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振荡法、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和5种模型分析了一种新型除草剂—单嘧磺隆在8种农田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Freundlich能够较好的描述单嘧磺隆在8种土壤中吸附特性能,其Kads-f在0.417~3.523之间变化,吸附顺序为:2#土壤6#土壤3#土壤4#土壤1#土壤7#土壤8#土壤5#土壤.吸附等温线常数1/nads在0.748~0.943之间变化,呈现出非曲线形式.同时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在供试土壤中具有较弱到中等的吸附能力,这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吸附最重要的因子.此外,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随pH值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不同农药对稻田中三棱草的防除效果,采用吡嘧磺隆与10%草克星可湿性粉剂、30%唑草酮悬浮剂、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72%2,4-D丁酯乳油混合施用,进行防除稻田三棱草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吡嘧磺隆+2,4-D丁酯、吡嘧磺隆+挫草酮和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对三棱草均有一定效果;从杂草防除效果来看,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0g/hm2+2,4-D丁酯乳油150ml/hm2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0g/hm2+30%挫草酮悬浮剂60g/hm2两组药剂配方,对稻田三棱草除草效果好于苄嘧磺隆+吡嘧磺隆.  相似文献   

3.
以吡嘧磺隆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吡嘧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并比较了3种不同致孔剂和致孔剂体积对所合成的聚合物吸附量和颗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为致孔剂制备的吡嘧磺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均高于采用正己烷和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为1∶1)为致孔剂的,致孔剂的用量对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聚合物的粒径影响比较明显;以36 mL二氯甲烷为致孔剂制备的聚合物的颗粒度最大,D50为5.36μm,吸附量为3321.29μg/g。对该聚合物进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征及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形成了明显的印迹位点,且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苯磺隆、甲磺隆和烟嘧磺隆的吸附量分别为1146.19、1044.21、1087.27、1051.92和1023.89μg/g,其中对吡嘧磺隆的吸附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除草剂对谷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志刚  王宏富 《太原科技》2008,168(1):50-51
探讨了2,4-D丁酯、扑草净、单嘧磺隆对谷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扑草净质量浓度为1 200 g/hm2的防效超过80%,为防除马齿苋的最佳除草剂处理;扑草净质量浓度为1 200g/hm2和单嘧磺隆质量浓度为600 g/hm2的防效超过80%,为防除反枝苋的最佳除草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氟嘧磺隆的室内外除草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空白组进行了对照和比较,验证了氟嘧磺隆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酰嘧磺隆在田间防除杂草的效果和对春小麦产量影响及安全性评价,采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选取50%酰嘧磺隆WDG除草剂防除春小麦田间伴生一年生阔叶杂草。结果表明,50%酰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除春小麦田间多种伴生阔叶杂草。50%酰嘧磺隆WDG剂量45~60 ml/hm2,每公顷兑水300 kg在春小麦3~5叶期、阔叶杂草2~8叶期茎叶喷雾,使用后春小麦增产3.27%~11.39%,阔叶杂草株防效达85.63%,鲜重防效达87.01%。  相似文献   

7.
由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超高效除草剂#92825大田示范推广“项目通过验收。验收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实地考察了大面积施用10%单嘧磺隆可湿粉的冬小麦除草示范田和施用44%谷草灵可湿粉(单嘧磺隆混剂)的谷田除草示范田的除草效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药完全符合大田除草剂示范推广的要求,建议尽快办理农药临时登记,  相似文献   

8.
在B3LYP/6-31G*水平对单嘧磺隆分子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分子中存在N—H…N分子内氢键,从而使分子更加稳定.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垂直跃迁能,得到最低能量激发的吸收波长为339 nm,溶剂效应使其蓝移.在298.15 K,标准压力下,该化合物分子的生成反应为放热的自发过程,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分别为-939.910和-588.470 kJ.mol-1.  相似文献   

