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物配建停车库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主体,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对缓解中心区停车难具有重要意义。将特征价格模型(HPM)引入静态交通领域,在探讨该模型拓展性与可移植性基础上,首先以建筑物区域位置、建筑物服务用途、车库规模、出入口所在道路等级、停车收费标准、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自变量,以单位时段停车库平均利用率为因变量,分别建立线性、半对数、双对数停车库利用率模型。然后应用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配建停车库数据,分别建立上午、下午、晚间时段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半对数利用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建筑物区域位置、服务用途、停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最主要因素,且停车库周边每10个路内泊位会对停车库利用率产生1%~7%的竞争性影响。最后结合模型回归数据,从规划、管理、停车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伟  张秀媛 《科技信息》2007,(20):203-204
随着我国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就停车规划与配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做以对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停车规划、配建对应的阶段策略及分区策略。统计国内大城市停车配建指标,推荐大城市停车配建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诊断城市各区县停车设施发展差别及存在问题,构建城市级停车设施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停车设施长效管理体系。从城市停车管理角度探究城市停车设施的发展需求,并从城市停车综合治理、停车设施合理性、停车设施供需水平、停车设施信息化水平、停车设施管理水平5个准则,兼顾城市停车管理者、停车场运营者、停车场使用者的需求,选取31个指标构建城市级停车设施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停车设施动态评价指标的数据特点,提出基于熵值-秩和比的城市级停车设施动态评价方法,使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使用秩和比检验评价指标独立性,对各区县停车设施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分级,并使用算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级停车设施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中,停车设施管理水平、停车设施供需水平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权重分别为29.296%和26.556%;指标层中停车综合治理机制、路内停车设施供需比、配建停车社会供需比等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对算例中16个区县停车设施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针对Q区、C区、W区的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对策。研究结果能较好反映各区县的停车设施发展状况,可通过年度动态评价机制将各区停车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反馈,...  相似文献   

4.
李颖秋 《工程与建设》2012,26(3):307-309,340
随着城市机动化的发展,城市居住区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通过对巢湖市居住区的停车调研分析,发现停车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停车配建指标的不合理并分析影响居住区停车指标制定的相关因素。通过建立一种多因子关系模型的方法来确定巢湖市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居住区的停车指标,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围绕轨道站TOD开发是支撑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降低小汽车出行依赖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对轨道站点周边建筑停车配建指标进行了均质化数值的折减,对轨道站点能级差异、距离差异等要素对停车需求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传统的轨道站点“节点-场所”模型基础上,引入“联系”维度评价以系统刻画出行者从轨道交通站点到达周边建筑的交通衔接转换过程的影响,从节点、场所、联系三个维度构建了轨道交通站TOD综合指数量化模型,以反映不同的轨道站点类别、交通衔接条件、出行距离对停车需求变化的影响,并提出轨道站点TOD综合指数对周边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影响计算方法。最后,以南京市停车配建指标修订研究为例,通过对城市不同分区及不同类别轨道站点TOD综合指数测算,提出了轨道站点周边建筑的停车配建指标折减数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2):52-57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随之突显出来,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剧增的交通量,其中,医疗建筑的停车缺口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针对潍坊市中心城区部分综合医院的停车设施进行现状调研,全面掌握其供需情况,并依据医院配建标准进行分析,总体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并针对部分医院的停车设施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近远期相结合的规划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的设置标准,对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城区停车泊位现状进行分析,为区域内城市的新、改、扩建的公共建筑、居住类建筑及其他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保障交通安全有序、配置合理、使用方便,并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CBD地区的高强度开发为建筑配建停车场带来新的难题,根据现行的停车配建计算方式,高层建筑所需配建停车泊位数量巨大,要求修建多层地下停车场与多对车库出入口,既不利于工程设计,同时也不利于停车交通组织.停车共享方式利用不同用地性质停车高峰差异性,采用停车泊位公共管理方式,极力提高泊往利用率,成为城市CBD地区解决停车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地铁车站上盖开发地块由于开发量大、地下可建设空间有限,按照常规配建标准建设地下车库面临较大困难.采用指标对比法、城市类比法、项目经验法、理论计算法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地铁上盖地块公建类建筑停车配建泊位按照标准值80%建设、住宅类建筑停车配建泊位按照标准值建设的实施对策.