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仅占发病率的O.5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了解贵州省野生青蛙和蛇类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方法:从我省贵阳、安顺、惠水、织金及水城5个地区捕捉野生青蛙和蛇,进行解剖检查和镜下鉴定曼氏裂头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野生青蛙裂头蚴的自然感染率为18.04%(882/4 888),感染强度为1~41条;野生蛇类的自然感染率为24.04%(25/104),感染强度为1~212条,其中,以乌梢蛇和王锦蛇的感染率较高。结论:蛙、蛇体内裂头蚴感染率高,与我省裂头蚴病不断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俗,保护野生蛙和蛇对预防裂头蚴病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初步了解上海市场蛇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剖检了来自上海市场罚没的2种19条蛇,其中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9条、大王蛇(Elaphe carinata)10条,分别取血液涂片,依序检查体表、皮下、肌肉、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收集检获的寄生虫,显微镜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在19条蛇均未检出外体寄生虫、吸虫和棘头虫,在皮下和体内检出线虫和绦虫,在血液中检出肝簇虫(Hepatozoon),蛇的寄生虫感染率为100%.线虫、绦虫、肝簇虫在赤链蛇的检出率分别为77.88%、100%、0,在大王蛇的检出率全部为100%.从19条蛇共检获线虫192条、绦虫(裂头蚴)1236条,其中69.79%的线虫和86.55%的绦虫来自大王蛇.按检出的脏器统计,93.20%的绦虫来自皮下与肌肉,65.63%的线虫来自胃.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场两种蛇的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其中检出的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吃蛇皮与蛇肉、吞蛇胆存在感染寄生虫的极大风险.因此,保护蛇类等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行MRI检查者13例。结果:脑裂头蚴病CT表现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15例中11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4例经开颅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在诊断脑曼氏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假叶目孟氏迭官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第二期幼虫即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所致。国内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近10年来每有零星报告,广东省报告最多。所见报告的病例其疾患多在眼部,现就发生在颅脑、阴囊及腹股沟附近等部位,并经吡喹酮治疗取得良好效果6例报告如下:1 病例例1,男.27岁,干部,广东潮阳县人。患者家居农村,经常吃炒青蛙,1983年听说活青蛙能清热解毒,吞服活青蛙1只。随后无意中发现左精索上有一绿豆般大肿物,无明显不适,未予注意。1990年6月发现左精索上又增加一个绿豆大肿物,有  相似文献   

6.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7.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相似文献   

8.
孟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msoni)国内已报告不少,而以寄居眼眶及颌面部较多,出现在乳房的裂头蚴病,就我们手中资料,仅见王婉芬等报导了二例。近来,我们组接检了一例,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寄生牛羊瘤胃中的长菲策同盘吸虫是分布广阔的种类。在福州屠宰场检查牛羊各50个,黄牛感染率占80%,水牛占60%,山羊占14%。 2.长菲策同盘吸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中发育迅速,在适当的温度28—32℃下,虫卵经7—8日孵出毛蚴。感染小土蜗经9—10日胞蚴成熟产出母裂蚴。感染18日产出子裂蚴。第22日幼小尾蚴产出,于第32日发育为成熟尾蚴,游出形成囊蚴。 3.毛蚴是从宿主的呼吸孔侵入,幼螺较易获得感染。幼虫在肺囊处寄生发育,第二代裂蚴产生尾蚴的同时亦可产生少数裂蚴。 4.囊蚴多附在叶面光滑的水生植物上,牛羊吞食囊蚴后经消化液作用,幼虫脱囊而出,在肠中生长发育几星期后,移行到瘤胃定居寄生。 5.防止牛羊感染,在牛羊必经的路沟结合农业除虫进行灭螺,夏秋季节轮换牧场,与防治肝片吸虫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1.
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7.6%,平均感染虫体数为7.2条,并随蛙体重量增加而增多;在不同部位,以后肢肌肉检出率最高,感染率为72.37%,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07条。首次报道肝脏内有感染。  相似文献   

12.
1:FL经皮下感染兔后,其移行路线为皮下→肺→气管→食道→胃→小肠。在小肠内发育为雌虫,行孤雌生殖。 2:FL经皮下感染用地塞咪松或醋酸可的松降低免疫力的Wistar鼠和小鼠后,幼虫的移行路线与在兔体内的相同。168小时于Wistar鼠小肠内见一条已发育,体长增加的虫体。小鼠体内的虫体于感染后120小时消失。从初步结果看,Wistar鼠用为该虫的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试验:小鼠不适于用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宜春地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庆  谢阳 《江西科学》1993,11(4):250-251
自1982年来,全区共采集溪蟹3208只,定性解剖1684只,阳性1258只,感染率为74.70%,其中1只雄性蟹体内检获囊蚴6599只.部体解剖,91.47%囊蚴分布在肌肉、蟹足、螯肢.用新鲜囊蚴人工感染家犬获得成功.其囊蚴、虫卵、成虫均为卫氏并殖型.  相似文献   

