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镜观察表明,新分离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表面光滑,在质膜外没有纤维状物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几乎没有发育:培养1天后,线粒体明显增加,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沿质膜发育,质膜变得粗糙;2天后,质膜发生折皱,高尔基囊泡向质膜外分泌它的内含物;6天后,质膜表面出现明显松散分布的再生壁。在培养基中附加200 ppm 香豆素处理,在培养1天后,质膜仍然光滑,未出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天后,质膜开始变粗糙,内质网开始发育。试验表明,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原生质体再生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它们的可能作用。香豆索可能是在一定时同内,通过抑制质膜的活动和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发育而抑制壁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杉木筛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超微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发育分化初期,筛母细胞与形成层细胞极为相似,细胞壁薄,仅有胞间层和累积少量壁物质的初生壁;随后伴随筛胞的径向扩张,初生壁开始加厚,壁密度、厚度均一,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未表现出异质性,仍为初生壁;最终,径向直径约为形成层细胞的1~1.5倍。伴随筛母细胞的细胞壁增厚,前质体多分化为淀粉质体,P-质体较少;筛域的分化与筛胞壁的发育同步;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筛域的形成;成熟筛胞的筛域多见于其端部,侧壁较少。由此可见,杉科在裸子植物中属于演化水平较高的类群;参与筛胞分化的细胞器主要是内质网,其次是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筛胞分化中,细胞核的变化特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3.
鹅毛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鹅毛竹为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鹅毛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造孢时期的造孢细胞胞质较浓厚, 线粒体、高尔基体丰富,含有大量的小泡,有少量油滴; 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超微结构特征明显,分裂前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含大量小泡、环状片层、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分裂期的小孢子母细胞胞质中的小泡、线粒体更加丰富,高电子致密颗粒的数量明显增加; 二分体细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个别细胞壁上有胞质通道,胼胝质壁加厚; 刚释放出的小孢子壁薄,线粒体、环状片层丰富; 中央期小孢子形成期呈圆球形,细胞质稠密,具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随着小孢子的发育,其外壁逐渐增厚,在质膜外侧形成了3条宽窄不等的电子致密带,即外壁表层、基粒棒层和外壁内层,此时形成萌发孔; 成熟花粉粒充满淀粉粒。在花药发育期间出现雄性败育现象,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和小孢子母细胞及单核小孢子形态畸形,这些异常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鹅毛竹为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鹅毛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造孢时期的造孢细胞胞质较浓厚,线粒体、高尔基体丰富,含有大量的小泡,有少量油滴;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超微结构特征明显,分裂前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含大量小泡、环状片层、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分裂期的小孢子母细胞胞质中的小泡、线粒体更加丰富,高电子致密颗粒的数量明显增加;二分体细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个别细胞壁上有胞质通道,胼胝质壁加厚;刚释放出的小孢子壁薄,线粒体、环状片层丰富;中央期小孢子形成期呈圆球形,细胞质稠密,具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随着小孢子的发育,其外壁逐渐增厚,在质膜外侧形成了3条宽窄不等的电子致密带,即外壁表层、基粒棒层和外壁内层,此时形成萌发孔;成熟花粉粒充满淀粉粒。在花药发育期间出现雄性败育现象,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和小孢子母细胞及单核小孢子形态畸形,这些异常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葡萄耐盐细胞系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葡萄耐盐细胞系和对照系的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表明两类细胞系均由排列紧密的分生细胞团组成 .但是 ,与对照系相比 ,耐盐细胞有几个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 :液泡较大 ;质体内积累淀粉粒 ,形成杯形变形质体 ;脂滴、高尔基体和平行于胞壁堆积的内质网明显增多 ,出现包绕着高密度核糖体的环形内质网 ,细胞壁内突生长 ,表面凹凸不平 ,胞间连丝丰富 .这些结构改变可能与葡萄细胞的耐盐能力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6.
洋葱(Allium cepaL.)珠孔塞由珠柄表皮细胞径向伸长特化而来,外观呈扇形规则地排列于珠孔之外。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珠孔塞细胞富含线粒体、粗顼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细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液泡。珠孔塞细胞朝外的分泌面有质膜内陷及不发达的壁内突,细胞壁外嗜锇分泌物较厚且呈明显的层次。在珠孔塞细胞、珠孔塞与珠柄细胞之间,有较多胞间连丝。  相似文献   

7.
在单核小孢子有丝分裂的赤道面上,有大量径向排列的微管和少量聚集在赤道板上而被横切的成膜体微管,许多小囊泡充填在成膜体微管之间并与其融合成初期的细胞板。推测大部分小囊泡衍生自高尔基体,少部分囊泡可能来自于一些较大的液泡。在进一步的发育中,细胞板逐渐增厚并向两端扇状延伸抵达花粉内壁,同时靠近生殖细胞壁的生殖和营养细胞的胞质中出现较多的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的行为与位置说明它与生殖细胞壁的进一步发育可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一些较大的液泡似乎也能直接释放内含物参予壁的组成。分别用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及0.5%的高锰酸钾液处理的生殖细胞壁和花粉内壁的电子染色强度呈现一定差异。在生殖细胞壁逐渐与花粉内壁分离的过程中,生殖细胞通过其内陷的壁和花粉内壁不规则节段增厚而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附着在花粉内壁上一段时期后再逐渐脱离。在近成熟的花粉粒中,游离在营养细胞质中的生殖细胞尚有一较薄并有相当多胞间连丝的壁,细胞质中有较多的高尔基体和一些粗面内质网及少量的小液泡。 对生殖细胞壁的本质及壁形成在发育生殖生理上的意义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小孢子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绒毡层的变化.有下列四个主要特点:1)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质体和小泡丰富,并出现前乌氏体;2)四分饱子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产生大量粗糙内质网;3)单核花粉粒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内质网消失,出现大量多泡体,并在多泡体中的小泡内沉积电子致密物;4)解体的绒毡层细胞质中含有脂体、脂滴、乌氏体、微粒体等细胞器.处于单核花粉粒时期的雄配子体,在细胞中央的细胞质中含有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而在靠近细胞壁的细胞质中粗糙内质网发达,同时还有丰富的质体和线粒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沙冬青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1)小孢子母细胞早期壁上有胞间连丝,随着发育,壁上出现了胞质通道.母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和质体丰富,细胞处于明显的代谢活跃状态.四分体时期内质网消失.2)在小孢子发育各期质体和线粒体一直存在,细胞质中分布着小液泡,质膜上有泡状内陷.小孢子核靠壁后发生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大小悬殊的细胞,此时,可见到大量的质体集中分布在营养细胞质中靠近生殖细胞壁的附近.3)在小孢子早期,绒毡层中内质网、线粒体和质体丰富,内质网持续产生大量小泡并在其中沉积电子致密物形成球状体(Orbicule).小孢子后期,绒毡层细胞中内质网消失,出现大量的多泡体、球状体和脂体,绒毡层开始解体.在2-细胞花粉时绒毡层的解体产物大量流入花药腔中.  相似文献   

