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载于活性碳上的草酸铁还原后镀以金属钾所制成的合成氨铁催化剂表现特高的活性,经过对体系各组分的深入研究,我们获得以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该发明首次提出以氧化亚铁为主要成分氧化亚铁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较高活性的新理论,研究确定了新型A301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值,筛选确定了A301型催化剂的助催化剂成分,并开发了A301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钾助催氧化铁系脱氢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原子簇K_2O·Fe_3O_4,对乙苯两步络合活化和脱氢的方式进行EHMO的量子化学处理。计算得到的净电荷、重迭集居数和HOMO的数据表明,乙苯脱氢主要是乙苯受催化剂活性相原子簇中一个铁原子的多位吸附,形成σπ键络合,苯环稍失电子而带少量正电荷,通过超共轭效应和邻近另一个铁原子与氧原子的配位络合作用,两步活化α-H和β-H,最后脱H_2或H_2O并生成苯乙烯。乙苯脱氢反应中,只有在第二步脱β-H生成苯乙烯的过程中,才有付反应产生,其中生成甲苯的趋势较大;钾的加入不仅降低催化剂的电子脱出功,而且降低催化剂的酸强度,抑制了生成苯的付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新研制成功的含氧化镧的合成氨铁催化剂HL_(111b),这种催化剂活性高,450℃时出口氨超过部颁标准,优于目前工业用催化剂.425℃时,除A_(110)外它们互相接近.通过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初步研究,表明HL_(111b)催化剂含有镧与铁的互化物,同时稀土富集在晶界上,促进了Fe对N_2的吸附能力,因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KIT-6为模板用硬模板法合成了有序中孔铁催化剂,并引入Cu助剂,考察其费-托合成反应催化性能,采用原位小角X-射线衍射和N2物理吸附等对其表征,考察了Cu助剂和CO还原对其催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板法合成的铁催化剂不同于传统沉淀铁催化剂,它具有特殊的有序中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费-托合成反应活性和C5+选择性.Cu助剂使有序中孔铁催化剂的还原性提高,故活性最高.CO还原后的催化剂为孔径均一的中孔结构,比表面积较大,但有序性降低,存在部分孔坍塌.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各种多钼酸钾合成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各助熔剂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挥发速率;求得反应速率常数,确定在高温下K_2Mo_3O_(10)和K_2Mo_4O_(13)的分解反应为零级反应,其活化能分别为130.8和191.5KJ/mole。并研究了各多钼酸钾助熔剂体系对NAB晶体生长的影响,通过比较,认为以K_2Mo_3O_(10)为主的助熔剂体系为多钼酸钾系列中生长NAB晶体最好的助熔剂体系。  相似文献   

7.
稀土金属氧化物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是探索稀土金属氧化物的氨合成铁系傒化剂的催化活性。稀土氧化物和氧化钾促进的催化剂比氧化铝和氧化钾二促进催化剂的氨合成活性高。这种行为不仅在常压而且在高压下都已经观察到。氨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随稀土金属原子序数而改变。可以预期,稀土金属氧化物作为氨合成铁系催化剂的一种促进剂,在工业上是很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8.
早在1926年已知将硷金属盐加入钒催化剂中可显然增加其对二氧化硫氧化的催化活性.关于硷金属盐的助催化作用已有不少的研究工作.Frazer及Kirkpatrick发现K_2S_2O_7在钒催化剂的工作温度能溶解V_2O_5而生成熔盐.等对V_2O_5—K_2SO_4,V_2O_5—K_2S_2O_7体系的研究,等对V_2O_5—Na_2SO_4体系的研究,及Topsoe等对Rb,Cs,K,Na的焦硫酸盐与V_2O_5体系的研究都说明在工作温度时V_2O_5与以上盐类的体系已处于熔融状态.Topsoe等且认为其熔点降低是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另一方面Neu mann等认为硷金属盐的作用是防止V_2O_5被SO_2还原为VOSO_4以致活性降低.发现钒钾催化剂在工作条件下可被SO_2还原.并认为这是钒钾催化剂的活性在450°突然降低,而使Arrhenius綫在450°左右发生破折的  相似文献   

