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常大鼠肝细胞中存有大量糖元.肝大部分切除12小时后,肝糖元下降至零或仅少量。手术后24小时,肝糖元开始上升,至2l天呈现正常水平. 再生肝的双核肝细胞减少,由正常的10.6%降至5.6%.大部分肝切除21天后,双核肝细胞的百分率回升到正常水平,同时再生作用也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肝组织的再生反应。方法:在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60%肝叶的切除加50%胰腺切除和近端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组织化学分别在1,2,3,4d对术后肝组织的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PCNA(核增殖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联合切除术后1d,PCNA和TGF—β即在肝组织内表达,3d后表达逐渐下调。结论: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1d肝组织即出现再生反应,胰腺和十二指肠外分泌腺的多种因子可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检测大鼠肠道细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法检测大鼠血中5-HT含量,研究了部分肝切除大鼠肠腔细菌数量的变化及其对肠道5-HT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部分肝切除后0h、2h、6h、12h、24h、48h及72h各时间点肠道细菌数和血中5-HT含量显著增多(P<0.05或0.01);部分肝切除并灌服硫酸庆大霉素的大鼠与部分肝切除的大鼠相比,肠道细菌数和血中5-HT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或0.01).部分肝切除后肠道细菌的增多可能是5-HT分泌量增加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 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 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 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相似文献   

5.
综合了磷酸酶的原位复性电泳、体视学分析、比色分析等方法分析①切除大白鼠大部分肝后的肝再生期间,②热休克处理大白鼠(46℃、30min)恢复8h,再切除大部分肝后的肝再生期间,③切除大部分肝恢复4h,再热休克处理(46℃、30min)后的肝再生期间热休克蛋白(HSC70/HSP68)、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动态变化的资料,从6个方面比较分析了HSC70/HSP68,ACP和AKP在肝再生中的相互关系及对肝再生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枸杞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肝/体重比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颗粒数为指标,研究了枸杞水煎剂对大鼠2/3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肝切除后第3 d实验组大鼠的肝/体重比大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第4 d实验组大鼠的肝/体重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第3 d和第4 d实验组大鼠的肝细胞AgNORs颗粒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初步证实枸杞水煎剂对肝切除后的大鼠肝细胞分裂增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酒精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残肝再生的影响以及中药丹参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残肝再生的效果,以期初步探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同时为丹参在酒精性肝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分3组①对照组10只:每日自由饮食;②酒精组10只:每天定量灌胃酒精外,鼠自由饮食;③丹参组10只;在灌胃酒精(方法同酒精组)4周后,同时每日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2.0g/kg/d。各组大鼠至6周末行部分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8种肝脏细胞的生物氧化相关基因转录谱及其预示的生理活动,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大鼠再生肝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卵圆细胞、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陷窝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8种细胞,用Rat Genome2302.0芯片等检测生物氧化相关基因在上述细胞中表达变化,用H-Cluster等软件及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学生物等方法分析它们的表达模式及预示的生理活动.结果表明:38个生物氧化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发生了有意义表达变化,相应细胞的基因数为6,32,0,2,3,1,3,2个.肝再生启动阶段和进展阶段的NAD+合成增强,从NADH到O2的电子传递及ATP合成增强.终止阶段的FADH2分解减弱,从FADH2到O2的电子传递减弱.结论:大鼠肝再生与生物氧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地塞米松对大鼠再生肝鸟氨酸脱羧酶(ODC)及ODC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鼠完整肝脏中ODC水平较低,部分肝切除(PH)后2 h,不同处理组ODC活性开始升高,5 h达到最高值,其中:去肾上腺+NaCl组的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去肾上腺假手术组),而去肾上腺+地塞米松处理组的酶活性低于对照组;24 h恢复到肝切除前水平.完整肝脏的ODC mRNA水平极低,PH后表达量迅速增加,5 h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组mRNA水平的高低顺序与酶活性一致,12 h降至肝切除前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在PH诱导的再生肝中,ODC mRNA表达量的增加或减少是造成ODC活性改变的原因之一,地塞米松对ODC活性及其mRNA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主要表现在肝再生的早期.  相似文献   

10.
观察烫伤大鼠胃、小肠、肝组织ATP酶(ATPa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川芎嗪的防治效果。以健康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分别取胃、小肠、肝组织测定观察值。结果发现,川芎嗪可提高烫伤大鼠胃、小肠和肝组织中ATPase和GSH-Px的活性,降低组织中MDA的含量。这说明,川芎嗪可对烫伤后大鼠的胃、小肠、肝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直接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脏由多种细胞构成,肝再生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细胞分化受基因转录水平调控.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软骨细胞的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作用,通过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参与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表达情况,用比较真、假手术中基因表达差异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23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肝再生启动(PH后0.5~4 h)、G0/G1过渡(PH后4~6 h)、细胞增殖(PH后6~66 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 h)等四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15、4、8和0;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15、10、22和17.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表达上调100次、下调77次,分为17种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活动多样和复杂.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推测,上述基因不仅调节软骨细胞发生和分化,而且参与肝再生的生理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3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300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2.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6.7%、17.2%、10.8%;<5 cm的肝癌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54.5%、34.3%。34例二期肝切除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0.0%和58.3%。规则性肝切除术与非规则切除术比较,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出血量少,出血量与其他控制出血的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大肝癌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微波凝固后断肝,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二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明胶酶谱电泳法研究大鼠肝部分切除(PH)后再生过程中肾结蛋白(desm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9(MMP-9)的活性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再生过程中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desmin和GFAP,而且二者的表达在PH后均经历了先减少后恢复的过程.明胶酶谱电泳结果显示,在对照组,检测到1条92 kD(pro MMP-9,MMP-9酶原形式)蛋白酶带,具有强的活性.在PH后8 d到14 d检测到了92 kD,86 kD(MMP-9),72 kD(pro MMP-2,MMP-2酶原形式)和66 kD(MMP-2)4条蛋白酶带.从第10 d到14 d,pro MMP-9和MMP-9活性逐渐增强,pro MMP-2和MMP-2活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风险系数。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患者术中阻断半肝血流,行肝叶切除、肝内胆管直视下切开取石等手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再手术率以及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失血,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运,术中及术后对肝功能损伤较轻。是一种可行、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肝细胞的基因表达与DNA裸露的相关性,分离大鼠肝细胞,提取裸露DNA,用SOLEXA方法对DNA测序,用BWA软件拼装测序片段,用IPA软件分析拼装的基因种类和作用,用Rat Genome230 2.0芯片检测基因的转录情况.研究表明,大鼠肝再生的12h(PH后12h),肝细胞的裸露DNA涉及16 912个基因,1 701个基因发生了有意义裸露量变化.其中,25个基因的裸露量上调,1 676个基因的裸露量下调.与Rat Genome 230 2.0芯片的检测的基因转录比对表明,肝细胞的AKR7A3,BMYC,CDC25B等26个基因的裸露量和表达量均下调,表明大鼠肝再生12h时,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染色体结构调控.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且90%的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肝脏在受到损害或切除之后,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这一现象早已被人们所发现并研究.就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肝再生受损机制以及肝再生评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