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夏,一场大雨连下两天,校园内的花园里,积水汪汪,雨后几天,有些苗木蔫了,进而落叶死去,而有些则经受住了考验,依旧郁葱。学生们议论纷纷:要是早知道植物的耐涝耐旱能力就好了,可以在涝地方多植耐涝苗木,在旱地方多栽耐旱苗木。好一个“早知道就好了”,这不正是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问题吗?于是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向学校提供一份科学的绿化建议,一次课外探究活动启动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降水空间、时间分布严重不均匀,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且多集中在夏季,呈现南涝北早、东部沿海台风及暴雨多发,西北部干旱、风沙灾害频繁等势态。干旱因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对农业造成的直接损失最重及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大而成为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讨论了200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大旱的气候成因和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3.
广东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广东5~9月的降水量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将广东5~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为全省性早(涝),西南涝(旱)东北旱(涝)等4种主要类型,前4种类型占该降水场总方差的69%;广东5~9月旱涝在1954~1963年间出现频繁,旱涝共5次,而在1964~1990年间仅出现2次,且旱涝的出现往往是全省范围的  相似文献   

4.
选取江浙沪地区1960—2008年22个气象台站汛期(4—9月)的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旱涝状况.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汛期降水可分为4种类型:全区偏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1960—1987年以全区偏旱型为主,1988—2008年以南涝北旱型为主.通过已有研究成果对各年旱涝气候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全区偏涝型主要受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全区偏旱型与副高的强度、范围和副高脊线位置等有关,厄尔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通常会出现南旱北涝降水类型,东旱西涝降水类型主要受副高和西风带移动影响,中心旱南北涝型主要受到台风的影响而出现.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旱涝灾害类型;旱灾的发生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涝灾的发生具有5年左右的周期;50-70年代关中地区涝灾偏多,气温偏低;冬季偏寒常易出现来年夏旱,冬季偏暖常易出现来年夏涝;90年代的旱灾增多,尤以秋旱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1981—2014年)的全球逐月经向风和纬向风、比湿和位势高度场等再分析格点资料及贵州省84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4年7~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与贵州旱涝的关系。分析表明:贵州7、8月降水异常旱、涝年份,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存在显著的差异。旱年,中国大部分地区低层以东北风水汽输送为主,贵州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是水汽辐散区,不利于降水的产生;涝年,则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贵州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为水汽辐合区,为贵州的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由此进一步证明水汽输送的建立是贵州夏季旱涝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山东省1961—1998年16个代表站的3~5月降水实测资料,对山东春季旱年与涝年进行划分并对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春季涝年与旱年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东亚大槽的异常减弱、乌拉尔地区高度场的明显降低是造成山东春季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是山东地区春季降水的重要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耐湿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周麦13号和矮早781在灌浆期对涝渍胁迫的生理学效应,结果表明:在淹水条件下,周麦13号的叶绿素、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系活力均高于矮早781;而矮早781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却明显高于周麦13号,这揭示了不同的耐湿性品种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西水、旱、蝗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区近380年来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季风气候异常是导致旱、涝灾害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貌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性旱、涝灾害的重要因子;生态环境恶化及河流水位暴涨暴落是引起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久失修促使农田旱涝调节能力减弱。论证了旱、涝灾害与蝗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东亚飞蝗未彻底根治之前,旱、涝灾害与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互相配合,是造成飞蝗大发生的重要根源.提出以下综合治理对策:(1)加快河流治理.消除旱、涝灾害;(2)积极造林绿化,维护生态平衡;(3)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上述三项措施后,我区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可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10.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区近380年来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季风气候异常是导致旱、涝灾害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貌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性旱、涝灾害的重要因子;生态环境亚化及河流水位暴涨暴落是引起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久失修促使农田旱涝调节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1978年和1980年异常梅雨季节转换期入手,对北半球100毫巴环流特征进行谱分析。指出在100毫巴上对于中高纬度,旱涝年梅雨季节的转换期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种定常波动。即反映空梅的1978年以波数为3的盛行波起主要作用,而梅雨期特长的1980年则以波数为2的盛行波起主要作用,致使造成旱年和涝年环流特征上的主要差异。文中在指出早涝环流差异的同时,还认为在研究南亚高压与我国长江中下游旱涝关系时,除注意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外,还要重视南北振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涝、旱、震、疫、雹等灾害发生的次数为多。与其他时期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灾害类型众多、灾害次数频繁、成灾面相对较小、存在区域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宝鸡30年(1971~200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宝鸡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及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不同级别平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百分位方法在安徽旱涝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正态的(或非参数的)γ分布的保证率计算(百分位数),利用安徽淮北、江淮、沿江、江南四个地区1951-2000年4至10月与4月至翌年3月每3个月滑动的季度雨量和年雨量资料,运用百分位方法计算给出第70%-80%、80%-90%和>90%百分位偏旱(偏涝)、旱(涝)、大旱(大涝)降水指标;探讨了各季度对旱(涝)的贡献率、各地区旱(涝)及其旱(涝)程度顺位、旱(涝)频率、以及各地区在全省性旱(涝)中的比重.因为各季度旱(涝)指标是滚动的,这对于实时的季度和全年旱(涝)监测诊断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旱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史料为据,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研究表明:湖北省旱涝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年年有灾、季季有灾害、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区区有灾、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受灾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灾情逐渐加重等特点;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涉及自然地理地貌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环境退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涝渍胁迫下杨树内源激素及其它生理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涝渍胁迫时三种美洲黑杨无性系叶片脱落酸(ABA)、蛋白质以及基茎乙烯含量比对照有显著提高,而叶片玉米素核苷(ZR)含量却明显低于对照,无性系之间的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综合生长状况认为,ABA、乙烯含量增加易导致叶片衰老、气孔关闭,但不是简单的生长抑制,它们可以促进不定根的形成,从而促使ZR含量提高,这些特性对涝渍缺氧条件下,植物生存和生长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苗木抗涝能力大小与ABA、乙烯、ZR以及蛋白质等性状在涝渍胁迫下的反应敏感度,以及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的能力有一定关系,反应早,恢复快,则苗木抗性强。比较三种杨树无性系生理性状及生长状况认为,I69杨在涝胁迫下表现最好,I351杨在渍胁迫下,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赣南、赣北地区近五百年来旱涝时空分布及其阶段性、周期性等变化特征,还对特大旱涝、连旱连涝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旱、涝存在重现性和持续性,干湿具有二百年交替演变规律。在每个干湿阶段中,还有一系列中、小尺度的干、湿波动。为旱、涝超长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叶邑东西陂方位考杨晓宇叶公沈诸梁尹叶期间,最重要的一项政绩就是带领叶地民众修成了东、西二陂,变水害为水利,使方城之外数10万亩农田涝蓄旱灌,确保收成,令多年战乱的楚北境民得以男耕女织、安家乐业。它比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开凿的十二道引漳工程早100...  相似文献   

19.
黑杨派3个无性系的盆栽涝渍试验表明,土壤渍水时3个无性系苗木基茎韧皮部的PAL活力和有机物含量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差异。根据在渍水时苗木基茎韧皮部的PAL活力大小和苗木生长指标的综合衡量,3个无性系的耐渍能力大小是新无性系105杨〉351杨〉母本I-69杨。105杨受涝20d仍具有抗涝能力,但受涝时间延续到40d,则超出其忍受范围,致命苗木体内出现代谢紊乱,各种有机物含量异常,PAL活力超常升高,苗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天津旱涝灾害的历史和大量气象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总结概括出了天津旱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并从气候、地形、河流状况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天津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