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2010年将乐县林相图为源数据,从2个等级对森林景观类型进行划分,利用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内各景观斑块类型指标、形状指标和异质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讨论景观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非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高达97.174%,且斑块被边界割裂的程度较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将乐县景观斑块团聚程度较高、结构组成复杂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景观异质性程度较高,但各斑块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景观要素的分维数及稳定性分析表明,非林地的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较高,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和有林地的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好,其稳定性指数值均高于全县的稳定性指数值0.291.有林地中竹混交林的斑块形状最为规则且稳定好,而针叶纯林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且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
中山陵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把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景观类型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 8 个景观类型,同时在林业用地景观类型基础上划分为7个优势树种景观类型;采用斑块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中山陵风景区景观要素空间关系,揭示了研究区域景观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中山陵风景区的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阔叶林景观面积在不断增长,松类针叶林逐步退化,正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年荔波县林地变更数据,利用Arcgis10.2以土地利用、优势树种组为分类单元,将小班数据进行融合、合并、拆分处理,转为栅格化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选取斑块水平、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的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组成的森林景观为基质,在研究区景观中发挥控制作用;荔波县的景观格局优势度明显,蔓延度指数处于中间状态,连接状态一般;阔叶混交树种的斑块平均面积最大,阔叶混交树种组和软阔树种的斑块面积形状值最大,针叶树种、软阔树种、硬阔树种、灌木林树种的景观要素边缘密度大,针叶树种的斑块密度最大,针叶林的平均最小距离最小,针叶混交树种组的散布与并列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恩施州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rdas image和GIS软件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利用生态学软件Fragstats 4.2计算景观百分比、斑块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恩施州地区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施州以有林地为主,非林地、灌木林、宜林地和未成林零星分布,斑块分布聚集,斑块数目增多,形状较为复杂,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的发展呈良性影响,且景观的结构合理.总体上,恩施州地区的景观异质性高,类型丰富,应继续保持森林景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大别山区霍山县森林景观格局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Arc GIS10.3和Fragstats4.2支持下,从斑块类型和景观镶嵌体两级水平上选取多种指数对大别山区霍山县森林景观的格局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林地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73.549%,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中的天然阔叶林、天然针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阔叶林和人工竹林所占比重较高,景观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连片,是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景观;全区森林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异质性较强,结构较为复杂,有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但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林地景观破碎化,不利于改善立地条件与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福清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耕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充当斑块功能;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耕地、建设用地居中,水域、草地较简单;林地、水田、旱地、建设用地斑块分布较为紧凑;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雁鸣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得出景观演变趋势并进行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湿地景观比例上升,非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下降;各景观变化幅度明显不同,其中林地、高覆盖度草地、水库坑塘、居民点和沼泽地明显增加,灌木林及中覆盖度草地减少;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景观类型丰富度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各景观类型发展呈不均衡化趋势;研究区景观优势度趋于稳定,大斑块向小斑块分裂,斑块离散程度和形状复杂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是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实现土地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前提。把位于贵州乌蒙山区的赫章县作为研究区,以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计量地理模型进行定量计算,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图显示,探讨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介于0.515~0.668之间,集中化指数介于-0.412~0.573之间。多样化和集中化呈现负相关。2)研究区只有3种组合类型,且以两种地类的组合类型为主,多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耕地和林地区位意义明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各乡镇差异小。3)研究区斑块形态较为复杂,耕地和林地占有绝对优势,为区域的景观基质。园地、水域、交通用地分布最离散。  相似文献   

