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GPC法,测定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聚酯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从而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大豆油脚水解制得的脂肪酸与聚乙二醇合成了混酸聚乙二醇酯,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原料混酸、PEG及产物混酸PEG酯进行分析测试,通过红外谱图的分析与比较,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及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3.
烷基二苯醚双磺酸盐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α-十二烯、二苯醚及氯磺酸为原料合成十二烷基二苯醚双磺酸盐,对合成过程中的烷基化和磺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用LC/MS进行了表征.单烷基化的较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4 h,n(二苯醚)∶n(α-十二烯)=1.0∶1.0,反应温度为70℃,烷基化的产率达88%;磺化的较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20 min,n(烷基二苯醚)∶n(氯磺酸)=1∶5,反应温度为10℃,磺酸基的数目为1.86.最后考察了合成样品的表面化学性能及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4.
新型三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氧树脂和十六叔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三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50℃下十六叔胺与环氧树脂物质的量配比为3:l,将环氧树脂滴加到十六叔胺中,反应7h结束。  相似文献   

5.
二步法合成烷基糖甙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步法将葡萄糖与两种不同链件醇混合合成烷基糖甙,以HPLC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合成产品的组成,并确定了最适合成反应条件:糖/丁醇摩尔比为1:3、糖/十二醇摩尔比为1:2、催化剂量为8ml硫酸、反应总时间为3.5h。  相似文献   

6.
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采用葡萄糖预还原法,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超细铜粉的工艺,并且制得了20~400nm范围的超细铜粉。通过实验,研究了制各工艺条件:温度、pH值、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均匀性、防蚀性等的影响,获得了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磷酸钠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试验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羟基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本文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规范;并且对该产品的表面张力、泡沫力、电导率、临界胶束浓度、pH值和游离氯含量等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重研究了用脂肪酸和二乙烯三胺反应合成咪唑啉衍生物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反应物的配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用棉籽油合成了缓蚀剂咪唑啉衍生物,试验了产品的乳化性能,测定了产品的缓蚀效果,并对反应的原料选择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二乙醇胺硼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脂肪酸和二乙醇胺反应合成烷醇酰胺,烷醇酰胺与硼酸反应生成硼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和硼酸酯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及脂肪酸二乙醇胺硼酸酯的结构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1,4-丁二醇,马来酸酐,十二醇聚氧乙烯醚(AEO2)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结构新型的化合物——1,4-丁二醇双马来酸AEO2双酯,此化合物的合成由两步酯化反应组成,酯化反应Ⅰ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n(马来酸酐):n(1,4-丁二醇)=2.15:1.00,反应时间1h,催化剂用量ω(乙酸钠)=1.0%.酯化反应Ⅱ采用活性炭负载杂多酸(PW12/C)为催化剂,该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m(PW12):m(C)==4:6,回流时间4h,烘干温度150℃,烘干时间4h.酯化反应Ⅱ采用均匀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最优工艺条件为:n(1,4-丁二醇双马来酸单酯):n(AEO2)=1.00:2.15,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14h,催化剂用量ω(PW12/C)=1.5%,对每步合成的产物结构用IR和1HNMR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ELENIMOL JS-2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及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大泡压法测定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ELENIMOLJS-2)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考察了浓度、温度和电解质对DST的影响,计算了反映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结合Word-Tordai方程,对ELENIMOL JS-2水溶液的吸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吸附初期为纯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为拟扩散控制模式,吸附中期为混合动力学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无溶剂催化合成三硅氧烷聚醚改性物及其表征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醇聚醚与七甲基三硅氧烷为原料,用氯铂酸作催化剂,成功合成三硅氧烷聚醚改性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其表面活性与流变性能.结果表明,三硅氧烷聚醚改性物的CMC(临界胶束浓度)为84.0mg/L,此时表面张力为20.9mN/m.  相似文献   

13.
超声震荡及化学试剂对碳纳米管分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碳纳米管分散的因素,结果发现超声震荡可抑制碳纳米管的团聚,而添加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则可以使其分散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室温常压下,以氢化铝锂为还原剂在溶液中还原烯丙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体系,制备了烯丙基功能基团修饰的正六边形硅单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硅晶体的尺寸分布、晶面取向及表面组成,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三氯硅烷与四氯化硅浓度比为1:3时经过还原可生成尺寸为20~50nm,表面有烯丙基基团的(111)晶向的单晶硅.  相似文献   

15.
气体水合物生成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研究了添加剂对甲烷气体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微量的表面活性剂降低了甲烷气体水合物在静止反应器中形成的诱导时间,并使水合物快速形成和生长,提高了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填充密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水合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强。液态烃环戊烷降低了水合物形成的诱导时间,但环戊烷不能提高水合物的填充密度。  相似文献   

16.
反相微小乳液合成速溶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小乳液法合成了速溶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乳化剂和pH值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NH4)2S2O8—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NaHSO3引发剂、单体浓度、烯丙醇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pH值等于10;乳化剂用量为5%(油相);引发剂浓度分别为0.06%、0.04%、0.02%(W单体);烯丙醇的浓度为0.08%(W单体);单体浓度为40%(水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分子量超过2×107,且溶解性能优于溶液聚合和反相悬浮聚合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17.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磺酸钠及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 3种体系的水溶液在适当条件下均可自发形成囊泡. 结果表明, 虽然3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相似, 但在与同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囊泡时的复配比例及囊泡的稳定性却有很大区别. 考察了3种体系囊泡自发形成时的复配比例, 并探讨了囊泡的形成机理及其时间稳定性,利用负染TEM技术观察了囊泡的形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酰胺 ( PAM)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1 831 )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LAB)混合体系的粘度的测定 ,绘制了ηr- T,ηsp·ρPAM-1-ρPAM关系图。研究表明 PAM与 1 831的络合作用强 ,是较好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19.
水合物分离二氧化碳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体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气体分子填充水分子产生的晶格而形成的一种笼形晶体.这种水结晶体具有高密度的特性使其成为诸多基于气体水合物应用技术的基础.利用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原理,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以气体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在海洋深处.对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和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甲苯磺酸(p-TSA)三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生成的促进研究,确定了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的机理与途径.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能缩短气体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提高了气体水合物的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20.
A polyacrylate emulsion containing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s a stabilizer was mixed with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CTAC) and a cationic surfactant containing an oxide ethylene chain(OEMD-20),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mixtures of CTAC and PAE had higher conductivities than PAE;The mixtures of OEMD-20 had lower conductivities than P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