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超支化聚乙烯亚胺-铜纳米簇(hPEI-Cu NCs),并利用其构建“turn on”荧光纳米传感器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进行定量快速检测.hPEI-Cu NCs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85 nm,在510 nm处有强发射,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态呈现良好的分散性,粒径为(1.3±0.3)nm.在加入Cu2+后,hPEI-Cu NCs的荧光被Cu2+淬灭; 但当存在DEHP时,Cu2+不能淬灭hPEI-Cu NCs的荧光,且使其荧光强度比不加DEHP时有所上升.随着DEHP质量浓度的增加,hPEI-Cu NCs的荧光逐渐增强,从而达到检测DEHP的目的.荧光强度变化率((I-I0)/I0)与DEHP的质量分数在1.0~7.0 mg·kg-1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当信噪比为3 时计算出DEHP的最低检出限约为0.4 mg·kg-1.  相似文献   

2.
环境中的Hg2+具有强烈的毒性和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可被人体吸收且不易排出,因此对环境中Hg2+的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绿色荧光的木瓜蛋白酶铂纳米簇(Papain-Pt NCs)为荧光探针对16种不同金属离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探针对Hg2+具特异性。随后将不同浓度的Hg2+与Papain-Pt NCs混合,发现该探针荧光强度与Hg2+浓度具有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5~100μM,最低检测限达2.7μM,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中规定的Hg2+含量(5μM)。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纳米探针可成功应用于定量检测包括水样和土样在内的环境样品中的Hg2+,其回收率为95.82%~109.20%。由此可见,该荧光纳米探针可用于快速、便捷且经济地对环境中Hg2+进行检测,从而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领域提供一种有益的技术,并为其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基于磁性荧光双探针基础上的免疫快速检测体系,以实现液相中快速检测食品中2,4-二氯苯氧乙酸(2,4-D)残留.该体系将2,4-D抗体结合Fe3O4@SiO2-NH2得到的复合物作为磁性探针和固相载体,2,4-D-OVA被标记CdTe@SiO2-NH2作为荧光探针以产生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探针与磁性探针复合物与2,4-D抗体竞争结合实现免疫快速检测.探讨了荧光探针最佳优化条件,在p H值8.2,2,4-D-OVA加入量为500μL,偶联时间为70 min时,偶联得到的荧光信号最强,双探针检测后得到该检测体系最低检测限为3.55×10-8.得到金磁、量子点荧光双探针免疫系统,绘出标准曲线,得到最低检测限达3.55×10-8.该检测体系与传统ELISA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放大检测信号.  相似文献   

