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乡土教育"的意义,就是从个人生长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教导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进而培养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深度调试的中国,在地域城乡的社会结构差异之下,由全球化及城市化挟裹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乡弃土,但并未能融入城市的孤悬无根生活,暗藏着文化失却与社会秩序失谐的混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乡土教育,彰显着中国社会转型秩序型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举凡中西政治发展历程,单纯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发展都会导致不成熟的政治发展,成熟的政治发展离不开国家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也是如此。中国的基层社会将经历生存性社会、发展性社会和创造性社会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国家将经历汲取性国家、保障性国家和服务型国家三个阶段。基层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双向互动、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中西社会结构的对比,尤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最为经典。但它们只提供了中西对比的一横切面,极易忽略中西社会结构各自变迁发展的脉络。就西方而言,社会结构经历了从整体主义城邦到村落家族共同体,再到现代法治社会的变迁;就中国而言,则经历了从传统部落礼乐时代到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再到以平等原则重塑的差序格局的变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现代民间公益性组织开始出现,带有公民自治色彩的机构也少量存在,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生活领域正在萌芽。这种正在变化的社会结构系统称为公民社会。当然,中国公民社会仅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同时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需要构建以自立平等、责任信任、协商参与和宽容和谐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0,(2):11-11
中国社科院2009年12月21日发表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发展的动力将更多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国内消费的增长。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中期加速的成长阶段。目前中国正在加速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阶段,大力消除城乡之间在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这将在中国发展史上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卿家康 《科技智囊》2000,(10):14-16
一信息社会是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后,人类正在迈入信息社会。对于什么是信息社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解释。有的说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特别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的思想,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状况,并提出了许多关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的精辟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优化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是邓小平社会结构理论的现实出发点和着眼点。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源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它必将与法治国家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进行了阐述,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经历了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转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的过程,又在更高起点上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回归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的过程。这种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出发而自觉实现的。江泽民经历了我们党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两次转换的过程,并在第二次转换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谭运莲 《奇闻怪事》2009,(10):77-77
建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囊》2011,(6):8-18,20,22,24,31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我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结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社会分工的日益多样化,社会成员的思想独立性、差异性与多变性也不断增强.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与碰触,促使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如何引导社会成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辩证地考察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发现,二者的互动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其大致经历了古代科技与农业社会的原始融合、近代科技与工业社会的分离、当代科技与知识社会的全新的全面融合等阶段;各阶段特征迥异但又紧密相连,从而构成科技与社会互动历史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是实践维度,它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即不是单纯源于人的观念,也不是单纯源于客观世界,而是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质是自主地、"无障碍"地进行实践;二是社会历史维度,自由的实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解放是同步的,经历了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三个阶段;三是中国现实维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初步实现了政治自由。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走出了物质贫乏的困境,初步实现了经济自由。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强起来,中国人民正在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使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传统角色为中心的角色文化受到冲击。为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提供了契机,同时,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契约是指依照法律订立的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社会契约把社会和国家看作是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用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与发展,原先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正在被瓦解,这就需要重建社会契约,建立良性的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实现“中国梦”打下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既是特定文明类型的存在,又是特定社会的客观规范。当代中国存在着的社会失范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转型而引起的结构性失范。所以,当代中国克服普遍社会失范现象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健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极不稳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已愈来愈深。我国具有特殊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绵二元结构与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是我国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中、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27年来,中国社会学学者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理论,它们主要是:社会转型论、二元社会结构论、三元社会结构论、社会结构“断裂论”、社会结构紧张论、和谐社会结构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对488名有留守经历和581名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羞怯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在羞怯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羞怯体验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留守/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羞怯、自尊、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均相关显著(r=-0.21~0.52,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羞怯正向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预测其孤独感,但是自尊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羞怯不但正向预测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还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间接预测其孤独感,多重中介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但在社会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且人自身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人正在从传统依附型人格向现代独立个体转变,独立个人的生成,是现代性产生的重要标志,女性独立人格的生成又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