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赵天子(赵善政)本主庙、杨干贞本主庙、大小南山、故酋长段公墓、赵善政墓等调查,确认了赵善政母亲墓的存在,而赵善政行宫的发现,对白族本主崇拜源流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调查否定了段思平墓在旧州的存在,证实它是段思平后裔段山的墓葬,但为王陵课题调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杨长城 《科技资讯》2009,(25):178-178
本文提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培养责任感为突破口,培养责任感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时代脉搏,链接学生个性特点,奏响“责知,责情、责意,责行”各项教学活动的乐章,和谐共鸣,谱写育人新诗篇。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一门训练人的辩证思维的学科,哲理三分在于教导,七分在于感悟,尤其在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方面,它将起到其它教育手段所难于替代的"魔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告我省锡兰钩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 Looss,1911)人体感染二例及其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动物检验发现豹猫(Felis bengalensis Kerr,1792)、小灵猫(Viverricula malaccensis pallida Gray)锡兰钩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颇高,豹猫、小灵猫是本虫在我国动物宿主新纪录,也是人体锡兰钩虫病的重要传染源。对锡兰钩虫形态及其近似种的鉴别特征作了描述。文中讨论了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 de Faria,1910)和锡兰钩虫在我国的分布和流行学问题。首次证实我国大陆确有人体锡兰钩虫感染。报导福建省龙海县港尾公社省山大队寄生于人体的钩虫的种类及流行状况,发现一例人体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 Ercolani,1910)病例。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阅读器天线的便携式和实用性,将传统的设计方法与先进的电路仿真软件(ADS)相结合,利用ADS软件原理图与Momentum联合仿真,使用柔性电路板(FPC),设计一款基于RC500/RC52X射频芯片的RFID阅读器天线。实物样机的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阅读器天线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与传统阅读器天线相比,其尺寸缩小了30%~50%,在工作频率处回波损耗小于一35dB,输入阻抗50n适应当前阅读器天线小型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手机小型化、多频段工作,利用SEMCAD X软件,设计一种平面倒F天线(PI-FA)。该天线采用同轴线馈电,可同时工作在GSM 900 MHz、DCS 1 800 MHz及PCS 1 900 MHz三个频段,相对带宽分别为14.4%(8.580 4~9.912 4 MHz)、9.6%(1.680 28~1.850 00 GHz)、17.9%(1.850 00~2.213 08 GHz)。实测回波损耗特性、阻抗特性、E面水平极化方向等电磁辐射性能与仿真结果基本相符。该天线可满足多频手机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测定24只黑羽型番鸭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的结果表明,雏鸭的采食量、粪尿排出量和体重的绝对增长值基本一致,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摄入量随体重增长而增加,粗蛋白的利用率,在1周龄为19.48%,2~8周龄则变动在58.68%~68.73%之间,粗脂肪的利用率,在1周龄为52.94%,在2~4周龄为78.57%~88.67%,5~8周龄为83.16~46.93%,粗脂肪的平均利用率高于粗蛋白,在7周龄前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营养效价均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提高;7~8周龄时,粗蛋白的效价有所回降,雏鹦对粗纤维的利用率极低,可见粗纤维不易被雏鸭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黑羽型番鸭不同生长期的能量代谢、饲料能量摄入及其同化率,结果表明:雏鸭的代谢本与体重呈强的线性负相关(鸭,r=-0.88,t=4.9>t_(0.01);鸭,r=-0.855,t=4.36>t_(0.01)),不同周龄雏鸭的摄食量、能量摄入、可代谢能量和生长能量的增长值与体重的增长情况基本一致,能量同化率除1周龄(42.66%)较低外,其余各周龄均保持在82.44~90.52%之间。  相似文献   
9.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0.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低渗储层物性下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规研究方法在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中有较大局限性,为了准确界定该类储层的物性下限,以压汞实验、水锁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为基础,建立了以最小流动孔喉半径确定该类储层物性下限的方法,即从岩石的微观孔隙特征出发,首先利用实验方法确定含气层段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进而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孔喉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关系,从而确定储层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