4.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纳米纤维膜,其较大的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能够满足超灵敏度传感要求.荧光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金属离子及小分子,但部分荧光探针受到溶剂影响及较差的灵敏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将静电纺丝技术与荧光探针结合开发的传感器可以明显提高传感灵敏度,从而拓宽了荧光探针的应用范围.总结了负载荧光探针的纳米纤维传感器对常见阳离子Zn2+、Ni2+、Al3+、Cu2+、Hg2+、Fe3+等进行荧光识别和检测,为荧光探针在环境、生物、食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2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仲胺基团的蒽类荧光分子,该小分子在不加其他任何试剂的情况下能够与二硫化碳(CS2)发生反应,通过硫原子的重原子效应导致分子荧光淬灭.利用核磁氢谱、碳谱、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以及荧光光谱证实了该荧光分子与CS2的反应,该类分子可成为检测CS2的“Turn Off”型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高性能荧光温敏探针材料,用荧光强度比率法,对NaY9-x-y(SiO4)6O2:xBi3+,yEu3+荧光粉体的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中存在Bi3+→ Eu3+的高效能量传递,单一波段激发Bi3+发光离子,可获得Bi3+和Eu3+的双发射荧光光谱;温度升高时,Eu3+发射光谱的猝灭速率比Bi3+缓慢;根据不同温度下2种发光光谱强度的比值,获得了NaY6.192(SiO4)6O2:0.108Bi3+,2.7Eu3+在300~450 K最高相对灵敏度为1.51 %·K-1,大大优于可实用温敏材料的相对灵敏度数值(0.3 %·K-1),该材料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同时检测生物体内二氧化硫衍生物(HSO3-/SO32-)和过氧亚硝酸根(ONOO-)对深入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一种双响应比率荧光探针(NI),用于HSO3-/SO32-和ONOO-的双重检测。在该探针中,半花菁被选为荧光发色团,碳碳双键被作为识别单元。NI发射的近红外荧光(746 nm)可分别切换至绿光(582 nm)和蓝光(406 nm),以分别响应HSO3-/SO32-和ONOO-。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可以用于肝癌细胞HepG2中HSO3-/SO32-和ONOO-的双重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团簇MnPS3的磁学性质,设计了团簇MnPS3的初始构型,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最终得到6种单重态和3种三重态稳定构型.利用Multiwfn程序计算团簇MnPS3三重态构型的成单电子数、自旋布居数、自旋磁矩、轨道态密度及电子自旋密度差等磁性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各轨道对团簇MnPS3磁性的贡献大小为d轨道>p轨道>s轨道>f轨道;金属Mn原子对团簇MnPS3磁性的影响较大,非金属原子P和S对团簇MnPS3磁性的影响较小;d轨道态密度图对称性较差,且对应峰值相差较大,故d轨道是团簇MnPS3磁性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荧光金纳米材料展现出的独特光学特性使其在生物检测和医学诊断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改变配体或者生物支架合成的各种荧光金纳米团簇(gold nanocluster,Au NCs),在传感检测、医学成像和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就荧光和共振光散射技术和方法对水溶性的荧光金纳米团簇的合成以及检测机理作出介绍,并简单总结了金纳米团簇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检测,包括金属离子、阴离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等各种分析物检测中的应用。同时,评述和展望了荧光金纳米团簇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苯并噻唑衍生物荧光探针BDT,在中性水体系中,探针BDT与HSO3-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破坏了探针分子的π-共轭体系,阻断了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过程,引起溶液颜色及荧光发射波长的显著改变,从而可实现在水体系中比色/比率检测HSO3-。探针BDT对HSO3-表现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出限为2.86×10-7mol·L-1。实验结果表明,探针BDT能够用于白糖和白酒中一定浓度范围内HSO3-的检测及对HeLa细胞中外源及内源性HSO3-的荧光成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聚乙烯亚胺(PEI)与甲醛反应合成发蓝色荧光的聚乙烯亚胺(FPEI),根据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FPEI结合能力强于曙红Y(EY),使EY与FPEI间的距离增加,导致EY荧光恢复,并建立FPEI/EY双荧光体系测定SDS的比率荧光法.结果表明:SDS的浓度为0.62~60.00 μmol·L-1,F550/F460与SDS的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62 μmol·L-1,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回收率  相似文献   

12.
以DNA模板金纳米簇(DNA-AuNCs)作为荧光探针,发展了一种灵敏检测胰蛋白酶活性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水解成多肽片段,释放出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半胱氨酸残基与金纳米簇通过Au-S键形成非荧光的配合物,导致金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该方法对胰蛋白酶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2.0mg/L,检出限为20μg/L(R_(SN)=3).此外,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胰蛋白酶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核酸外切酶Ⅰ在基因组活动和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快速检测核酸外切酶Ⅰ的活性对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设计一个高效的DNA模板合成荧光金纳米团簇(Au NCs),以其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简单、灵敏和无标记的方式检测核酸外切酶Ⅰ(ExoⅠ)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核酸外切酶Ⅰ的加入,单链DNA将从3'端至5'端被消化,金纳米团簇失去了单链DNA模板的保护出现团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可用于核酸外切酶Ⅰ活性测定.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基团的修饰和特殊DNA序列的设计,提高了核酸外切酶I活性测定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团簇MMoS4(M=Ni、Co、Fe)内部结构稳定性及极性,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对团簇MMoS4稳定构型的态密度图、极化率、偶极矩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团簇MMoS4中构型1((3))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不易发生改变,其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构型;团簇MMoS4各稳定构型除4((3))外均为极性分子,并且构型1((1))偶极矩最大,具有最强的分子极性;对态密度图的分析显示,团簇MMoS4中p-d-d、p-d杂化作用较强,对团簇构型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单链DNA为模板,制备了单链DNA-银纳米簇(ssDNA-Ag NCs)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检测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的荧光传感分析方法.设计的ssDNA既能作为模板合成ssDNA-Ag NCs荧光探针,又能与目标分析物微囊藻毒素-LR通过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结合.采用透射电镜(TE...  相似文献   