14.
广西玉林市黑斑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林市黑宽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1.4%,阳性蛙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8条,以25.1-35克这一重量段感染率为最高,达84.62%,雌性感染率略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5.
为初步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在小鼠原发性肝泡球蚴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将60只12周龄健康雌性昆明小鼠分为空白组(20只)和肝泡状棘球蚴组(40只)。建模100d后分别提取2组小鼠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MMP-2和TIMP-2的浓度。结果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组小鼠血清MMP-2、TIMP-2浓度均高于空白组(P<0.05),且MMP-2与TIMP的比例明显高于空白组。由此可知,小鼠血清MMP-2浓度的升高及MMP-2与TIMP-2比例的失衡可能和肝脏泡球蚴组织的侵润生长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部分地区两栖类寄生吸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的两栖类动物寄生吸虫进行调查,共采集到2目6科6属9种两栖动物,在解剖的228号标本中,仅在无尾目的 4种192只蛙体内查到吸虫13种,其中单殖目吸虫1科1属3种,复殖目吸虫5科6属10种.在滇蛙(Rana.Pleuraden Boulenger)直肠、小肠、膀胱内检获吸虫10种,其中重盘吸虫属2种(Diplodiscus spp.);在云南双团棘胸蛙(Rana yunnanensis)膀胱内检获拟发状吸虫属1种(Gorgoderidae spp.);在无指盘臭蛙(Rana.grahami Boulenger)、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中分别检获多盘属吸虫各1种(Polystoma spp.).  相似文献   

17.
脑内取出巨大的裂头蚴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  患者 ,成年男性 ,系广东省河源市农民。有长期喝溪、塘、泉水的历史。 4年前出现头痛、抽搐和癫痫。曾采用单、验方服用生蛇胆 1个和狐狸胆 4个 ,并多方求医 ,未果。 2 0 0 2年年初出现视力减退 ,抽搐加剧。经广州市某脑科医院CT诊断 ,发现在右脑顶叶处有直径达 2 5cm病灶区。在该院手术 ,从病灶区取出一条可蠕动的活虫体 ,12 0mm× 2~ 5mm大小 ,乳白色 ,头端稍膨大 ,有一明显的纵行的凹状沟槽 ,虫体不分节 ,体表有许多横的皱纹。经笔者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2 讨论  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猫的肠道内 …  相似文献   

18.
人胃癌裸小鼠体内原位移植浸润转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人胃癌原位移植至裸小鼠体内后的浸润转移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BALB/C-nu/nu裸小鼠12只,以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材料,通过手术将瘤组织块移植到裸小鼠胃壁,待动物濒临死亡时进行系统解剖,观察其浸润转移的部位及特征,原位移植瘤全部成功,且所有动物均出现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率为66.7%,癌性腹水的发生率为50%,移植肿瘤晚期还可向脾脏,胰腺及肾脏等处浸润  相似文献   

19.
蛲虫是一种常见的肠寄生虫,尤以儿童感染为多,因为蛲虫感染多半并不引起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常为人所忽视。早在1953年,吴氏曾发现一女性患者因蛲虫移行而致慢性输卵管炎,此后对此病的各方面研究做的很少。关于蛲虫感染情况,在解放前仅秦、张二氏在成都曾应用玻璃纸拭法检查了部分学童。解放后,由于各地医务工作者响应了人民政府的正确卫生方针和政策,以及对儿童们健康的关怀,蛲虫病曾在天津、镇江、西安及长沙等地区做过调查,其感染率为43.8%,22.76%,49.51%,及55.1%。由此可见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的普遍性。作者等为了了解青岛市儿童蛲虫感染清况,应用纤维  相似文献   

20.
报道检获于厦门附近海域 (2 4°2 5′2 4”~ 33′14”N ,118°0 3′5 8”~ 11′48”E)英氏鲻MugilengeliBleeker消化道的厚体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pachysomus (Esyenhardt,182 9)Looss,190 2 .这在其地理分布和宿主上都属新记录 .共解剖英氏鲻 42尾 ,阳性 15尾 ,感染率为 34 .9% ,感染强度为 1~ 7枚 .对所得虫体进行描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