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Ar^+离子溅射方法将300nm SnO2薄膜沉积在Si片上,分别对膜层进行60keV,5×10^16cm^-2Mg^+离子注入和100kdV,6×10^16cm^-1Nb^+离子注入,对未注入,Mg^+离子注入,Nb^+离子注入3种薄膜进行500℃,4h退火处理.  相似文献   

2.
室温下应用Ar^+离子源辅助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取向的YSZ过渡层薄腊地NiCr合金基底上;基底加温至750℃,用分子脉冲激光高温超导薄膜于YSZ/NiCr上,并切割一材,实验结果表明:YBCO超导线材不但为c-轴取向的,同时为在a-b平面内织构的,其临界温度Tc≥90K,临界电流密度Jc≥1×10^6A/cm^2(77K,0T)。  相似文献   

3.
在200keV重离子加速器上,使用120keV的H+,He+,N+,Ar+等离子对C60分子薄膜进行了辐射处理,对辐射后C60膜的Raman谱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离子辐射会影响C60薄膜的结构,不同的辐射注入剂量会使C60分子薄膜产生聚合和非晶碳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辐射离子的剂量大小有关,并存在一剂量阈值.研究表明C60分子的聚合与辐射碰撞过程中的电子能损有关,而C60薄膜非晶碳化现象则主要受核能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蒸发a—Si1—xCrx薄膜的电导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电子束蒸发的掺过渡金属元素Cr的非晶硅基薄膜a-Si1-xCrx的变温电导特性。实验结果表明,X≤10at%的组分范围内,室温电导率由8.7×10^-6增大到7.2×10^-1Ω^-1,cm^-1,在290K到500K的范围内,薄膜的电导机制为载流子激发到导带扩展态的传导导电和EF附近的杂质定域态的载流子热激活的跳跃导电。Cr^3+离子在非晶薄膜中的存在形式,它对硅悬挂键的补偿以及掺Cr  相似文献   

5.
C^+注入Si中形成SiC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C^+离子注入硅衬底,衬底温度约为400℃,C^+离子引出电压为45KeV注入剂量为5*10^17cm^-2。经高温退火形成硅沉淀,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对所形成的碳化硅埋层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吸收光谱实验数据和d轨道理论确定了V^2+:NaCl和V^2+:NaBr中的V^2+-Cl^-(Br^-)键长,结果表明,NaCl和NaBr中的V^2+-Cl^-(Br^-)键长明显小于未掺杂晶格中的Na^+-Cl^-(Br^-)离子距离,本文所用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纳米陶瓷薄膜材料的结构与导电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以柠檬酸为配体,采用ISG法制备了钙钛矿型稀土复合氧化物LaMO3(M为Ni^3+、Co^3+、Cr^3+和Fe^3+)纳米陶瓷薄膜,研究其在还原气氛下的结构与薄膜导电性的关系,通过B位离子对征钛矿型稀土复合氧化物气体敏感效应影响的考察,发现随着还原程度的增大,纳米薄膜的化学吸附氧减小,氧空位增多,电阻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N+注入参数对40Cr钢和GCr15钢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使40Cr钢和GCr15钢表面硬度得到了提高,且存在一个最佳注入剂量为4×1017ions/cm2。  相似文献   

9.
使用N^+对聚苯胺溶液流延成膜进行离子注入改性,注入剂量最高为5.0Zm^-2,能量为10 ̄40keV。研究发现,本征态聚苯胺薄膜的电导率随着注入能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随注入剂量的增加程度较缓慢,当能量增至36keV时,电导率增加9个数量级,FTIR光谱图显示了N^+注入后,使聚苯胺分子链部分C-C和C-H的σ键断裂,从而改善了它的导电性能。X-射线衍射说明,注入离子使聚合物微观结晶性能降低,无  相似文献   

10.
用分子轨道和双自旋-轨道耦合模型,研究了Ni^2+在AgCl和AgBr四角晶位中的EPR零场分裂和g因子,结果表明,不应忽略配体Br对AgBr:Ni^2+EPR参数(D,g)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Si^+和Ti^+注入H13钢注入层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Si^+(100keV,5×10^17cm^-2)和Ti(100keV,3×10^17cm^-2)注入H13钢注入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板条状马氏体完全消失,Si^+注入导致注入层晶粒细化,而Ti注入导致注入层非晶化。  相似文献   