10.
油松树脂道结构及与树脂产生和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树脂道由上皮细胞围绕着引长的胞间隙构成,在上皮细胞外又有2~3层鞘细胞。它们在各类器官中均有分布,除胚珠外树脂道都以裂生方式发生,但是在不同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从树脂道细胞超微结构特点分析。上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都参与了树脂的合成,但由质体、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合成的树脂及由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合成的树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质膜分泌至原生质体之外,然后,分泌至质膜外的树脂则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细胞壁分泌至树脂道腔中.  相似文献   

11.
钙与苹果软化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软化过程中,果肉细胞壁分解释放的Ca2+主要分布于中层分解形成的空腔中;浸钙处理的果肉细胞中,Ca2+主要存在于质壁间隙及中层空腔中,并向细胞壁扩散以强化细胞壁,向细胞质扩散以降低各种软化因子;果肉细胞Ca2+含量降低,硬度降低,而呼吸强度、膜透性、可溶性果胶含量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低温及浸钙处理条件下,果肉组织Ca2+含量高,软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12.
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InsP3)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several neurotransmitters, hormones and growth factors by mobilizing Ca2+ from a vesicular, non-mitochondrial intracellular store. Many studies have indirectly suggeste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to be the site of InsP3 action, though some have implicated the plasma membrane or a newly described smooth surfaced structure, termed the calciosome. Using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a purified InsP3-receptor glycoprotein, of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260,000, in electron microscope immunocytochemical studies of rat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we have now localized the InsP3 receptor to ER, including portions of the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 population of smooth-membrane-bound organelles (smooth ER), a portion of subplasmalemmal cisternae and the nuclear membrane, but not to mitochondria or the cell membra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InsP3-induced intracellular calcium release is not the property of a single organelle, but is effected by specialized portions of both rough and smooth ER, and possibly by other smooth surfaced structures. The present findings are the first immunocytochemical demonstration of an InsP3 receptor within a cell.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细胞原生质体拆合技术是在细胞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本课题选择高产酒精的K氏酵母和具有淀粉糖化能力的黑曲霉进行拆合研究,以期形成核体/胞质体一原生质体,核体/胞质体—核体/胞质体等多种类型的融合子,实现远缘杂交。本文深入研究多种因素对K氏酵母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并添加了牛血清白蛋白,聚乙烯吡咯烷酮;酵母细胞壁合成前体物以提高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当原生质体形成率>95%时,再生率最高达58.6%。此外,本文初步研究了酵母原生质体的分部拆分。  相似文献   

14.
对中华蜜蜂工蜂上颚腺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发现上颚腺呈囊状,胞内管和胞外管的管壁由3层结构组成。细胞连接为隔壁桥粘连接。核为卯圆形,腺细胞内含有许多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也存在。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也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15.
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与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黄瓜无菌苗子叶游离原生质体,培养在含NAA1mgL~(-1)+2,4-D0.5mgL~(-1)+6-BA0.5mgL~(-1)的MS(大量元素减半)和DPD液体培养基中,3d后开始第1次分裂。10d后形成细胞团,在2种培养基中均形成愈伤组织,转入含IAA3mgL~(-1)+6-AB1mgL~(-1)的MS固体培养基后分化出苗。实验对黄瓜无菌苗子叶游离原生质体的光照和温度条件进行了研究,从1500Lux至25000Lux的光照强度对原生质体的游离没有明显的影响昼夜温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恒温下生长的无菌苗,原生质体游离较困难同时讨论了子叶及叶片的细胞形态与原生质体游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6株谷氨酸产生菌以甘氨酸、青霉素和溶菌酶不同组合处理,对其原生质体形成进行了比较,在最佳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5~100%。B9-15 菌株细胞形态特殊,表面呈凹陷状,仅在含1.5~2.0%甘氨酸的高渗培养液中就能形成原生质体,在加有壁制剂的丁二酸钠高渗培养基上,所试菌株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从10.5%~61.8%,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两种基因型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一年以后形成部分颗粒状和粉粒状结构,可用于悬浮培养。当分散好、生长快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形成后,即可作为原生质体培养的材料。较长时间的悬浮培养容易使材料的胚性丧失,昌乐5号的胚性悬浮细胞系20天左右建成,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为14/10~5(再生植株数/植板的原生质体数);而山农587的悬浮培养物需5个月以后才能用于原生质体培养,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仅为4/10~6。  相似文献   

18.
以地衣状芽孢杆菌53-A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53-A6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99.7%和30.9%。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原生质体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