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活跃和生活交际的日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和潮流。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也是近年来汉语词汇研究关注的热点。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网络新词新语中的"词汇化"等特殊语法现象,引导新词新语的正确使用。本文将对近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化"等特殊语法现象进行探讨,使人们对词语的发展演变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年度流行语最能反映当年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当代大学生对"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的了解情况。整体上,大学生对流行语还算比较熟悉,但有些类型的差异,从人群特征来看,男生、大四学生、艺术类学生对流行语相对更熟悉一点;从流行语涉及的领域来看,大学生最熟悉的流行语是环保类、综合类、体育类、社会生活类、灾害类,最不熟悉的是科技类、国际时政类、经济类、国内时政类。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注重句子的造设和词语的选择使网络流行语极富于情感性,生动形象,传播广泛。修辞手段运用谐音、借代、讽刺等辞格为重点,追求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网络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之后,它就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人们交流的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一大主体的大学生,因其本身的特点,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更是越来越高,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在介绍网络流行语特点的基础之上,分析在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5.
林赟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44-45
近年来,网络、电影等传播媒介中的时髦语随着大众的广泛使用成了特有的社会流行用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时代特征,折射出一些潜在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流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语用偏误,对汉语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流行语并规范流行语言的使用成了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当今各大网络平台来看,网络已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各种网络流行语深刻影响着高校青年的学习和生活。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仔细分析网络流行语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我们才能认识到网络流行语对高校青年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以载体因素、流行因素、时效因素为标准,对2012年网络流行语进行语义分析,可以为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研究作出一定的共时理论积累,也可为历时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动态语言研究等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流行语自身特点、留学生需求和汉语教学大纲、汉语教材滞后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流行语教学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加强流行语教学的规范性就要首先从数量范围上进行规范,同时,教学中注重流行语使用场合的教授。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流行语是言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活的真实映照,是高校文化现状最直接清晰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20世纪末,传媒的力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分析研究传媒发展对高校流行语形成的影响,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脉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QQ、微信、微博、MSN、Facebook等社交工具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以近年来出现的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了两种网络流行语共有的特点,即非独立性、形式简洁、时效性、创新性和派生性;同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预制语块,即程式化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效应优势。研究发现,程式化语言具有很强的语言生成能力,能够加速语言处理的速度,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流利程度和地道程度。因此,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要想提高自己的二语水平使其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流利程度和选词能力,就应进行更多的程式化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中代码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用“私人语言”与“我们共同的语言”相对,这种相对是语言的发音过程。“私人语言”是呼唤“大家都来看”的我的感觉的一瞬间,“命名感觉”就是“说”一个词,意义是从命题开始,并以命题为结束的思想的过程,闪电般的思想就是理解。思想贯穿经验及分割一个经验,逻辑使我们永远被一个经验所吸引,于是逻辑最终形成我们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很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对词汇中固有词语进行创新使用是网络用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刀"在网络语言中就被赋予了动词的行为意义。"刀"字的意义新用,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它还与英语中美元的读音"dollars"首音字母发音相近,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转喻的认知心理思维。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指定特征的弹性语言.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必然的,不可少的.能使公文表意周密严谨,使灵活性内容留有余地,使不便直陈其言的内容不言而喻,使普遍性问题得以概括,简化文字量.如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在运用中要注意适应特定语境,注意与含糊语言的区别,注意与精确语言的关系,注意模糊词语的模糊度,使公文语言达到准确、严谨、精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今社会用语用字的实际 ,一方面强调无论说话还是写作 ,都必须遵守语言这套“规约” ;另一方面指出面对言语中出现的变化 ,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17.
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汉礼貌原则,对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并举例说明。然后指出了解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玲  熊斐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57-58,62
自然语言存在模糊性。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模糊语言总会违反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但实际上这种违反有助于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从语用上看,它使语言简洁,灵活,礼貌。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隐喻性的语言不仅出现在文学文本中,而且还充斥着我们的日常语言,隐喻无处不在。因此,语言的理解不仅仅指语言字面意义的理解,还包括对说话人话语中隐喻意义的理解。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新的隐喻方式的理解和适应过程。本文试图结合概念合成理论,重点探讨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机制,以及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考英语单选题的重点转向考查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说用英语的能力;即从单纯的语法选择,转向特定语言情景中的语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