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陈正燕 《科技信息》2011,(7):141-141
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的文章很多,本文结合西周春秋时代,从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理想人格两个方面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作者认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为仁由己"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厚.孔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仁爱"、"德教"、"礼治"是孔子论语中管理思想的精华.过去这种思想对维护君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管理方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军队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质朴教育公平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桥梁,折射了人本主义色彩;孔子经由"好学"达致"博学",最终登临"乐学"之境,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广泛性和趣味性,为终身学习树立了典范。从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视角解读孔子学习思想,为更好发挥其思想的时代价值铺平了理论道路,对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加之哲学视野下,价值主体面对三个价值客体:精神、社会和自然,我们似乎在孔子思想中一一能找到其对应点:孔子中庸思想是身心统一的深邃的生命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一种普世境界;孔子的"不逾距"透发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论语.乡党》是记录孔子衣食住行的篇章,其中概括了孔子对于服饰的审美观点。孔子的服饰美学观点不是简单地把服饰看作遮体御寒的工具,而是具有表述思想、反映情感的作用,具有昭示名分、区别身份的象征意义,这就赋予服饰更为深广的政治、文化意义。孔子的服饰美学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耦合,体现了其"中和"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8.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可以说是集中而突出地反映贵和思想的最早的一部书.这种贵和思想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而这一点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第一人,孔子的孝道思想由"秉持尊敬、善事父母","尊重长辈,广敬博爱","尽忠尽职、报效国家","立业扬名、以显父母"等多重内涵构成.注重敬爱之心,这是孔子孝道观之精华所在.孔子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乃至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孔子孝道思想经过创造性价值转换, 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图书馆书库的繁杂忙碌景象,阐述了不同管理态度的管理效果,探讨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思想指导意义,论述了孔子思想的实际运用,提出应采取大众认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既真、善、美合一。"礼"具有审美的因素,"乐"是给人带来快乐。孔子的美学思想又在"中和"说它表现出了独特而又鲜明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在重视主体情感并发的同时,注意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强调功利伦理的美,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中,有其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意蕴。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教育可能性的"性近习远"、教育目标的德才兼备、教育内容的全面平衡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无不展现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意蕴,表达他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生命的关爱。他教育实践中对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培养,流露出其仁爱、忠恕等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孔子"和"的思想,并努力作出生态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观念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发端于孔子.孔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命"与"天"、"仁"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天"、"人"观念理论化、哲学化了,并由此确立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德治思想是孔子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孔子重视德治的思想、孔子对“政”的理解、孔子对某些政德德目的倡导以及孔子的政德修养论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