16.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lypican Proteoglycan 1, GPC1)是胰腺癌的重要标志物,为实现对GPC1的高灵敏度检测,使用金纳米团簇(gold nanoclusters, AuNCs)制备了免疫型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 PEC)传感器.其中AuNCs起到光电转换的作用,在AuNCs表面链接上特异性GPC1抗体(anti-GPC1),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GPC1的光电化学传感检测.结果表明,基于AuNCs的免疫型PEC传感器对GPC1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可以实现GPC1的传感检测.最终在0.01-5 ng/mL的GPC1浓度范围内,达到了3.483 nA/(ng·mL-1)的灵敏度,以及3.33 pg/mL的最低检测限,实现了对GPC1的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是一类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开发能特异性检测MMP-2的智能型荧光纳米探针,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都至关重要。利用亚铜离子催化的“点击”化学反应将荧光素(FITC)和多肽底物KCPLGVR偶联,并与dp-PEG-Mal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通过巯基与马来酰亚胺的反应,制备得到一种新型MMP-2特异性响应荧光纳米探针Fe3O4-PEG-KCPLGVR-FITC。通过体外重组酶检测和肿瘤细胞成像结果表明,合成的探针对过表达MMP-2的MCF-7细胞(人乳腺癌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在MMP-2过表达的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团簇NiPS3的成键情况和稳定性进行研究,以密度泛函理论为理论基础,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团簇NiPS3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最终得到二、四重态下共10种优化构型.通过对各原子间平均键级、平均键长和成键键级贡献率三方面对团簇NiPS3的成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P—S键的平均键级较大,平均键长较短,说明在团簇NiPS3中P—S键的成键能力最强,成键强度最大;各原子之间成键键级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P—S键>Ni—S键>S—S键>Ni—P键.通过对各构型能量参数和HOMO-LUMO能隙差两方面对团簇NiPS3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构型1(2)的校正能(EZEP)最低,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最小,结合能(EBE)最大,相较其他构型更加容易形成,且其HOMO-LUMO能隙差最大,故在构型1(2)中电子跃迁较难发生,即构型1(2)的热力学稳...  相似文献   

19.
以聚丙烯酸(PAA)为稳定剂,成功合成了水溶性的CdS量子点(QDs).CdS QDs表面的羧基能与Eu3+ 结合导致QDs聚集,有效引发QDs间能量的转移,致使CdS QDs荧光显著猝灭.当加入PO3-4时,由于PO3-4与Eu3+的结合能力强于CdS QDs表面的羧基,CdS QDs荧光强度又逐渐恢复.由此建立一种基于CdS-Eu(Ⅲ)体系荧光恢复可视化测定磷酸根离子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简单,检测限为0.078 μmol·L-1.  相似文献   

20.
银纳米团簇(silver nanoclusters,Ag NC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一般由几个到上百个原子组成,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银纳米团簇具有尺寸小(2nm)、比表面积大、光物理性质好、表面易于修饰及荧光性质可调节等优点.作为新型荧光探针,荧光银纳米团簇已成功用于对金属离子(如Hg2+、Cu2+)及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过氧化氢、葡萄糖、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银纳米团簇在生物化学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并对银纳米团簇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