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的时代.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及共和国成立后政治风云激荡,成为"社会历史批评"生成演变的重要社会背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观的制约,及俄苏诗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复杂影响,"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从多元批评范式到单一模式化、从主流批评上升为主导批评的历史变迁.本文仅以政论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批评等"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类型为样本,粗略勾勒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5.
《乐记》受到了《苟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苟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别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苟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经历了从荒蛮到开明的过程.在人们对美学的认识中,由肯定“神性”到肯定“人性”这一质的转变最值得我们去关注,众多的历史艺术品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从“纹饰”的发展规律可见,传统美学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渐渐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艺术思潮,这是我国文化开放性与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7月31日~8月1日,"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旨在推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美学问题的理论研究,对美学界和艺术理论界研究热点问题作出理论论证。国内外4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形成是由美学思想的集结到美学首先在哲学内部成为独立学科,再到美学脱离于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经历了由零散到整合,由混杂到离析,由附庸到独立的历史过程。美学学科的发展体现为研究对象由单一到多样,研究范围由狭窄到宽阔;研究方法由“形而上”到“形而下”;自身系统的开放性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邓以蛰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其别具一格的“心本”美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光线颜色”到“情感生命”、再由“胸襟心意”到“意境气韵”的“心本”建构过程.对它的具体梳理和整体把握,是我们研究和评价邓以蛰美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原道>篇在<文心雕龙>中位居"文之杻纽"之首,是为文之道的理论基础,其文学美学思想精华在于:"道"是刘勰论"文"最高的美学范畴;"心"是文学艺术中最核心的创造性因素;"文道合一"是文章写作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众声喧哗之中却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文化研究热,而在文化研究热之中却又聚集于大众文化批评:"身体美学"、"美丽产业"、"日常生活美学化"等理论呈一时之盛,这就导致了发端于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一如其他理论进入中国后的情形相似,发生了变异.怎样反思这类现象?怎样建设我们自己的、能够真正面向问题的文学批评?是我们力图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纯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颇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既包含有纯文学本体上的论争,也涉及到与纯文学相关的文化、哲学、美学、语言学、历史甚至宗教、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异议.本文把纯文学具化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部分,并试图从美学(狭义上而言)、语言学、哲学、历史(广义上而言)和社会等五个范畴入手来粗略地考察其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心育"是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人本主义"思想是图书馆"心育"功能之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从物质、组织、思想、实体、程序等五个方面为"心育"功能提供支持,以达到"教书须育人,育人先育心".  相似文献   

15.
郭若虚在其画史名作《图画见闻志》中,提出了绘画的“心印“说,认为绘画是“本自心源,想成形迹“.他的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北宋理学中的“心性“学说对其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在理学侵浸下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再生派"与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不同,他们认为心与物是不同的,制度实体和制度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的精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学习西方应该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文化形式."再生派"的基本文化态度是,既借助外因又催生内因,既欢迎外来和尚又念本土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非是"本位"还是"西化".而是"主体"和"内容",他们要确保文化主体的挺立和学习内容的丰满,避免主体的沉沦和自由、平等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17.
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者、建设者,也是当今立足于中国本土且能够在国际生态批评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学者。他在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学术概念,视生态学为一种新型的世界观,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挖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以及独特的"绿色治学方式"等。通过梳理鲁枢元的生态学术思想思路,以期对我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的美学精神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1日文化衰落而新文化萌芽的革命时代。面对时代的困惑与论争,他重新复活了中国古代以周易庄禅诗画为典范的美学精神,研发意境结构,阐发散步美学理论,并以文化批评方法、中西比较方法对转型时代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9.
心本管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中国式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阐述了心本管理理论,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心本管理,对图书馆员管理和读者管理两个方面实施心本管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郭象对《庄子》的创造性解读对后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郭象的“独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形上讨论由外在的道(无)本体论到内在的心本体论演变;郭象的“独化”思想是后世封建士大夫美学的哲学滥觞。对郭象美学思想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化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