9.
第四周期过渡金属对乙苯脱氢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祝以湘,夏明,何淡云(化工系物理化学研究所)Fe_2O_3-K_2O系乙苯脱氢催化剂一般由铁、碱/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三部分组分。后者中,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经常被各种牌号的工业催化剂所选用(表1)。人们曾...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_近似计算方法,对周期表ⅣA~ⅧA族中各选一个过渡金属助催剂离子M~(n+)(=V~(3+),Ti~(3+),Fe~(3+),Mn~(2+),Mo~(4+))与合成甲醇铜基催化剂铜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对CO活化的效应进行量子化学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以碳端基吸附在提出的含助催剂的铜基催化活性原子簇中心结构模型Cu_4MO的~1Cu上CO_得到助催剂M~(n+)的协合吸附,进一步减少了CO的键级;助催剂与催化剂铜间轨道的相互作用,影响铜的价态,增加金属d电子的反馈,改变吸附CO的态密度,从而促进CO的活化,文中还对比了不同助催剂,对CO的活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以三铁核甲酸络合物为母体的催化剂的合成,对氨合成进行了活性测试,结果有较高的活性,关于此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1973年在我国第二次固氮会议上,许多单位在日本田丸合成氨EDA催化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碱金属Na为电子授主的EDA体系催化合成氨的报告,活性都比田丸的高。1974日本Ozaki又报导了钌——钾EDA体系催化合成氨的文章。我国固氮EDA协作组采用金属钾的EDA催化剂,得到比金属Na高得多的合成氨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制备稀土金属离子助催的铜锌基醇水蒸汽重整催化剂并分别比较了铜锌和两种以稀土Ce^3 ,Zr^4 为助催剂的铜锌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的催化性能:在220℃反应条件下,Cu-ZnO,Cu-ZnO-Ce2O3和Cu-ZnO-ZrO2的甲醇转化率分别为28.1%、37.3%和51.6%,后两个催化剂的氢选择性高达100%,CO的选择性为0。Cu-ZnO-ZrO2催化剂经60h的运转后,催化剂的性能不变,触氧实验表明该催化剂能满足甲醇燃料电池电动车启动温度低、CO2选择性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纳米铜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金属铜基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国内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纳米金属铜基催化剂的改性、制备方法及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是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分散度及在较低温度下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有着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原位EPR,TPSR和NM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乙醇合成催化剂Rh-Mn/SiO2的性质,结果表明,活性金属铑及锰经浸渍法担载于载体上后即与表面羟基作用使金属固定在氧化硅的表面上,保证了高度分散活性金属的稳定性;高度分散中的铑锰相互结合,构成了乙醇合成中的高活性位;研究发现表面硅羟基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RuCl3·3H2O为钌活性前体,高温热处理活性炭为载体制备钌催化剂.利用CO化学吸附表征手段,考察RuCl3活性前体的脱氯温度及各类助剂的氢解活化温度对活性金属钌分散状况的影响,并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氨合成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此载体的钌催化剂脱氯温度对金属分散度的影响不大,但对活性的影响却是显著的.影响活性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氯离子的去除程度,碱金属促进的钌催化剂受金属分散度的影响比Ba-Ru TC更明显;各助剂对氢解温度的选择性缘于助剂的作用状态与抗热性,可从分散度的变化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用气相色谱技术跟踪醇类在各种半导体催化剂上光助脱氢的动力学行为。用铂和RuO_2修饰TiO_2的双功能氧化还原催化剂,可显著地提高醇类光助催化脱氢的活性,醇类在Pt-RuO_2-TiO_2催化剂上光助脱氢活性的顺序为异丙醇>正丁醇>正丙醇>乙醇>甲醇。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阻抗频谱技术,研究Bi-Mo系丙烯选择氧化催化剂助催剂Fe的不同量与电导活化能和催化剂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当Fe/Bi小于4/6时,电导活化能由没加Fe时的485kJ/mol降于160kJ/mol.这时丙烯氧化为丙烯酸的选择性明显增加;Fe/Bi超过该限度后,电导活化能上升,选择性下降,此现象与体系中钼铁酸铋固溶体的形成和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9.
氨合成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uCl3·3H2 O作为钌活性前驱体 ,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Ru C催化剂 ,利用CO化学吸附等表征手段 ,考察钌负载量和预还原处理条件对钌催化剂活性金属分散状况的影响 ,并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氨合成活性评价 .结果表明 ,当钌负载量较低时 ,金属粒子晶粒度较小 ,分散均匀 ,钌利用率较高 ,当负载量质量分数为 4%时 ,炭载体对钌的分散基本已达饱和 ,随着钌负载量进一步增大 ,钌粒子呈明显聚集状态 ,分散度明显下降 ;预还原处理的条件直接影响Ru C催化剂的性能 .  相似文献   

20.
对漆酚铁铝高分子复合试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中存在O-Fe和O-Al键.还测定了催化剂中的含水量,分析了催化剂活性与含水量的关系,探索了漆酚高聚物及其助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催化剂的可能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