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孔子之仁有三层面:恻隐之心,仁爱行为,仁德模式。恻隐之心源于人的生命之感,沿着向外奉献(“忠”)与向内克制(“恕”)两面展开。仁爱行为是恻隐之心的自然呈露,是表现性行为,不计力量,不计后果。仁德模式人人具有,生发恻隐之心和仁爱行为,又在恻隐之心和仁爱行为中得到培厚。  相似文献   

2.
考察《大学问》与《传习录》中阳明的夫子自道,发现他的"龙场悟道"是历史的真实,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儒家义理的体验。审读阳明龙场诗文,得出他所体验的儒家义理,有出于《论语》的"君子居夷,何陋之有"和"轻鄙农圃",出于《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三方面内容。但体验的结果又各相别:其中"君子居夷,何陋之有"体验是对孔子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正悟;"轻鄙农圃"体验是对孔子这一观点的反悟;"恻隐之心,仁之端"体验则是对孟子这一观点扩充之悟。结论的得出排除了史上言说的神秘色彩,符合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荣辱观是"仁则荣,不仁则辱",它以仁与不仁为标杆,又包含了"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发政施仁,保民而王"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孟子荣辱观的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不违农时",要求人们克服贪欲,注重对本心的修养。此外,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要求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形成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宇宙意识。总之,孟子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5.
《仁学本体论》对两千年仁学发展的脉络作了全面呈现,对现代新儒家及李泽厚的"本体论"也予以扬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套新的"仁体论"思想。"仁体"是统贯"理气""心性""物我"的一体存在之生生,其根本和首要的功用特征是仁爱和翕聚。面对社会价值与世道人心的重建,陈来先生提出"仁体"统贯仁爱、自由、平等、公正新四德及"仁体和用"的思想,舒张了儒学内圣外王的宏阔气象,为当代儒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仁学本体论》是两千年来儒家仁学思想及本体论思想的集大成,是现代新儒家之后儒学创新发展的又一大理论突破。"仁学本体论"以仁统"理气",凸显其爱的维度,对当前儒学回归百姓的生活世界会有很大推动作用。仁体论一再强调气于一体生生之仁的重要性,呼吸四海、吐纳古今、生生不息、刚健有为是全书的精神风貌,也是今天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广诸了百家,他们对于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化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尤其对人性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而荀子与韩非都提出厂性恶论的学术观点。本义就二者的异同作一比较.儒家的圣人孟子,曾提出人性“本善”,这一性善说是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几十年后;荀子即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下来…  相似文献   

7.
李应昇是东林诸贤中最能体现东林节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其事迹充分展示了东林志士的人格特征,理解李应昇对于东林节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应结合其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来探析。在上层政治层面,他严守"君臣之礼",坚持以"公言"论"国是",严申"君子小人之辨";在社会实践层面,他倡行关心民生、"惠商恤民"的清和之政,道德教化上"推明紫阳之教";在家庭伦理层面,他力倡忠孝一统和"移孝为忠",并把一腔正气和崇高的生命意识传承给后代,完成了其人生使命和节义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注释者对"以生道杀民"的理解不是没有分歧的,然就《孟子》全文来看,这样的分歧是可以给予恰当解决的。从历来的注释中可以看到"以生道杀民"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为何都可以说是生道,这是值得思考的。"以生道杀民"只是生道的一个表现,生道的含义还要更为丰富深刻,是与孟子的核心观念即性善说相关联的。恻隐之心正是人之生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生道,也是人皆有之的。  相似文献   

9.
从思字入手,通过思的本源意义情感之思和思的形旁心的意义分析,认为孟学中的四心即仁爱的情感,是它的本源层级;由四心这种仁爱情感经思字的思悟意扩而充之的心性本心是它的形而上层级;且从音韵学和训诂学对思的声旁的分析。我们可知思又有认知之思、意欲之思的形下之思.经过思考思虑等的形下之思,孟子建构了伦理学等形而下学,而这种各种规范的伦理学就是礼,礼又是依于义的,且基于形上之仁一人性本心,本源于仁爱的情感的,由此孟子建构了仁义礼智的架构。  相似文献   

10.
张凤利 《甘肃科技》2012,28(17):97-98
营造宽松良好的"民主课堂",让学生有"疑"敢"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疑"好"问";教给学生有效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善"问";留给质疑时空,让学生见"疑"必"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学表现了鲜明的与道学相悖的父性人格崇拜的特质.这种人格是自我中心、自主自立、刚健正直、有为进取、言否责成、大气大度的体现仁爱要求的人格.而正是儒家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父爱人格.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内涵包括由"孝悌"升华到"泛爱众"的"爱人"思想,主要形式为"恭、宽、信、敏、惠",实行仁的途径有"忠恕之道"以及"克己复礼"。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方志敏狱中遗稿的核心内容是"清贫",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以此而显示其内容。在方志敏的物质观中,"清贫"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的生活状况,而是"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的精神观融战斗意志、竭诚的信仰、死的理念及雄心壮志等为其中,体现了"人穷志不短"。把握方志敏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好辩"是历史所公认的,但对孟子"好辩",流行的看法蔽于孟子言语的机巧,或心思的诡诈,抑或生性的争强好胜,与孟子"好辩"意涵不相切合。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为何要这样说,其间的隐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孔孟学派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牵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三圣"之后的文化走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个探析。本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以及孟子对自己的期许进行分析,梳理出孟子不得不辩的内幕。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往往笼统地以孔孟为一体,然而细究一下可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且智",其理想人物应是周公;孟子的理想人格是"由仁义行",其最理想的人物应是舜。在理想人物从周孔到孔孟的转承中,孔孟理想人格呈现出推陈出新、互有交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旨在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沿革,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从字源看,“仁”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据考证,“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郭沫若:《十批判书》)仁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国风》里,《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齐风·卢令》载:“其人美且仁。”但其含义均是赞美“武士的男性气概”。(黄俊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相似文献   

19.
"整体性"作为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呈现一种辩证过程: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百川,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主义使思辨哲学从"天国"走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其特质在"交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整体性"方法论,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13,(7):77-77
何以守位日仁,何以聚人日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这段话的原意是:如何守住权位,是行仁政;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用的是义。圣人"当位",是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接下来,如何作为呢?一日守位,二日聚人,三日制礼仪。守位,用的是"仁",仁是发自内心的仁慈、同情、恭敬、和顺、真诚、友爱。守位,实际上守护的是一颗仁爱之心、爱人之心。用光明、慈善的心地,面对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