土矿物元素(Mg)有极好的相关性。因此,应用Mg与B类金属的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可推算出B类金属的Cb)和Ca)两部分浓度。ERA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它仅仅指出了重金属污染的相对程度,而不能确定污染级别。本论文结合国际水质标准提出了以ERA为标准的污染级别指数。改进后的ERA方法既可用于地区间重金属污染绝对量的横向比较,又可指出污染的级别。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复合外源镉(II)铬(III)污染在红壤中的老化过程以及与单一外源镉铬污染的差异,在未受污染的红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0、1、5、10、20和40 mg/kg)以及铬(0、100、200和400 mg/kg),在老化的第1、3、7、15、30、60、90天取样,采用BCR分级提取法分析镉、铬在红壤中的赋存形态,并采用四种动力学方程拟合老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外源镉、铬进入土壤后发生形态再分配作用。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重金属与土壤的结合强度不断增加,总再分配系数不断降低。老化过程可分为快反应阶段和慢反应阶段。Elovich方程拟合镉铬的弱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的变化效果最好。90天老化后,土壤中镉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弱酸可提取态,铬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外源重金属污染水平越低,总再分配系数越小,结合强度系数越高,表明低外源污染水平的镉铬形态再分配作用效率更高,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更紧密。镉-铬复合污染组的总再分配系数比对应的单一污染处理组低4.2%~25.0%,结合强度系数比对应的单一污染处理组高9.3%~47.0%,这说明复合外源镉铬污染较单一外源镉铬污染的形态再分配效率更高,与土壤组分结合更紧密。外源镉的加入可促进外源铬的老化过程,外源铬的加入亦可促进外源镉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酸可挥发性硫(AVS)对于控制重金属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分配和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性有重要意义.填埋场环境与海洋底泥环境相似,因此可以参考沉积物中n(AVS)/n(同步浸提金属,SEM)的测定方法测定填埋层垃圾n(AVS)/n(SEM),发现n(AVS)/n(SEM)<5%.SEM形态分析表明:SEM超出AVS的部分被其他的重金属结合相结合,AVS与Cu,Ni和Zn结合优先于铁氧化物结合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Cd和Pb与AVS结合优先于有机物结合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AVS的存在有利于重金属固定于填埋层中.  相似文献   

20.
用生物法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厌氧生物处理法,通过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产生的硫化氢作为沉淀剂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用含锌的化纤废水进行试验,锌的浓度可降低到1mg/L以下,同时还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