9.
两种新型农药单嘧磺隆、单嘧磺酯是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采用生物测试中光合抑制率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新型农药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这两种新型农药在低浓度时就已经对鱼腥藻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其EC50值分别为8.46×10-3,7.46×10-4,5.89×10-3; 6.67×10-4,5.00×10-3,5.59×10-3mg/L.实验所用3种鱼腥藻在两种新型农药影响下,浓度越高光舍抑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在香港郊野公园内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草灌丛、灌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类型,设置样地5 000 m2,用0.05~0.1 g#8226;m-2嘧磺隆对样地中的薇甘菊进行化学防除试验, 并在施用除草剂后3、5和14个月跟踪调查施药对薇甘菊的杀灭效果以及对样地中其他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嘧磺隆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3个月,样地中有45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占样地内所有种类的30%.受影响最大的是藤本和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乔木受影响最小.施药后14个月,乔木和灌木生长正常, 草本植物基本恢复.施药清除薇甘菊后,能大幅度地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采用超临界甲醇对陕北中低温煤焦油进行提取处理,并对产物进行分离,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考察甲醇添加量、压力、温度和搅拌速率等反应条件对轻质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添加量对萃取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压力;温度及搅拌转速对抽提结果的影响较小,最后得到陕北中低温煤焦油在超临界甲醇中轻质化的最佳条件为:甲醇与中低温煤焦油体积比10:1,压力9 MPa,温度250℃,超声转速30 r/min,轻油收率为78.9%。通过探索煤焦油在超临界状态下轻质化过程,有利于煤焦油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甲醇裂解催化剂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社会问题,阐述了甲醇裂解制氢气的重要意义,重点对甲醇低温裂解催化剂体系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催化剂体系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碳酸钙、氢氧化钙和氧化钙在催化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活性,并以轻质碳酸钙为原料,经过高温焙烧制备了氧化钙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低的影响。选取活性最高的氧化钙催化大豆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生成物中甲酯的含量来计算生物柴油的收率,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3.5%、醇油摩尔比为10∶1、回流时间为3.5 h,生物柴油收率可高达97.3%。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短链醇的直链越短,支链越少,生物柴油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甲醇喷射时刻对甲醇/二甲醚(DME)双燃料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甲醇在上止点前26°CA喷射,对DME低温反应几乎没有影响,但对DME高温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ME和甲醇的高温反应几乎同时发生;甲醇在上止点前26°CA喷射,高温燃烧区集中在燃烧室内部,导致大量的NO生成;而甲醇在上止点前6°CA喷射,高温燃烧区分散在压缩余隙和燃烧室内壁附近,NO生成量明显降低,但燃烧持续期延长.甲醇喷射时刻的合理选择是复合燃烧取得最佳综合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烧碱-蒽醌法蒸煮荻原料过程中甲醇的发生量,并研究在不同工艺条件(用碱量、蒸煮温度、蒸煮时间)下甲醇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用碱量、保温时间和蒸煮温度对甲醇发生量的影响很大,随着用碱量、保温时间和蒸煮温度的升高,甲醇发生量迅速增多,用碱量由10%增加到20%,甲醇发生量从2.34,kg/t(相对于绝干浆,下同)增加到5.06,kg/t;保温时间由10,min延长到40,min时,甲醇发生量由2.08,kg/t增加到3.88,kg/t;当最高蒸煮温度由145,℃升高到170,℃时,甲醇发生量从2.02,kg/t增加到4.37,kg/t.升温时间对甲醇发生量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6.
大型甲醇合成反应器模拟设计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针对上海焦化总厂年产20万吨甲醇装置,提出了绝热-管壳复合型甲醇合成反应器。应用CO、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宏观双速率动力学方程,以甲醇和CO2为关键组分,建立了甲醇合成反应器催化床的二维数学模型,用正交配置法求得催化床内各组分摩尔分数和床层温度随轴向和径向的分布。模拟计算了主要操作参数如沸腾水压力和温度、操作压力,对反应器操作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催化剂使用中后期反应器的生产能力。生产操作数据与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进气道喷入二甲醚(DME),利用DME较易压燃的特点,引燃往缸内直喷的甲醇,本试验研究了甲醇的喷油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的喷油提前角下,燃烧过程由DME的低温燃烧、高温燃烧和甲醇的扩散燃烧组成;在中间喷油提前角较小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预混燃烧为主;在较大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扩散燃烧为主;在较大喷油提前角下,甲醇以预混燃烧模式为主.在大喷油提前角下,放热率具有DME/甲醇双燃料HCCI燃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硅酸钠或硅酸乙酯与甲醇、硫酸为原料,采用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溶胶-凝胶流动相.以SEM观察流动相的形貌,测定了其甲醇渗漏和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流动相的制备温度及组分对成胶速率及甲醇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流动相具有多孔结构,改变了甲醇的传质途径和传质机理,与相同浓度的甲醇和硫酸液相流动相相比,渗漏率下降了90%以上,流动相制备的最佳温度为30℃,流动相中SiO2最佳质量分数为4%.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甲烷和发烟硫酸以V2O5为催化剂合成甲醇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初始压力和催化剂用量对甲烷转化率和目的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甲烷转化率的提高,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目的产物收率降低;甲烷转化率随着初始反应压力的增大而提高,而甲醇收率随压力的变化趋势则是先提高,后趋于平缓;随着V2O5用量的增加,甲烷转化率增大,但当V2O5的添加量超过0.014 mol时,V2O5用量对甲醇收率的影响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