以地铁6号线天泰路站地铁车站上盖开发地块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设计实证,能有效解决地下车库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缓解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拥堵、优化景区内部停车设施供给,针对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承载力及其对停车设施规模的约束作用进行研究。探究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道路动态交通与停车的相互作用,基于景区周边路网交通特性构建景区停车供需关系模型;分析路网中小汽车与常规公交对交通承载力的影响,构建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承载力模型;基于路网景区交通承载力对停车设施规模的约束作用,构建路网交通承载力约束下的景区停车设施供给模型,并以西安昆明池景区及其周边道路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昆明池景区周边的路网交通承载力为6 413 veh/h,与路网交通承载力相匹配的停车设施供给数为7 581个,昆明池景区现状停车设施供给数为5 988个,景区停车泊位缺口达1 593个,高峰时段需要增加临时供给、提高周转率以满足停车需求;提出的交通承载力约束下的城景相邻型景区路网停车设施供给方法,为优化景区周边道路设施结构、制定景区停车管理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对缓解城景交通系统交通拥堵、改善城景相邻型景区停车设施现状、调节景区交通网络、景区资源供需状态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设和谐社区要素的分析,阐述了城市规划在建设和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和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原则。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交通出行质量的日益关注,静态交通问题特别是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城市车辆保有量迅速增长,公共停车设施的严重滞后,停车设施多头分散管理、缺乏相互协调,使目前天津市的停车愈加困难,尤其是中心商务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天津市停车现状分析,借鉴其他城市以及国外停车场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阐述解决天津市停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私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运营停车设施系统中,考虑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私人企业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停车资源分配情况、停车收费设定标准,以及停车需求数量的大小.结果表明,租赁费率变化对于停车费、停车需求量、停车位分配比例无影响;收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停车需求量下降;私人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导致全社会福利水平相应降低;停车设施总体数量增加时,全社会福利有所增长;停车搜索时间增加导致全社会福利下降.此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停车设施的规划、停车费率的设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完善国家标准普适性强而针对性较弱的问题,探索适宜安康市县城的文化设施规划标准。方法运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结果现有相关规划标准与安康9县文化设施的实际建设相差较大,不能满足规划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必要建立针对性较强的适宜性标准,其标准应包含配建体系和相关标准两方面内容,具体包括设施类型、设施规模、服务人口、千人指标等。结论县城文化设施的配置既要满足县城居民的需求,同时也要为县城周边的乡镇和农村地区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构建覆盖全县域的城乡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的延误主要发生于交叉口,提高交叉口信号的运行效率对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基于车辆平均延误、停车次数和通行能力的多效益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并使用了粒子群算法进行编程求解。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求解出的优化配时方案降低了交叉口车均延误和停车次数,同时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综合改善了交叉口的多个指标,对提高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分析停车设施的现状,指出现代女性停车设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女性停车设施的基本造型、色彩、结构等以及对使用对象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设计方案,设计出以曲型结构为基础的女性停车设施,使其具有防撞功能又不失美观时尚的特点,解决女性停车的短板,又能满足女性审美的需求,不会带来被歧视的感觉或者抵触情绪,具有很好的功能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市发展经验证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停车-换乘是有效解决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一种方法.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地安排必要停车,提高路外停车设施泊位利用率,也能保证停车场设施的功能及科学合理的运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长沙市为例,对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设施规划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为我国城市静态交通规划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激励政策,住宅小区私家车快速增加,住宅小区特别是90年代以前建的居住小区的停车成了一个难题.文章在分析临汾市居住小区停车现状、停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住宅小区停车问题的规划设计思路,来缓解小区停车难.  相似文献   

20.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交通信号配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和停车次数最小为目标,建立信号控制交叉口配时模型,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得到各相位最优配时参数绿信比和周期时长。以某一交叉口为实例,将此方法配时结果与经典配时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交叉口车辆停车次数略有上升,通行能力略有降低,但是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大大降低。这表明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解决交叉口配时问题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