9.
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哈溪林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x、arcview3.x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17个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要素的总体特征、破碎度、形状特征、聚集特征等方面,对祁连山保护区哈溪保护站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表明,各类景观要素面积大小顺序为灌木林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有林地特灌林地耕地水域未成林地居民地疏林地苗圃地。该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景观为主体,但有林地、灌木林地斑块多呈块状镶嵌分布,斑块破碎度较高;斑块形状特征复杂,但有林地灌木林地聚集程度较高,由散布于并列指数IJI值分析可知,有林地、灌木林地在保护区分布于中间海拔区域,与其他斑块镶嵌度好,水域与河流对景观的分割作用明显,耕地对林地的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山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山西省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内6大景观类型中,以耕地(39.16%)、草地(29.25%)和林地(27.90%)为主;区域景观多样性偏低(1.234),破碎度指数偏高(0.9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偏大(2.18),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耕地、林地和草地3类植被景观而言,平原旱地为耕地的主导类型,分布较为连续,其它旱地面积较大,但质量较差;林地较为完整,疏林地破碎度指数(1.33)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13)较大;低覆盖度草地(48.8%)在草地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南湾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南湾林场按土地类型和优势树种组分别划分了几个类型,采用斑块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数,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9、1999年南湾林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揭示了该林场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1999年,南湾林场有林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增加.在林业用地中,松类面积减少,而杉类面积增加,主要经营树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用地增加.②山地旱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有林地和丘陵水田破碎度较小,景观较完整;③湖泊和农村居民点斑块分布较散,同类间干扰小.城镇用地斑块距离增大,城镇扩张明显.④2001年景观异质性比1995年较高.⑤水域、城镇用地和耕地变化速率大,整体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状密度、斑块个数、Shannon指数、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类型分离度等指标,对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土地利用特征、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导致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逐步转变为耕地景观类型;优势景观类型渐渐从林地(面积比从48.83%减小到31.49%)变为草地(面积比从24.35%增加至41.73%);在景观级别上,各断面控制流域内同类型斑块逐渐聚集,而形状趋于复杂,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及多样性也逐渐增加,且各类型比例较为均一;在类型级别上,人为活动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影响作用较大,其景观类型形状趋向复杂,破碎程度增加,草地景观的斑块表现出聚集的趋势,水域景观的分布杂乱且形状复杂,连通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广州市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的支持下,利用FRAGSTATS 3.3软件,以2005年广州市林业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了广州市2005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人工林、果树林和桉树混交林,其中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地面积比较大,二者之和占广州市森林景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同时阔叶混交林的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和景观分维度值均最大,说明该类型的边缘最复杂.阔叶混交林斑块分布比较集中,斑块面积很大,斑块的连接线比较好,表明该景观类型是分布比较集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比较优良.苗圃景观、火烧迹地等与其他类型景观的混杂程度比较低,并且比较分散,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分布比较分散.总体而言,广州市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高,均匀度也比较大,反映出其各种森林景观类型的分布总体上是比较多样化,比较均匀的.  相似文献   

15.
以平武县植被图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GIS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相关景观指数对火溪河流域非保护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分布最广,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冷杉林、草地分布海拔高,受干扰程度最小,聚集程度高,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耕地、聚居地受干扰频繁,聚集程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最高.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类型趋于分散,优势景观类型消失,连接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均匀度升高的特征.以大规模森林采伐为主的人类干扰是景观格局改  相似文献   

16.
采用"3S"技术手段对黑龙江省松花江干流周边陆生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及分析,确定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该区域的动植物状况良好,种类丰富多样,陆生动物达28目73科305种,维管束植物为84科235属409种;林地及建设用地明显减少,未利用地占地增加,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改变;景观资源丰富,具备多重优势,林地斑块数最大,密度(R_d)、频度(R_f)、景观比例(L_p)和优势度值(D_O)分别为41.879%、41.264%、11.622%和34.005%.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研究区域2014年秋季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降水量图、地势等一般情况,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演化分析。随着年平均温度的逐渐增加,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破碎度FN也逐渐增加,而SHEI逐渐降低,优势度指数DO、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研究区域降水量的逐渐降低,景观优势度指数DO也逐渐降低,景观均匀度指数SHDI逐渐升高,其他两种景观空间格局指数无规律性变化。研究区域景观均匀度SHEI和景观多样性SHDI随日照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和日照时长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DO随日照时长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日照时长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度和日照时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气温升高能够导致山地森林被分离程度越来越大,使得山地森林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当气温升高时,斑块分布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减少。随着降水量的逐渐降低,降水量对研究区域山地森林景观的控制力逐渐降低,但斑块类型逐渐增加,不同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更加均匀。随着日照时长的逐渐减少,斑块分布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减少,日照时长对研究区域山地森林景观的控制力逐渐降低,斑块类型逐渐减少,不同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将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以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选取了斑块面积等8种景观指标,通过计算景观指标分析了拉市海流域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作为流域内景观基质,由于人为影响其斑块形状较复杂;耕地分布均匀,聚合度连接度都较高;水域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且多以大斑块团聚分布;草地和建筑用地分布零碎但连接度良好;未利用地集中分布于个别村.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因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丹东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斑块数、斑块分离度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景观是丹东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65.08%,斑块个数比例为32.9%,平均斑块面积高达4.56km。/个,斑块分离度仅为0.30;其次,旱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为22.34%,水田的面积比例较小,为4.75%;草地、滩涂、城乡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均不足3%.(2)大部分林地景观分布于丹东市中部以及北部,水田、城乡用地及其他用地等均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丹东市的东南沿海地区.(3)丹东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为0.65,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0.
运用分形理论,对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岗丘区、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数目分别为514、222、94,图斑数目逐渐减少,同时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平原区占据优势地位的斑块是耕地,其面积占到平原区斑块总面积80%以上.岗丘区耕地和林地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和61%,占据着优势地位.山区则是林地斑块,其面积百分比为87%.斑块边缘密度普遍较高,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边缘趋向复杂化;斑块形状指数大部分小于1.5,斑块形状总体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9,呈高度负相关,其分形关系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