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琳  段克勤 《科技信息》2014,(13):270-273
<正>1はじめに類義語の使い分けは日本語を勉強する中国人にとって、非常に煩わしいことである。いままで、類義語についての研究が少なくないが、類義語である外来語と漢語の面に重点を置く研究が少ない。従って、本論文には、「印象」と「イメージ」の例を踏まえて、類義語である外来語と漢語の使い分けを明らかにしたい。本稿では、まず、日本語では類義語の定義また語種について簡単に説明する。そして、「印象」と「イメージ」の各辞書でも定義を参考しながら、使い分  相似文献   

2.
汉日维度形容词"粗、细"在空间实指义和引申义上有共通语义,但也存在意义用法不对称,语义引申机制不一致的情况。在语义引申意中,汉语"粗"往往用于表示贬义,"细"表示褒义;而日语中,"太い"一般表示褒义,"細い"表示贬义。在句法上,汉语"粗、细"用法有对称性,即能用"粗"的基本也能用"细";而日语的"太い""細い"除了在条形物和人体部位上的对称性外,在其他名词上多呈现"细"能用而"粗"不能用或者极少用的非对称性倾向。同时,它们在做状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细"使用频率远高于"粗",并且它与"開く/開ける"等动词的搭配是汉语所没有的语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韩海莲 《科技信息》2012,(31):327-327
在日语学习的中接续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难点,因此研究日语接续词对日语学习者以及从事日语教育的工作者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蓑示顺接关系的日语接续词“それで”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独白和对话当中的意思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的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有人称限制,这点与汉语、英语相比,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特色。一般情况下感情形容词只能用于第一人称,如果要用于其他人称,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形将主观的感情形容词客观化。这一语言特色的用法背后蕴含着日本人内外有别的待人接物意识这一文化要素,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日语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属性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例如:早い、赤い、危ない、大きい等;感情形容词表示人的感情、感觉,例如:嬉しい、寂しい、懐かしい、恥ずかしい、ほしい、痛い、眠い等。另外,つまらない、寒い、面白い、可愛い等形容词则具有表达客观状态和主观感觉的双重意思。这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与汉语、英语相比具有日语独有的特色,对此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霞 《科技资讯》2014,(13):217-217,219
"~化"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存在的词,是中日两国的同形近义词,在两国的语言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虽然形式上都是同一个汉字"化",但是无论是在意思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其异同,就有可能误用。因此,本文以中日两国同时存在的词"~化"为探究对象,以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の『中日対訳コーパス』中的用例为语料,分别从"~化"的基本意思,在中日两国中"~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试图找出汉语中的"~化"与日语中的「~化」之异同。为今后的日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形容词是日语中最主要的词性之一,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每一天我们都在使用形容词。而像"近い"这样的形容词,可以说是最普通,最基础的形容词。但是,但即使是这么普通的一个形容词,它的用法却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够了解它的具体用法,作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完全套用汉语似的思维使用,就很容易造出文章标题这种错误的句子。虽然汉语和日语的被动表现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从错误用法入手,对形容词"近い"进行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于中国人的日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赵晓妮 《科技信息》2010,(18):I0155-I0155
对于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中有很多汉字和中文一模一样,即使不用知道其日语读音也不影响对其意思层面上的理解,故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感觉非常轻松。执教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单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单词,忽视对其进一步的学习研究而导致出现好多问题。而实际上好多这样的中日同形词并非意思完全一样,有些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例归纳整理,从而对日语学习提出建议以供日语学习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以否定接头词“不”或“无”开头的词语。掌握这些词是日语学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据笔者调查爱现,日语学习者对于否定接头词“不”和“无”的意义没有清楚的概念,尤其对于它们的读音掌握的不是很好。文章从否定接头词“不”和“无”的意义辨别和读音规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望能给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力 《南昌高专学报》2011,(2):59-60,63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立场。日语中的诸多表达受到视点的制约,"视点"的不同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日语中的授受表达作为表达人际关系的常用语言形式,就受到了视点的制约。本文从"视点"角度出发,对授受表达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达的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出了一些常见但又比较容易误用的日语单词,以提示广大日语学习者能正确运用这些字面上和汉语相同,但意思却相差甚远的单词。  相似文献   

11.
日语和汉语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很多同形语。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较容易的掌握日语单词,另一方面也会使语言学习陷入误区。在本文中以"发展"的词性为例,解读中日语言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2.
<正>1先行研究中日两国语言由于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无论字、词,乃至句式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总会感觉掌握日语并不困难,但在那些初看来为相似之处并认为其会对日语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会由于母语的影响而对日语学习引起负迁移作用。很多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以下现象:当一句话出现在眼前,需要用外语表达时,首先想到的是用中文如何表达,然后将中文的意思表达直接译成目标语。这一现象在日语学  相似文献   

13.
余洋 《科技信息》2010,(12):160-161
忽视日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在母语和日语之间直译的情况,在不少日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这很容易制约他们提升语言水平。本文就学习者对"~てください"句型的一些不当使用进行了分析,探析教师怎样设计教学过程,补充多元的表达方式,讲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视双方身份地位的尊卑、关系的亲疏,得当地表达"请求"。  相似文献   

14.
梁田 《科技信息》2012,(31):338-338
在日语中,“嬉しぃ”和“乐しぃ”都可以表达愉快的心情。翻译成中文,意思非常接近。因此有许多日语初学者无法正确区分二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大量例句,总结出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汉语“让”字句时,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常将其用法简单地对应成日语初级阶段就学习到的“使役形”,即使到了日语水平很高的阶段也很难在人称之间灵活转换,自如地翻译出“让”字句,为此将汉语的“让”字句和日语“使役表达”的意思重合部分按照人称进行分类,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日语高级学习者和母语者的使用差异,总结日语高级学习者“化石化”的误用类型,并且运用“视点”的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日语“使役表达”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丽琼 《科技信息》2011,(13):215-215,213
日语中有许多不容易区分的类语词,这些词意思相近,甚至在字典中也互为释义,但其实在类似的用法中,还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有的使用范围。这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不容易分辨,也给广大日语爱好者正确使用这些词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像「~がたい」「~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些词就是其中的例子。本文将从意思、接续和在具体例句中的情感差别、语感来分析这几个词的用法异同。  相似文献   

17.
罗坚 《科技信息》2010,(30):I0151-I0152
本文尝试从日文中带"を"格的动词单句结构特点与汉语的及物动词单句结构特点来进行对比研究,并从中文句子中的述宾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将助词"に"与"を"误用的原因,提出避免误用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睿来 《科技资讯》2008,(32):178-178
格助词“に”和“で”在日语当中使用十分频繁,在实际运用时也容易混淆,可以说这两个格助词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此,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和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汉字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传到日本,日本在采用汉字时,有的并不是直接采用中国汉字的原本意思,而是经过一定的变容来适应日本民族社会的需要,因此,日语中的汉字的意思和汉语中的汉字所代表的意思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霞 《科技信息》2011,(23):I0266-I0266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看似相同意义的词语,在日语中总是会既有和语的单词又有外来语的单词。而这种情况往往被理解成,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使用时两者皆可,不再细究其实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