12.
用ESR(ElectronSpinResonance)波谱研究(C2H5)4NB10H10Cu和(CH3)4NB12H12Cu的结构和化学键。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中^11B和^14N核与Cu^2+之间不是以共价键或者离子键形式直接连接,很可能存在着Cu-H-B桥键,但Cu^2+和^1H之间的作用比较弱。(CH3)4NB12H12Cu中Cu^2+位于B12H12^2-轴对称性配位场中,因而有较高的对  相似文献   

13.
室温下应用Ar+ 离子源辅助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 (0 0 2) 取向的 YSZ过渡层薄膜于NiCr 合金基底上;基底加温至750 ℃,用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YBCO 高温超导薄膜于YSZ/NiCr 上,并切割成线材.实验结果表明:YBCO 超导线材不但为c-轴取向的,同时为在a-b 平面内织构的,其临界温度Tc≥90 K(R= 0),临界电流密度Jc≥1×106 A/cm 2(77 K,0 T).  相似文献   

14.
溴离子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位扫描和环盘电极等方法研究酸性介质中溴离子在铂电极上的多步氧化反应行为,证实在1.1V电位处发生的反应是:Br--eBrad,(1)Brad+BradBr2(aq).(2)在电位1.5V处发生的反应是:Br2(aq)Brad+Brad,(2′)Brad+H2O-e=HOBr+H+.(3)其中反应(1)具有典型的可逆性.实验测得Br-离子的扩散系数为1.8×10-5cm2·s-1,反应(1)的标准速率常数为2.0×10-3cm·s-1.  相似文献   

15.
氮化碳薄膜的红外吸收光谱(FTI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了采用RF-CVD方法制备的氮化碳薄膜的FTIR曲线,膜层中的C-N键、石墨相、C=N键和C≡N键的红外吸收峰波数分别为1250cm^-1,1576cm^-1,1687cm^-1和2054cm^-1。采用技术措施避免石墨相析出的氮化碳薄膜,其红外吸收谱只出现了C-N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948cm^-1),薄膜中的其它功能基团的存在对C-N键的振动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Al-SiO2系统中进行Al离子注入以改善Al膜质量和提高其与SiO2基底的结合力;注入能量为70keV,注入剂量分别为5×1015/cm2和5×1016/cm2Al离子.结果表明注入后膜基结合力提高了10倍以上,显微硬度也明显提高.然而,高剂量注入导致薄膜中拉应力的产生,降低了膜基结合力.Al离子注入还使薄膜晶粒细化,从而改善薄膜的韧性.  相似文献   

17.
真空升华条件对C60/C700薄膜成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热重分析测定C60/70混合物的明显升华起始温度约为600℃。在高真空(10^-3Pa)中加热C60/C70混合物使其升华,在KBr晶体上形成薄膜,对不同升华条件下所得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光谱进行比较,得出了薄膜成分变化规律,发现600℃加热混合物足够长时间,能去除混合物中低碳素富勒烯杂质,再恒温700℃升华混合,薄膜主要由C60组成。  相似文献   

18.
采用Ar^+激光泵浦单模稳频染料激光器,在16840cm^-1-16860cm^-1测量NO2分子的斯塔克调制谱。用一阶和二阶斯塔克效应对谱线的线型和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获得了一些激发态的电偶极矩参数。  相似文献   

19.
用分子轨道和双自旋-轨道(双SO)耦合模型研究了MgO、AgCl和AgBr中掺杂Ni^2+(d^8)离子的EPRg因子。研究表明,由于配体Br(4p电子)有大的SO耦合系数和较强的共价性,其对AgBr:Ni^2+的g因子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用光声方法观测乙烯酮分子的激光诱导离解以及研究离解碎片CH2(X3B1)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说明在355nm强激光辐射下,乙烯酮的非线性吸收只能诱导乙烯酮母体分子和(或)离解碎片的多光子离子化,这是造成光声信号随激光能量升高而降低的原因,再化合过程CH2(X3B1)+CH2(X3B1)—→C2H2+2H的速率常数是2.39×10-11cm3molecule-1S-1CH2(X3B1)+CH2CO—→CH3+CHCO的反应速度常数估计是10-12cm3molecule-1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